APP下载

宝莱坞黄金时代的全能演艺家
——拉兹·卡普尔电影作者风格分析

2022-11-13梁秋实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宝莱坞卓别林流浪者

梁秋实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 100088)

从在长达40 年的艺术生涯中,印度著名电影人拉兹·卡普尔(Raj Kapoor)共导演、制作了14 部影片,主演了57 部电影,其中包括《流浪者》《乡巴佬进城记》等印度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兼任演员、制片人、导演的卡普尔从20 世纪下半叶的印度创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宝莱坞全能演艺家。

与20 世纪50 年代新电影导演们突破传统的尝试不同,拉兹·卡普尔在艺术与商业间找到平衡,实现较高的艺术水准、表达深刻的寓意主旨的同时,没有完全放弃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为黄金时期印度电影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将卓别林式的悲喜剧加以本土化改造、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元素进行混合的方式,拉兹·卡普尔作为一名通俗化的电影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新定位印度电影,最终成功建构了东西方特质兼具的宝莱坞主流情节剧范式。

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宝莱坞式悲喜剧

20 世纪50 年代,在尼赫鲁政府领导下的印度艺术界充斥着左倾情绪,拉兹·卡普尔深受感染,与著名左翼编剧阿巴斯合作,在《流浪者》《乡巴佬进城记》《夜幕下》等影片中以小人物揭露社会现实。与左翼电影人的严肃风格不同,卡普尔把现实批判包装在情节剧的故事外壳中,以一抹诙谐浪漫的底色对影片进行通俗化处理。卡普尔的通俗情节剧吸收了好莱坞导演,特别是弗兰克·卡普拉的类型片经验,以浪漫喜剧、神经喜剧等方式传递出一种卡普拉式的乐观情绪。拉兹·卡普尔塑造的各种小人物与卡普拉电影中的角色相似,他们都是来自社会中下层、无足轻重的平民,面对外界的种种磨难时,却依然保持正直善良,不放弃对理想的追逐。此外,卡普尔还借鉴了弗兰克·卡普拉喜剧中对立人物的建置,在《流浪者》《乡巴佬进城记》等片中,男女主人公往往来自不同阶层,一个是在城市中流浪的小偷、骗子,另一个则是出身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的律师、教师,二人总是因为社会阶级、成长环境的差异而产生各种矛盾,最终具有现代思想的女主角被男主角的美好品质所打动,帮助主人公一起克服各种困难。

拉兹·卡普尔的喜剧灵感还来自20 世纪初由启斯东开创的棍棒喜剧传统,以笨拙滑稽的哑剧式表演制造各种笑料,同时融合了强调语言双关隐喻的印度式幽默。而影响拉兹·卡普尔最深的电影人毫无疑问是伟大的默片“小丑”卓别林。卡普尔将卓别林的无声悲喜剧进行印度本土化转换,在一系列电影中创造出深入人心的“流浪汉拉兹”形象,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诉说尼赫鲁时代印度中下阶层人民的困窘与喜悦。

在为卡普尔赢得国内外声誉、奠定其电影作者地位的经典影片《流浪者》中,以卡普尔本人名字命名的“流浪汉拉兹”首次被赋予生命。随着经典歌曲“我是一个流浪汉”哀伤歌词的出现,在阴暗肮脏的孟买街道上出现了一个刚刚出狱的流浪者。拉兹穿着不合身的外套、随意卷起的裤子、破烂的鞋子、邋遢的马甲,戴着一顶形状怪异的软毡帽,他跟随着自己的歌声欢乐地摇摆舞动着,向观众轻快地诉说自己作为社会的局外人,没有家、没有爱人的无奈境遇。这一以卓别林的“小流浪汉”为原型建立起的“流浪汉拉兹”形象在卡普尔接下来制作的影片中反复出现。在《乡巴佬进城记》中拉兹是一名落魄失业、不得不开始行骗的农村大学生,在《夜幕下》中他则是一个寻找水喝、被众人驱赶的无助乞讨者。与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流浪汉拉兹”代表着20 世纪50 年代被印度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群体,他们用幽默作为保护色,掩饰自己因贫困所遭受的种种屈辱、误解及辛酸。

最终,拉兹·卡普尔试图以其诙谐与残酷兼具的小人物叙事反映社会问题,唤起20 世纪50 年代印度普罗大众的共鸣。卓别林的默片电影展示了美国柯立芝、福特时代大工厂的崛起以及接踵而至的现代危机,而卡普尔的影片则反映了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时代大都市中的贫富差距、移民失业、阶级固化等严峻问题。卡普尔镜头下的城市是肮脏腐败的,来自农村的新移民在其中奋力挣扎,却依然充满了焦虑与不确定性。正如《乡巴佬进城记》中大学生拉兹刚刚抵达孟买时,一个乞丐向他介绍的那样:“这里就是孟买,一个属于冷酷无情、眼里只有钱的人们的贫瘠世界。”“这里没有为识字、勤奋、诚实的人准备的工作。你不能靠讲真话生活,只能靠谎言与欺骗来生存。”

通过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好莱坞喜剧及卓别林电影进行印度本土化处理,拉兹·卡普尔将滑稽诙谐的人物塑造与带有黑暗色彩的叙事主线平衡于一处,把对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批判与浪漫主义的笑料爱情相结合,以通俗故事娱乐观众的同时,传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宝莱坞悲喜情节剧范式。

二、传统与现代特质兼具的马沙拉电影风格

印度于1947 年8 月15 日获得独立,分裂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不同的国家,随即产生了一千余万人次的人口流动。宝莱坞受印度分治的影响颇深,来自拉合尔、加尔各答等地的一大批移民纷纷涌入孟买,在印地语电影业大放异彩。拉兹·卡普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宝莱坞作为文化“大熔炉”的多元气质,他将源自传统印度与现代西方的爱情、音乐、歌舞、戏剧、情节剧等元素混合,开创了一种将各种电影“香料”撒入一个罐子中搅拌的宝莱坞马沙拉电影(masala film)模式。

拉兹·卡普尔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查理·卓别林等西方电影人的启发,试图以幽默乐观的视角展现分治后的印度社会现实。在视听语言上,表现主义的美学风格是拉兹·卡普尔电影的视觉标志。从导演处女作《火》到后来的《流浪者》《乡巴佬进城记》等影片,卡普尔的作品一直流露出德国表现主义、美国黑色电影及奥逊·威尔斯的影响,镜头在摄影棚内搭建的阴暗城市街巷与巴洛克式的室内布景间来回切换,以广角镜头、景深摄影、高反差布光、表现主义式的场面调度等手段再现社会的灰色地带、渲染沉郁压抑的氛围、挖掘人物的深层矛盾情感。在《流浪者》中,拉兹·卡普尔以《公民凯恩》式的镜头语言表现法官的多疑心理——黑夜里,窗帘随风摇曳,在屋内形成强烈的巴洛克式明暗对比效果,卡普尔随即以低角度、垂直式构图的景深镜头拍摄法官,将他置于以精美雕刻的天花板为背景的前景中。卡普尔常常通过德国表现主义式的场景设计将人物心理外化,利用景深镜头中黑暗狭窄的贫民窟与豪华空旷的巴洛克豪宅这两个对比鲜明的空间,强调印度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对立,最终描绘了共存的两种现实,揭露了分治后印度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除了在西方风格前卫的电影中寻找灵感外,拉兹·卡普尔还从印度文艺传统中吸取养分,在影片中将民族性与世界性融为一体。情节剧这一源自19 世纪欧洲小说、戏剧的文艺传统在20 世纪通过印度舞台剧进入宝莱坞电影中,深受印地语观众们的喜爱。卡普尔的悲喜情节剧在吸收卡普拉、卓别林等人风格的同时,还以善与恶的清晰界定、多线情节的铺陈、巧合反转的使用、过度的情感表达、强烈的道德冲突等特点回归印度情节剧传统。此外,拉兹·卡普尔还继承了印度电影自诞生起便一直延续至今的特色,在印度教神话传说中寻找题材。《流浪者》中拉兹的生父——大法官拉贡纳特因怀疑妻子的贞洁而将其驱逐的故事灵感就来自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与妻子悉多的传说。为了通俗演绎这一印度古老神话题材,拉兹·卡普尔采用了宝莱坞历史最为悠久的歌舞剧模式,在全片中插入11 首歌曲,并在这些段落中向观众展示具有印度特色的宗教、建筑、服饰等文化。

作为具有现代观念的新生电影人,卡普尔没有一味继承印度电影传统,而是在印地语歌舞中将来自民间、古典、民族及国外的元素混合。《流浪者》脍炙人口的音乐由小号、单簧管、小提琴、非洲鼓、印度琴、响板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乐器演奏,吉普赛音乐、拉美莎莎、印度民谣等穿插其中。在《流浪者》开场对印度农村生活的诗意描写中,卡普尔的场面调度与杜甫仁科的《土地》(Earth,1930)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辛勤劳作的村民们置于天空、山峰、大海等乡村风光的背景中,是向苏联左翼电影的有意致敬。此外,在影片最为著名的耗时三个月拍摄、长达九分钟的梦境段落中,卡普尔再次借鉴了经典好莱坞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式的华丽歌舞调度,安排数十名演员为纳尔吉斯伴舞,突出其圣洁的西方女神形象。

作为具有大胆革新观念的电影作者,拉兹·卡普尔的“马沙拉”式影片在传承印度歌舞情节剧模式、展示本土习俗文化、建构民族主义美学的同时,将德国表现主义、美国黑色电影、好莱坞歌舞片等西方艺术特质混合其中,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

三、结语

拉兹·卡普尔是公认的最伟大的印度演艺家,由他塑造的在逆境中仍积极生活的“流浪汉拉兹”反映出印度20 世纪50 年代普通人的欢笑与眼泪。卡普尔也因其对华丽歌舞奇观的展示、对浪漫爱情的热忱表达、对独立印度现代性的积极想象、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闻名于世。尽管拉兹·卡普尔对社会矛盾的批判是相对温和的,但不能否认卡普尔作为一名主流通俗艺术家的伟大。他严肃性与娱乐性兼备的电影创作架起了一座连接电影艺术与人民群众的伟大桥梁。拉兹·卡普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悲喜情节剧叙事、传统与现代特质兼具的马沙拉式融合风格为宝莱坞电影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猜你喜欢

宝莱坞卓别林流浪者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文明”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印度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
流浪者之家
我的歌
模仿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