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13刘蕴博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艺术歌曲古诗词

刘蕴博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诗词与音乐皆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更是民族情感之寄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与蕴含独特美学思想、崇尚诉诸感性的音乐艺术巧妙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程度也逐渐加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在新的审美与文化语境下,于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探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路径,是将古诗词艺术歌曲推向广阔舞台的应有之义。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演进历程

我国传统古诗词便有配乐,如汉乐府诗集、魏晋南北朝民歌、宋词等,在时代变迁、审美转变的境遇下,我国古诗词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逐渐各自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加之古典器乐曲谱的失传,目前保留下来的乐、诗、舞一体化的古诗词少之又少。

二十世纪初,源于欧洲的“艺术歌曲”传入我国,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殊表现形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音乐家、作曲家受到艺术歌曲的影响,结合我国古诗词的审美意蕴及独特形式创作了《大江东去》,标志着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拉开了帷幕。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步入了繁荣鼎盛阶段,该时期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如《杏花天影》《扬州慢》《红豆词》《花非花》等层出不穷,打造了色彩斑斓、瑰丽无比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世界。至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文化事业愈加繁荣,此时我国音乐家、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思维上更加开阔,并且追求中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理念的相辅相成。该阶段,《唐诗三百》《子夜四时歌》等兼具中国音乐韵味、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优秀古诗词艺术歌曲走入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快餐式音乐之风盛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传承及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数量上虽优势显著,但大多为迎合人们口味的“粗制滥造”,音乐旋律千篇一律,情感、文化与历史内涵十分空洞,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制约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价值

古诗词艺术歌曲见证了我国音乐创作由“以西为主”到“西为中用”,最后到民族性与自主性创作的伟大转变。在古诗词艺术歌曲诞生之处,音乐家们以西方艺术歌曲之专长进行创作,融合西方音乐理念与我国古诗词题材。在发展之中,音乐家、作曲家不再以模仿西方艺术歌曲为创作理念,而是大胆突破、民族寻根,从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巧妙构思,将古诗词的形式美、韵律美、意境美与思想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保存与舞台演唱,更重要的是将我国音乐家、作曲家的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力、高度文化意识与优秀文化素养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为载体传承与发扬,让我国音乐创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不懈地探寻音乐民族化、大众化与现代化的路径。

除此之外,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独特且深远的审美意蕴。古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结构固定、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讲求平仄和谐,融合白描、对比等诸多修辞手法。独特的吟唱性为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注入了活力,使得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虽“声多字少”,但“字字珠玑”。如黎海英先生创作的《枫桥夜泊》是以唐代诗人创作的《枫桥夜泊》为题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了体现出诗歌意象,传达诗人孤苦寂寥之思想情感,作曲家巧妙地将诗歌格律与乐句划分完美统一,歌曲由弱起进入,遵循我国汉语的发音语调及诗歌的吟诵特点,对整句歌词进行三次断句,一唱三叹,声声入情,加之平和舒缓的旋律、拖腔的运用,展现出我国古诗词含蓄内敛的情感意蕴。

“凡音之起者,由人心生也”,以诗词及音乐表达情感,是人的固有本能。“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古诗词在“造境”与“象外生境”上已经达到了最高的美学境界,无论是于寻常事物中寄托思乡之情,还是一语双关讥讽世事,或是将豪情壮志与豁达胸怀寄于山水,都体现出超越语言文字之外的旷达意境。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演唱者与词、曲、韵的声情合一,便是表现古诗词意境的最佳渠道,歌者于作品分析中实现与诗人、作曲家的心灵交互,将自身代入作品创作背景之中,品悟由诗词与音符共同织就的审美空间,在演唱时寓情于声、声情并茂,表现出诗乐相和的歌唱之美。

综合而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是发扬我国音乐家、作曲家民族精神、文化品格的必由之路,是彰显古诗词歌曲独特审美意蕴、推动我国音乐创作领域朝向民族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基于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演进历程、传承价值的分析,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与时俱进,探寻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创作方法

优秀作品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与发展所依托的载体。在文化价值观念、音乐艺术形式、音乐审美追求愈加多元的当代社会,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浅层化、快餐式、低俗化的态势。当前音乐创作技术门槛有所降低,可以借助电子软件进行音乐合成,截取不同作品曲断或融合多种声音合成音乐,虽然可以显著提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效率,但将导致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数量多但质量低。同时,目前快餐式音乐之风盛行,大量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层出不穷,但内涵深刻、意蕴深远、艺术与历史价值双高的优秀古诗词艺术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皆为迎合大众口味创作,缺乏对中西方音乐创作思想、技法的对比与灵活应用,未能深入领会古诗词的形式美、韵律美、思想美及意境美,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内涵空洞。为改善此种现状,当代音乐从业者应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坚持民族寻根、创作优质音乐作品。如《将进酒》古诗词歌曲在艺术歌曲的基础上融合了摇滚音乐元素,富有节奏感、冲击力的音乐更好地展示了李白豪迈洒脱的情怀;再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声声慢》《何生枷锁》等“古风”诗词艺术歌曲,将戏曲、古诗、艺术歌曲巧妙结合为有机整体,在古韵十足的音乐与唱腔中诉说着距今千百年前人们的爱恨情仇、家国情怀。这些优秀且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真正使古诗词艺术歌曲走入人们的生活,牢牢扎根于民族土壤,遍地生花。

(二)媒体助力,拓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范围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舞台演唱是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受到时空限制,因此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传承范围狭窄且传播力度不足。新媒体时代,从歌曲在新媒体上的传承来看,主体主要包括艺术院校学生、热爱音乐的民间词曲作者、专业音乐家们,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发展的主体力量更加强大。如“抖音”平台上发布的由余慧承教师演唱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蝶恋花》声声含情,字字动心;声乐演唱硕士“莎姐好爱叨叨啊”发布的分享自身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心得经验的短视频作品;博主们推荐的“十首必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等都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展现着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增强了人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认同感,对于提升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力度大有裨益。

(三)依托民俗,保护古诗词艺术歌曲文化生态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并非单纯保留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创造丰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舞台表演机会,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生态视角入手,保护古诗词艺术歌曲所依托的文化环境、自然条件、民俗风情,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地交流、生成与深入。从民俗的概念层面来看,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民间的风尚,如果人们热爱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辨析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的优劣,可以在欣赏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同时悄然转化为文化的传承者与支持者,便会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内驱动力,反之亦然。因此,依托民俗保护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化生态,是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真正成为群众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必然选择。

以民俗形式保护性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需要创作者、演奏者深入群众生活实际,把握好群众的审美诉求,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人们、贴近实际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在演唱时以高超娴熟的技巧、真挚饱满的情感诠释作品,进而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情感、价值观及思想更好地传递给人们。同时,文化从业者应当开展丰富多样的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中秋佳节进行赏月诗歌艺术歌曲表演等,可以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四、结束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传统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巧妙融合,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是发扬我国音乐家、作曲家民族精神、文化品格的必由之路,是彰显古诗词歌曲独特审美意蕴、推动我国音乐创作领域向民族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艺术歌曲古诗词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踏青古诗词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