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粤剧现代化破圈之路
——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

2022-11-12刘楠杨

戏剧之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白蛇传粤语粤剧

唐 定,刘楠杨

(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粤剧,又称作“广东大戏”,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种融合了两广地区本土民谣小曲与我国其他戏曲的表演特点,并以粤语演唱的一种极具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粤剧被视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2009 年9 月,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促进粤剧文化更好的传播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粤剧的发展现状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孤立与单一的存在,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变化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与之匹配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生长环境。这种文化生长环境随着文化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而动态变化。在良性循环下该地区的文化受到当地变化发展的自然、物质、人文等因素滋养,蓬勃发展;一旦某种因素的正向供给萎缩甚至断裂,就会导致该文化的消亡。当外来冲击超过“生态阈值”,这种文化生境就会失去平衡。

文化生态环境分为文化生态内环境与文化生态外环境,自然、经济、社会等文化以外的因素构成文化生态外环境,组成文化的诸多内部因素如粤剧文化的演员、剧本、唱腔等则构成文化生态的内环境。粤剧文化生态环境在社会进程中不断变化,其中有向好发展也不时遭遇困境,促成了如今整体逐步发展,但实际尚未挣脱瓶颈之境况。

拓展粤剧传播范围、扩大其影响力,需要在文化生态的宏观视角下,从文化与自然、社会等关系中洞察传播困境,把握其发展规律。

(一)粤剧文化生态外环境现状

1.自然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粤剧独特的传播土壤

独特的戏曲文化形成于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对文化的传播发展产生既有限制。粤剧形成于岭南地区,由于长期受制于地理环境,导致在过去数百年间粤剧难以从两广地区广泛向国内其他地区传播。且粤剧本身就是依托于两广地区方言和民间曲调而成,由于语言和地方审美产生的差异,使粤剧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区隔性,有难以广泛传播的原始遗憾。

2.科技因素:新文化冲击下,未能有效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东风

广东粤剧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曾小敏曾在采访中表示,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曲艺、传统文化,而是不了解。不了解便谈不到喜欢与否。而能否被更多人了解,传播路径和平台十分重要。

从粤剧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粤剧主要活跃于实景舞台,表演内容囿于经典剧目,每场演出的观众数量更是受到时间、空间、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互联网环境下,新兴文化应运盛行。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新兴文化内容如同“生物入侵”,打破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慢节奏、程式化的传统粤剧,很难第一时间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

目前,粤剧也尝试在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但效果不甚理想。如何将粤剧的魅力在短时间内呈现给快节奏的新媒体平台受众,把握注意力经济;如何能将粤剧与新媒体传播进一步深度融合、全面铺开,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3.经济因素:面向市场化显得手足无措

粤剧作为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肩负着社会责任,保有艺术追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市场化转型,不能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在市场运营方面存在着僵化的弊端。粤剧的传统内容与形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新内容新形式的推出又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锤炼,难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粤剧艺术尚未寻找到合适的市场化突破口,观众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难以流向青年人群,使粤剧市场整体上不断萎缩。

(二)粤剧文化生态内环境现状

1.剧目创新周期较长,自身代谢过程缓慢

粤剧在辉煌时代诞生了许多经典剧目。但一成不变的传统剧目在新时代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创新对于任何历史丰富的传统内容都具有挑战。粤剧创新需要大量的时间打磨剧本,需要许多优秀演员进行生动演绎,更需要抓住传统之魂,因此全新的粤剧面世较少,难以满足观众的多元审美需求。

经典剧目的演绎和传承固然重要,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的优秀作品,将是粤剧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2.人才流失,后续力量不足

粤剧的故事表达与意义呈现,是以优秀剧本为基础,以演员演绎为灵魂。若只有创新剧目,而无优秀演员运用深厚功力外化表达,效果也只能大打折扣。因此,培养专业人才对粤剧发展尤为重要。

由于传统粤剧市场狭窄,就业前景渺茫,粤剧学校数量不断减少,后继人才缺乏。粤剧面临着传统韵味流失、传统范式失传的危机。粤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有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但在人才培养、经费支持等政策力度上,尚显不足。

3.粤语受众较小,观看门槛较高

粤语在粤剧表演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粤语演唱作为粤剧重要的表达形式,是粤剧独特魅力之所在,是粤剧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支撑,是连结岭南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但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粤语演唱既是粤剧文化基于特殊自然环境形成所附加的魅力,也是阻碍传播的壁垒。由于粤语方言的使用群体较为狭窄,且粤语本身较一般方言理解难度更大,粤剧的传播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局限性。

必须承认,无论是粤语还是粤剧,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魅力,但这种魅力并不流于表面,而是渗透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生活,也就很难在短时间被非粤语使用群体理解和把握。因此,长久以来,粤剧就如被罐装密封的陈年佳酿,其醇香难被外人道也。

二、《白蛇传·情》破圈对粤剧现代化传播的贡献

2021 年5 月20 日《白蛇传·情》粤剧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截至2021 年7 月30 日,票房总量2078.6 万人民币。对于戏曲电影而言已算成绩斐然。《白蛇传·情》的成功破圈犹如一颗璀璨烟花,为粤剧文化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养分,为粤剧现代化传播的发展方向指引了一条与传统粤剧电影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道路。

(一)《白蛇传·情》增强了粤剧的现代化传播效果

粤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条件的制约,而将粤剧诉诸于电影的现代化表现手法中,更能多层次、立体化地挖掘并展现粤剧独到而深邃的内涵。

《白蛇传·情》电影上映后低开高走,爆炸式的口碑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许多影院主动增加排片量。B 站等视频平台中与《白蛇传·情》相关联的视频播放量也一同飙升,弹幕里充满了全国各地观众对粤剧的喜爱和欣赏,许多优秀粤剧演员也因此被大家熟知。

将传统粤剧从舞台搬上银幕,打破了粤剧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传播限制。可以说,电影技术的灵活运用与精良品质带来的互联网传播,成为了《白蛇传·情》成功破圈的利器。

(二)《白蛇传·情》有效结合了传统内核与现代化表达

粤剧和电影艺术的结合,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出更真实的场景,使其在情感展现和叙事表达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白蛇传·情》作为首部4K 全景声粤剧电影,在制作中运用了很多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和渲染,尝试运用国际顶尖特效制作来表现中国水墨风的影视风格,保留了粤剧的美感和传统文化的特色,实现了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的跨界融合。比传统粤剧舞台的表演更易将观众带入情境,更加符合当代的审美需求。

整部作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粤剧的核心元素:全剧采用粤语原声、原汁原味的粤剧唱腔和做派等。在保留《白蛇传》经典剧目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技法带给人感官冲击与心灵震撼,顺应了动态变化的新环境,为粤剧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同时,为了适应不同观众,特标注双语字幕,大大降低了在非粤语区乃至海外传播的门槛。

(三)《白蛇传·情》接纳当代价值观为内容创新构建优秀范本

《白蛇传》作为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民间神话故事之一,无数版本流传于世,故事梗概更是为我国人民耳熟能详。但就是在这样的母题下,《白蛇传·情》仍赚到不少的眼泪。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唐代,经后人不断整理编撰,主题由最初的“人妖殊途、斩妖除魔”逐渐演化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故事的反派也一度成了棒打鸳鸯的法海。而在《白蛇传·情》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些不同以往的细节。仙山盗草一幕中,守护仙草的仙鹤与麋鹿不再冷酷无情,他们感念于白蛇在争斗中的救命之恩,交付仙草不再追击。法海不再是没有人情味的旧制度维护者,否则许仙也难有机会对白蛇悔过。

《白蛇传·情》的故事建构中饱含丰富而细腻的人物刻画,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片面单薄的脸谱,而是血肉丰满的“人”。整个故事突显出人类精神世界中尤为可贵的“情”字,情感表达与故事主题吸收了当代追求与价值取向,为粤剧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注入新血液。

三、结语

粤剧发展虽然在某一时期内有过萧条和式微,但总体来讲,粤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重要的一支,其艺术生命力顽强,历久弥新。面对变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可以借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成功经验,将粤剧和现代化技术有机结合,重视粤剧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粤剧推向更多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提高粤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培养好粤剧创新发展型人才,使粤剧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为我国其他优秀戏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成功范本。

猜你喜欢

白蛇传粤语粤剧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SINGING THE CHANGES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