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现状

2022-11-12胡万佳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巴图长调颤音

胡万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一、肃北蒙古族概况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酒泉市下辖的自治县,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县域分南山和北山两个不相连的区域,这里南北自然环境差异极大,南山地区的祁连山区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而山麓为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区;北山地区是中低山和残丘地貌,沙漠和戈壁广布。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长调是2017年10 月18 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田野调查概述

此次田野调查以探究肃北蒙古族长调的特色、传承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为目的,深入肃北县,对肃北蒙古族长调传承人巴图孟克老师进行专访,并在实地进行考察。我们通过巴图孟克老师的口述,以及对几位民间艺人及传承人的采访,深入了解肃北蒙古族长调的起源与传承的现状,并对该文化现如今的生存环境进行探究。

三、巴图孟克老师简介

巴图孟克,出生于1961 年,小学二年级辍学,1977 年入伍当兵,自学蒙古文和汉字。退伍后,巴图孟克通过考试,参加工作,先后当过武装部部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长、文化馆馆长,后来到旅游局当了十一年局长,最后到文工团当书记,于2020 年退休。巴图孟克老师的长调是家族传承,他的爷爷是部落里有名的宫廷歌手,其母亲和舅舅也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巴图孟克在十二岁时跟随母亲学习肃北蒙古族长调,后又向多位老一辈民间艺人请教长调的演唱技巧。巴图孟克老师发行的第一张光碟是《走不完的戈壁》,现在即将出版由他收集、整理的一本民歌集《肃北蒙古族原生态100 首》。

四、肃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肃北蒙古族民歌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民歌虽同承一种血脉,但是却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专访中,巴图孟克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演唱了多首肃北蒙古族长调歌曲。

(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拥有与青海相连接的雪山、奔流不息的党河、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绵延不绝的丘陵。高山、丘陵、戈壁和草原造就了肃北蒙古族长调的突出特色:明亮、高亢,旋律起伏幅度大,唱到高处时像雪山直上云霄,唱到低处时又好像走入绵延的戈壁滩。一开始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到这种感觉,直到我们走过荒漠、山丘、高山草原,抵达雪山脚下时,才真正体会到肃北蒙古族长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下,肃北蒙古族长调听起来让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二)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肃北与青藏高原接壤,人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和习俗与藏族相似,文化也相互感染、融合,包括服饰、语言、歌声等,如肃北蒙古族男性的服饰要在袍内穿大襟缎面短衣,着袍时,稍上提袍,使下摆至膝盖,系腰带,露右臂,这是蒙古族服饰和藏族服饰的融合。在肃北蒙古族长调中有一种颤音的演唱方式就与藏族民歌的颤音演唱方式相似,巴图孟克老师也为我们进行了对比演唱。这种颤音在我们听起来确实与传统长调中的颤音不同,与我们平时可以听到的藏族歌曲中的颤音类似,藏族特征明显。此外,肃北蒙古族的周边还有裕固族,肃北蒙古族的音乐对裕固族的音乐产生了些许影响。

(三)基本保留原始的和硕特长调

在采访过程中,巴图孟克老师表示,除了藏族音乐对肃北蒙古族长调的颤音产生了影响之外,他们还保留下来了最原始的和硕特长调。因为肃北蒙古族大部分是在清朝中后期由青海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北左翼右旗及北右翼末旗迁徙而来,少部分来自新疆土尔扈特部和原外蒙古喀尔喀部。迁徙到敦煌后,虽然藏族对肃北蒙古族长调在颤音的演唱技法上有影响,但是其他民族不唱长调,敦煌也是汉族人居多,由于语言文字不相通,恰好不会对肃北蒙古族原始的文化有更大的影响,所以肃北蒙古族长调可以基本保持完整的、原始的形态。我们在采访中也有幸听到巴图孟克老师演唱他传承下来的原始曲目,同时我们还见到了八十多岁的传承人才次格玛老师,她也为我们演唱了她传承下来的肃北蒙古族长调。在笔者看来,藏族的颤音对于肃北蒙古族长调中颤音的影响是在肃北蒙古族迁来肃北之前就已经形成的,还是他们迁入肃北后才产生了影响,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五、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肃北蒙古族长调现在面临失传问题呢?经过对巴图孟克老师的采访,笔者的总结如下:

(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迁

据巴图孟克老师回忆,老一辈的传承人从小就生活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娱乐活动比较单一,每天晚上的娱乐活动就是和部落里的老人们坐在一起,听老人们讲述老一辈的故事,听老人家们唱长调歌曲。经过这样的熏陶,他们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和演唱起来就得心应手。而现在的年轻人被手机、电脑类的高科技产品影响,学习长调就变得很困难。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肃北蒙古族文化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消失。这更提醒着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二)肃北蒙古族长调本身存在难度

肃北蒙古族长调本身存在难度。演唱时旋律起伏跨度很大,有时会出现极高音,对演唱者的肺活量、气息的运用和天生的嗓音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见到了巴图孟克老师的徒弟宝利格,他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声乐专业,本身就有长调演唱的基础,所以才能顺利学习肃北蒙古族长调。

(三)肃北蒙古族长调没有生存环境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现在长调传承人能唱长调、有机会唱长调的环境特别少,除非是在婚礼或者大型活动的开幕式上演唱,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很少有演唱肃北蒙古族长调的环境。肃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会到内蒙古参加长调的培训班,但是他们学习的是内蒙的长调,不会唱肃北蒙古族的长调。如今年轻人对于肃北蒙古族长调的认同亚于对内蒙古的蒙古族长调的认同,所以肃北蒙古族长调往往被忽视,这也是其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

肃北蒙古族长调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对肃北蒙古族长调传承人巴图孟克老师的专访,我们了解到,肃北蒙古族长调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家族传承

据巴老师描述,他从12 岁开始向母亲学习长调,学习的第一首歌是《小青马》,是母亲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他的,而巴图孟克老师的爷爷也是部落里有名的歌手。我们在采访中还见到了传承人才次格玛和查干扣,他们也都是通过家族传承了肃北蒙古族长调。

(二)长调文化传习所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随巴图孟克老师来到了他的长调文化传习所,巴图孟克老师会在这里为专业学习肃北长调的学生进行系统授课,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他们的教授形式就是口口相传。据巴图孟克老师介绍,当地政府还在其他地方设立了短期长调兴趣课,也是由巴图孟克老师来教授,课程会持续两到三周,之后进行一次汇报演出,每次开课都会吸引许多想要学习长调或者对长调感兴趣的学生。

(三)师徒传承

采访中,我们见到了巴图孟克老师的徒弟宝利格。宝利格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长调专业,在肃北县的乌兰牧骑工作,现在跟随巴图孟克老师学习肃北蒙古族长调。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乐谱,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也是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巴老师说,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和理解能力都不同,所以学习演唱的感觉和曲调都会有个人的特色。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承的形式。甘肃省以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当地都十分重视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问题。首先,当地政府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承博物馆以及文化传习所。其次,在庆典仪式上、婚宴上、当地的那达慕大会上都会有长调的演出,为长调爱好者和传承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肃北民族中学还开设了长调艺术课程,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当地还会组织一些长调的歌咏比赛,不仅是本县范围,还有青海、新疆和甘肃这三个省的歌咏比赛,鼓励热爱长调的人们参加,也为年轻人提供展示的平台。

巴图孟克老师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不仅仅开设长调文化传习所,无私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还会到各地参加长调歌咏比赛来宣传肃北蒙古族长调,让更多的人知道肃北蒙古族长调。巴老师带着自己的论文参加了国际论坛,在论坛中就自己的论文进行发言,并将肃北蒙古族长调和内蒙蒙古族长调进行对比演唱,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并获奖。

七、结语

肃北蒙古族长调是我国长调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灿烂的文化不仅要在当下体现它的意义,也要在未来发挥其文化的影响力。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去守护它,也需要更多像我们这样的“新鲜力量”去了解、挖掘、宣传和保护它。经过对肃北蒙古族长调的实地考察,笔者深深被长调文化所折服,这样震撼人心的原生态文化不该陨落,我们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护它。

笔者对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尽力将原始的歌曲书面化,将歌谱与口传相结合更有利于年轻一代的学习和传承;其次,在当地创造全民传承肃北蒙古族长调的学习环境,让年轻人有环境学、有劲头学、有展示机会;最后,要加强肃北蒙古族长调和肃北蒙古族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的宣传,让肃北蒙古族长调更有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宣传和学习肃北的蒙古族长调,同时了解肃北蒙古族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如巴图孟克老师所说:“我不仅要做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者,还要做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将传统长调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才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巴图长调颤音
论如何传承史诗《江格尔》
大哼与巴图
草原的长调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草原长调
长调
长调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那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