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轻歌剧到音乐剧的历史转变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西区歌舞纳粹

佘 乐

(天津音乐学院 声乐系,天津 300171)

一、音乐剧的前夜

早在16 世纪,欧洲就出现了轻歌剧,也有人称之为喜歌剧或小歌剧。如何给欧洲的轻歌剧定义,对中国学界来说,还有一个翻译问题。在如何诠释轻歌剧上,似乎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轻歌剧light opera,一个是小歌剧operetta,另一个是喜歌剧comic-opera。轻歌剧的light 就是轻的意思,意为轻松欢快之意。小歌剧operetta,就其原意就是小型歌剧,operetta 是歌剧opera 的衍伸。而喜歌剧,英文的comic 原意就是滑稽之意。在国外的大部分词典中,大都把三者等同起来。因为就三者所指的内容来说,没有差别。三者所指的都是一种结构短、喜剧性强,而且有着皆大欢喜形式的音乐表演。

这种轻歌剧发展到了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了一个高潮。所谓高潮,就是随着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轻歌剧逐渐朝着大众娱乐的形式发展,而不再是仅仅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休闲。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需要有一种更为商业化的娱乐表演。

过去歌剧或轻歌剧基本上依靠贵族资助,在19世纪,特别是在后半叶这种状况出现了变化。轻歌剧的演出不再完全依靠贵族的资助,独立商业操作同样可以给大众提供音乐娱乐。工业化的大城市给新的音乐剧提供了大量的客源。这些城市人口不仅需要吃穿,也需要娱乐。传统贵族化的歌剧和轻歌剧都满足不了新兴城市人口的需求。他们需要一种符合他们口味的新娱乐形式。于是,音乐剧应运而生。欧美的艺术家迎合了这些需要,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

二、欧美轻歌剧特点

(一)英国轻歌剧

英国作曲家阿瑟·沙利文爵士(Sir Arthur Sullivan,1842-1900)和自己的合作者、词作者吉尔 伯 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1836-1911),共同代表了英国轻歌剧或喜歌剧。他们1875年合作剧目《陪审团断案》(Trial by Jury)大获成功,连续演出达一年之久。他们二人创作的歌剧被称为萨沃伊歌剧(Savoy Opera),萨沃伊是伦敦剧院名称,由于二人的演出多在萨沃伊剧院上演,于是他们的轻歌剧被称为萨沃伊歌剧。由于《陪审团断案》的成功,二人成立了喜歌剧剧团,并开创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轻歌剧。英国人的轻歌剧,语言犀利,讽刺幽默,成了英国轻歌剧的代表,并影响整个音乐界。在二人的合作过程中,共创作了14 部轻歌剧。1885 年,他们二人创作的《日本天皇》(The Mikado)上演。该剧首演连续上演672 场,不出一年,英美两国有150 个剧团上演《日本天皇》。19 世纪的伦敦博览会,日本馆吸引了英国人的特别注意。剧目反映了欧美对日本开放门户后的好奇。不过歌剧虽然以日本为题材,但讽刺的却是英国社会。而《日本天皇》已经在轻歌剧和音乐剧之间徘徊。当今,很多剧场干脆称《日本天皇》为音乐剧。

(二)美国轻歌剧

美国纽约的300 百万人口是发展轻歌剧和音乐剧的最大红利。美国的轻歌剧一度受到欧洲的重大影响。美国轻歌剧作曲家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1859-1924)来自欧洲。赫伯特来自爱尔兰,在德国受的音乐教育。1886 年,在欧洲轻歌剧已经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之后,他才来到美国。直到19世纪末的1894 年,他才写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剧《阿纳尼阿斯王子》(Prince Ananias),随后又写了40多部轻歌剧。美国的轻歌剧显然在时间上落后于欧洲。和很多19 世纪的作曲家一样,维克多·赫伯特在写轻歌剧的同时也写歌剧。赫伯特分别于1911 年和1914 年写了两部歌剧Natoma(1911)和Madeleine(1914)。《小夜曲》(The Serenade 1898)是赫伯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当今很多媒体中,对《小夜曲》的定位还不很一致。有的地方称其为轻歌剧,而有的地方称其为音乐剧。考虑到《小夜曲》诞生的时间已经接近20 世纪,或者说,音乐剧和轻歌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一部作品具有轻歌剧和音乐剧的某些特征,被称为音乐剧和轻歌剧也就不足为奇,或者说也很合适。

另一位作曲家德可文(De Koven,Reginald 1859-1920),出生在美国,但他的音乐教育完成于欧洲大陆。他先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去了德国学了几个月的作曲。德可文最著名的轻歌剧是1890年在芝加哥上演的《罗宾汉》。和很多同时代轻歌剧作曲家一样,除了写轻歌剧,他也写歌剧。

三、欧美音乐剧特点

(一)英国音乐剧《歌舞年华》

在《歌舞年华》的美丽标题下,包含了轻歌剧从未有过的内容。《歌舞年华》包含反对种族歧视的内容,揭示了当时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这让欧洲的娱乐表演染上了特殊的政治色彩。探讨欧洲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发展,德国纳粹的影响是绕不开的话题。虽然人们还在称呼其为轻歌剧,但《歌舞年华》的政治内容让音乐剧显现出和以往歌剧和喜歌剧不同的特征。《歌舞年华》的作者伊沃·诺韦洛(Ivor Novello,1893-1951)来自英国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由于母亲的音乐基因,伊沃·诺韦洛从小就展示出杰出的艺术才能。他少年开始作曲,然后进入电影演艺界,名噪一时。1934 年,在他41岁的那年,他息影,开始投身音乐和戏剧的创作。他一共创作了8 部剧作,《歌舞年华》是他创作的第二部。他还亲自登台演出。伊沃·诺韦洛的时代正是轻歌剧发展末期,音乐剧崛起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音乐形式交替的时代,《歌舞年华》被同时看成是音乐剧和轻歌剧。但就《歌舞年华》内容来说,已经不再是嘲笑贵族,也不是一味地搞笑,而是表现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1939 年《歌舞年华》在英国伦敦的皇家剧院演出。剧目选择了奥地利的维也纳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剧中虽然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剧情终止于1938 年,德国纳粹吞并奥地利。

目前人们看到的《歌舞年华》版本和最初的版本完全不同。最早创作的版本,有着强烈的对德国纳粹的谴责。可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内容都被删掉了。原因是1938 年的英国,任何演出和剧本都要受到当时英国政府的审查。以张伯伦为首相的英国政府,主张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个政策也延伸到了演艺界,任何有损英国和德国纳粹关系的演出都会遭受到清查。非常不幸的是,《歌舞年华》的第一稿没有通过审查。《歌舞年华》剧情中所有反纳粹的内容被要求删去。第一次大战留给英国人的阴影未消,惨烈的战争让英国人不希望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心态促成了英国张伯伦政府对反德内容十分敏感。《歌舞年华》大约于1939 年完成了改编,改编后的《歌舞年华》变成了一部突出浪漫色彩的音乐剧。原剧尖锐的政治内容都被过滤掉了。除了浪漫的内容,这部作品似乎也就没有更多的内涵。这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更可悲的是,1939 年战争还是爆发。英国政府所有对德国的绥靖政策都宣告破灭,而《歌舞年华》则是绥靖政策的牺牲品。战争初期,所有演艺暂时中断。伦敦遭到了轰炸。演艺界大约在1940 年恢复演出,《歌舞年华》先在伦敦上演,然后开始了全国的巡演。此时主张绥靖政策的首相张伯伦已经退位,但对《歌舞年华》来说,剧中的反纳粹内容丧失了最佳时机。而且对战争中的《歌舞年华》演出团队来说,还要挣钱。于是出现了冰上《歌舞年华》版,为了让战争中的观众忘却战时的艰难,里面的政治内容完全删去了。

如今在音乐剧的排行榜上,《歌舞年华》没人提及。即使《歌舞年华》在1953 年拍成了电影,也没有避免被遗忘的命运。而同样带有反纳粹内容的音乐剧《歌舞厅》(Cabaret,1966)和《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58)则都成为了音乐剧历史上的经典。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音乐剧与《歌舞年华》有着极为相似的内容,都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纳粹为背景,但《歌舞团》和《音乐之声》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歌舞年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对音乐剧的要求,不再是搞笑,也不再对贵族进行嘲笑,而更侧重对社会的批判。由于历史原因,《歌舞年华》被阉割了,原作者的初心没有得到实现,一部本可以成为经典的作品被人遗忘。

(二)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

在欧美音乐剧的最佳排名表上,《西区故事》(The West Side Story)历来排在榜首。众所周知,《西区故事》是以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背景的改编剧。改编古典戏剧为歌舞剧,对音乐剧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把古典悲剧引入一般被视为轻喜剧的演出形式,这在本质上奠定了音乐剧的走向。古典悲剧能否载歌载舞地表演成功,《西区故事》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不过当今《西区故事》的内容和当初有很多差别。《西区故事》创作者是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当前人们所知的《西区故事》讲述的是纽约的黑帮团伙争斗的故事,而原作1949 年的版本,讲述的是犹太出身的团伙和白人之间的争斗。身为犹太人的伯恩斯坦,对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记忆犹新。但这样的内容被改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版本是1957 年的改编。犹太人的故事换成了纽约的团伙之间的争斗。尽管犹太人的内容被改掉了,但《西区故事》的古典悲剧没有变。其悲剧内容,让《西区故事》和轻歌剧或轻喜剧拉开了距离,而载歌载舞也有别于古典戏剧。《西区故事》不是少数富人才可以消费的悲剧,而是大众都可以欣赏的音乐剧。虽然载歌载舞,却有着强烈的社会内容。

无论是英国的《歌舞年华》还是《西区故事》,都不回避严肃的社会内容。即使在音乐剧中依然欢声笑语,但都要带有一定的社会问题。1957年《西区故事》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正式上演。由于《西区故事》在内容上的重大扩展,音乐剧的定义更加明显。这无疑是对音乐剧的一种提升。这也让音乐剧和轻歌剧划清了界限。轻歌剧可以说从此淘汰出局。轻歌剧和歌剧一样,都成为了少数人观看,依赖国家资助才可以生存的娱乐形式。而《西区故事》1957 年联系演出732 场,并于1961 年翻拍成电影,获10 个奥斯卡奖项,其票房收入达4400 万美元。

(三)音乐剧是社会批判的

音乐是艺术,而作为艺术,音乐注定要和政治有关系。即使特别强调娱乐性的音乐剧,政治也是绕不过去的内容。音乐剧与欧洲历史同步发展、融合到了一起。很多观众并没有刻意地去寻找政治内容。但是《音乐之声》《歌舞厅》《歌舞年华》都显示了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题:政治内容本身也具有娱乐性。对德国纳粹,除了在政治上的批判,而且还有在舞台上的嘲讽和暴露。音乐剧《音乐之声》如果没有纳粹的历史背景,将会失去重要的内涵,而不会有如今家喻户晓的声誉。和《音乐之声》《歌舞厅》相比,《歌舞年华》当年被迫删改,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歌舞年华》在反纳粹上是艺术界的先锋,但这个先锋却因为被迫删改,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

(四)音乐剧是盈利的

音乐剧和传统歌剧之间有一个最大区别是音乐剧的娱乐性,而娱乐性的一个潜台词就是其商业性。虽然音乐剧比起轻歌剧,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性,但这并没有妨碍音乐剧具有商业价值。音乐剧的成功在于把社会批判性转换成商业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搞笑娱乐。这也是音乐剧和传统歌剧的巨大差别。歌剧制作成本高,观众少。过去传统歌剧的演出需要贵族上层社会的支撑,而到了现代社会,传统歌剧依然无法支撑自己的庞大支出。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传统歌剧都需要外来的赞助。音乐剧却可以在走市场路线,完全靠门票来支撑音乐剧的生存。要想盈利,音乐剧必须要有舆论性。没有足够的娱乐价值,音乐剧演出团体就无法养活自己。

四、结语

音乐剧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之一。城市生活需要娱乐,但也需要社会批判,而娱乐和社会批判都可以转换成商业价值。欧美成功的音乐剧,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社会批判性和商业性。这三者是促成音乐剧在战后成为主流音乐表演形式之一的重要原因。

欧美音乐剧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欧美的音乐剧多多少少都沾染了众多的历史内容。这既和欧美战后的艺术发展相匹配,也说明为什么这些音乐剧受到欢迎。虽然音乐剧的娱乐性有着搞笑的倾向,但剧中包含的社会内容依然让音乐剧可以保持活力。正是这些因素的组合,让音乐剧得以生存,使其不论是在商业还是艺术上都获得了成功。

猜你喜欢

西区歌舞纳粹
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一起歌舞吧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临涣选煤厂(西区)提质增效工程改造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浅析芗城区西区排涝站运行存在隐患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