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2022-11-11魏伶旭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情板式剧团

□魏伶旭/文

河南太康道情戏是全国比较稀有珍贵的剧种之一,由于道情主要集聚在河南太康县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太康道情”。其在咬字行腔、板式、调式结构、伴奏乐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戏剧艺术特点,并通过对河南太康道情戏剧团及其团长的调查与采访,从而呈现太康道情戏目前的生存状况。

0 前言

河南地区戏曲种类丰富多样。譬如,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邦、怀邦、怀调、落腔、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蒲剧、大弦戏、道情戏等分布在河南省各地区。在河南太康县民间流传着“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太康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不怕加重遭了贼,也得看看朱锡梅 (朱锡梅为著名太康道情戏表演艺术家。)”;“有病不吃药(方言读为yo),也得看看嘚啦喔(道情戏中的典型发音)”等谚语,由此可见道情戏在河南太康民间的兴盛程度。太康道情戏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其在咬字行腔、板式、调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并与2006年河南太康道情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它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太康道情戏的产生与发展

“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至今还依然存在并流行着。从南宋过后道情的声腔分成了诗赞体和曲牌体两支不同的音乐体系。主要流传于南方的是道情中的诗赞体,这个时期道情仍多数是说唱形式;曲牌体主要流行北方,在山东、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方逐渐发展,并成为戏曲道情。清代后期,大约在1860年,道情从河南沈丘、郸城地区流传到太康。由于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的发展,道情艺人就开始尝试群体演唱和对口演唱,原先纯粹的道教故事题材得到了突破,扩展到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的范围。当时道情表演特别注重唱功,大部分擅长演喜剧,演员那时不化妆,行当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划分,将其道情称为“坐摊道情”。1902年道情艺人龚长发首先在西华县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这也是当时豫东最早的道情戏班。1905年道情艺人张广志创办戏班,教徒长达10年之久,随后将疏散的几个道情班合并在一起。同时他还将渔鼓、改良曲胡、二胡等乐器融合在一起,采用河南梆子的声腔板式和表演形式,经过加工整理,1924年道情以戏剧的形式正式走上舞台,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剧种。

清末民初,有一定规模的道情戏剧班在太康县有四十多个。1942年由于河南地区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流离失所,许多道情艺人也为了生机选择背井离乡,道情戏濒临灭绝。在1957年成立太康道情剧团,并成为全国唯一的道情戏专业剧团,其后太康道情剧团对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太康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2.1 咬字行腔以豫东方言为基础

太康道情戏唱腔中的咬字行腔基本以豫东方言为基础,属于典型的河南方言腔系。豫东方言强调本色,多用嘴唇和牙齿,共鸣主要集中在口腔的前半区,字音发出来略显扁平,语速快、句尾好拖长音,使其声腔的抑扬更显夸张。这些方言特点大多也体现在太康道情戏的唱腔中,无论是古典传统戏、新编传统戏或者现代戏,受地域方言影响的痕迹均十分明显。比如《王金豆借粮》中,“磨屋里走出来我王翰锡,一脚高一脚低”中的“脚”字念作“ji—yo”;“她母子在祠堂里忍着饿,我怎能欢欢乐乐过除夕”中的“乐”字念“luo”。

2.2 多种板式类型综合运用

太康道情戏大部分为本嗓演唱,其唱腔板式主要有“铜器垛”“慢板”“非板”“倒板”“夺口”“紧打”“非板”“垛子”“小五板”等十多种板式。且各个板式都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这些板式架构起了太康道情戏音乐的基本唱腔风格,并与调式等音乐元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太康道情的艺术特征。

2.3 以宫调式为主的调式结构

太康道情戏的音乐结构简单,发展手法比较单一,但在调式发展上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河南太康道情戏基本调式是宫调式,宫、商、角三音占主要地位,徵、羽多见经过性、辅助性的进行中,偶尔有偏音清角、变宫,但均用作色彩音,对调式结构不起决定作用;去掉以宫音作结,但在回到宫音前常由下方徵音作装饰音,形成固定的“宫—徵—宫”终止式。此外,太康道情戏也存在有徵调式、商调式与羽调式,但太康道情戏的唱腔音乐一般都是从头至尾一个调式。

2.4 伴奏乐器的多变

道情是由说唱形式演变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戏曲剧种,可以说其没有属于自己完整的伴奏乐器,除了坠琴、道情筒为它原有的乐器之外,其它伴奏乐器都是引进其它剧种所使用的乐器。坠琴是太康道情戏的主要乐器,最长演奏滑音以及各种装饰音,色腔圆润;打音演奏自由,接近人声。20世纪30年代以前乐队大部分是按照班社的大小而确定的,通常只有四个人,使用乐器分别是坠琴、渔鼓、鼓板、锣釵兼梆子。建国后,道情演奏乐队日益完善,通常运用琵琶、坠琴、曲胡、中胡、低胡、唢呐、笙、闷子、大提琴、大锣、二锣、手釵、大三弦、二胡、鼓板、梆子等乐器,由十六个人组成。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加入了人大量的西洋管弦乐器,那时乐队大约二十六人左右。

2.5 叠字与衬词的广泛运用

太康道情戏的唱词长短交错,不拘一格,较突出表现在虚词、衬腔的广泛运用上,在演唱时多用“哎呀”“呀”“咿“等衬词,这样有利于演员更好地抒发情感。叠字衬词的添加,引起音乐的声腔变化,扩充了曲体结构,使音韵悠扬、婉转、飘逸、曲折。腔随情走,情动牵动着腔声,急剧歌唱性与抒情性。但是叠字、衬词不是肆意妄为的,他要和唱腔所表达的内容有直接关系。如《王金豆借粮》开场第一句:“我家原住在河南太康县,我住城北二十五里杨庙集。”在实际演唱中,为了行腔的需要,歌词中加入了衬词,并多次重复,形成叠字,于是歌词就变成了“我家原住在河南太呀太呀太呀,太呀太康县,我住城北,祝城北二十五里杨庙集”。再如传统戏《双拜寿》中嫌贫爱富的老岳父的一段唱词:“有老汉我只在头前走,身后便边紧跟着有钱有势俺的大门婿”,由于加紧叠字与衬词,使得句子比原来的歌词长了许多:“有老汉我只在,得儿我只在头前走那个嗨嗨哟,得儿呀哈咿那呵嗨嗨哟,有老汉我只在那哩头前走,身哩身后边紧哩紧跟着,又又又有哩钱啦、又又又有哩势哦,有钱有势俺的大门婿,得儿吔嘿俺的大门婿,得儿得儿吔吔俺的大门婿啊”。

3 太康道情戏的生存现状

目前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依托太康道情剧团,1957年成立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已改为河南太康道情戏剧保护中心,编制50人,由国家发放工资,演员年龄在21到55岁之间。目前剧团每年演出达到600场左右,演出主要分为营业性演出、文艺送戏下乡演出、公益性演出三类。其中营业性演出,每年有200场左右的演出,一般是出现在民间婚丧嫁娶、庙会、老人生日庆典等场合,演出费用为每场5000~8000元;送戏下乡演出也叫“一村一场戏”,具有政府买单,老百姓受益的性质,河南太康县有778个行政村,每个村每年一场戏,但为了方便群众看戏,一般以乡为单位,将一个乡分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区域,一年之中为每个乡的每个区域演出三天,一年大约演出300多场;公益性演出一般是受省文化厅、市地方单位的邀请,在非遗展演等场合的演出,一年大约演出几十场。

2013年,在周口市政府与太康县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河南太康道情戏校,目的主要是保护、传承、发展太康道情戏,培养道情戏新秀,使道情戏后继有人。戏校主要通过地方电视台宣传的方式进行招生,由于当今学戏的人较少,录取考试的方法也较为宽松,一般录取条件就是身体健康、会说河南方言、能喊出声音。目前学校招收学员40余人,年龄从11岁到22岁不等,由道情剧团唱做俱佳、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任教。学生没有学费,教师的工资与学生的用餐均由国家的非遗资金来提供。戏校的学制为3~5年,由学员的学习情况与剧团的演员需求情况而定,学员需经过文化课、乐理知识、业务课(包括基本功、唱腔)等考试,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毕业证,成绩优异的学生将充实到道情剧团中。

由此可见,在太康道情戏的生存、传承现状较好。其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政府的资金投入,资金是解决道情剧团许多困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2012年河南太康道情剧团改为河南太康道情戏剧保护中心,编制50人,由国家发放工资。并在2013年创办太康道情戏校,用国家所提供的非遗资金来保护、传承道情戏,培养新的道情戏剧人才。其二,道情戏演员的自身的努力,近年来,道情戏演员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戏剧比赛上,均获得优异的成绩,使更多人认识到太康道情戏的魅力,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太康道情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太康道情戏剧保护中心主任张天印提到,目前道情戏主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之后才是发展。现在太康道情戏的主要问题有两个:(1)由于现代社会中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等原因,愿意学习太康道情戏的人数较少,不得不放宽戏校录取条件,学生年龄及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样在文化课方面就需要分班教学,一部分人学习文化课,另外一部分人练习道情戏的身段或唱腔;(2)河南道情戏剧保护中心、道情戏校环境设施欠佳的问题。目前,主任张印天和演员们也在非常努力的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

4 结语

太康道情戏作为全国的稀有剧种之一,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渊源,其咬字行腔、板式、调式结构、伴奏乐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戏剧艺术特点。目前,太康道情戏以河南道情戏剧保护中心与道情戏校为主要保护、传承平台。对于太康道情戏未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言,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办公、学习场所环境与设施较差,剧团仅有一幢几十年前修建的两层小楼,由于长时间得不到修建,早已破旧不堪,甚至出现房间漏雨的现象。第二,戏曲人才的培养问题。从现在农村的状况来看,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以满足个人更好的生活需要,造成很难有人学习道情戏并将当成自己的事业的情况。另一方面,戏曲教育并没有归入应试教育的范畴内,因此很难从娃娃抓起,在学校开设道情戏课程的方针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道情戏演员以及社会各界认识的关注与重视。■

引用

[1] 余复生.河南太康道情戏之声腔探析[J].中国戏剧,2015(3):66-68.

[2] 吕自申、姚化勤、张雅卿.道情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道情板式剧团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
闲话“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