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科学应用及保障

2022-11-11司庆正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森林

司庆正

(齐河县自然资源局 山东,晏城 251100)

森林资源是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居民美好生活环境。但森林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威胁。防治病虫害是为了缓解或防止微生物、害虫对森林造成侵害,人为采用一系列的手段降低危害程度。通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有:植物检疫法、物理机械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林业技术措施等。

1 森林病虫害越发严峻的原由

1.1 森林生态系统免疫力降低

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系统免疫力的下降。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生态系统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使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完好的自然生态链遭到非常大的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效天敌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增加了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风险。

1.2 滥用农药

在长期使用农药过程中,无节制、无限制的滥用行为,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导致生态链失衡,森林免疫能力、抵御病虫害能力下降,病虫害发生加重。

1.3 病虫害生命力顽强

随着使用农药的增加,许多病虫害将对大多数药物产生明显的耐药性,对少量农药产生免疫力不足,难以根除,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容易反复发生和不断的扩散蔓延。

1.4 有效天敌减少

过去的人工造林,人们大多忽略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造成了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在造林和抚育进程中,输入到森林生态系统大量营养物质,极大破坏了微生物生长环境,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有效天敌的种类、数量不断减少。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2.1 森林微生物、昆虫与林业的关系

森林微生物、森林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因子中种类极其繁多、数量极其庞大、作用极其重要的成员。它们不仅和林木的生长发育及繁衍关系密切,还和系统中其它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关于森林微生物、森林昆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有益还是有害,也难以一概而论。就人类利益衡量,森林生态系统中既有有害的微生物和昆虫,也有很多与其相伴生并制约其危害的有益的微生物和昆虫。林业技术就是通过科学的人为适度参与,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积极利用有益林业微生物和昆虫来有效控制有害林业微生物和昆虫,充分发挥森林的最佳、最大综合效益。

2.2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灾害,在育种育苗、造林栽植、森林抚育直到林副产品等整个林业生产的全过程,都可能因为病虫害问题而造成严重损失。病虫害抑制了林木健康生长、造成蓄积生长量下降,危害严重的可能造成植株死亡,甚至森林大面积连片衰败。更严重的是大量林木的衰退、死亡,还会严重影响、破坏国土生态安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2021年,有些地区就出现了美国白蛾严重扰民的现象。森林病虫害使森林遭受严重损害,使人类遭受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巨大损失。由于森林病虫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人们往往对其在生态、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的损失有所忽视。其实森林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其他自然灾害。根据1952年美国的一个统计资料,在美国因病害所受损害占森林因自然灾害所受损失总量的45%,虫害占20%,火灾占17%,其他如动物、气候因素等占18%。可见其危害性之大,因此,森林病虫害号称“无烟的森林火灾”。

2.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2.3.1 提高苗木存活率 良好的苗木存活率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能够为生物提供、改善适宜的栖息环境,丰富生物资源,提升当地的生态、生活环境。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对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苗木存活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育种育苗、栽培抚育、经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都对苗木存活率有较大影响。科学的防治技术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减弱病虫害对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实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2 提升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 采用科学的防控方法,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能够极大提升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品质。防控森林病虫害,要注重加强和推广采用科学合理的无公害防控方法,树立绿色、无公害、安全的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措施能够降低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提高林木存活率,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升、完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3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3.1 病虫害监测水平有待提高

监测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笔者从十多年的监测实践和多地调查走访,很多地方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水平不是很高,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有关单位和领导对相关工作认识程度不高,缺乏足够重视,在森林病虫害监测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均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病虫害的监测人员、监测设备、监测技术都不能高质量的展开服务,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准确预测预报作用。此外,领导层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也造成了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热情、不高涨。长此以往的消极态度,严重影响了监测水平、大大降低了监测质量,增加了森林遭受病虫害危害的风险。

3.2 预防工作不受重视

预防为主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方针之一,预防是控制病虫害的初始阶段,如果病虫害在初期得不到控制,将增加后期病虫害的控制成本,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一般而言,如果在病虫害的发生初始时期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能够有效保证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给人的直接感觉却是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不如造成明显危害后果后再防治效果表现明显。因此,一些森林经营单位和一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实践中,更加重视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突发病虫害的应急防治工作,优先将资金和技术应用在易于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和运营环节,这也是造成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被忽视甚至漠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防治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控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但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营管理者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认识不足,相关科技产品开发较少,防治能力和效果低下,林业生产能力下降,许多林业单位继续使用传统的方法,既困难又低效,影响了病虫害的防治。

3.4 创新思维不足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由于资源不足或重视不够,管理运行模式不能很好的与时俱进,防控理念、防控方法也缺乏创新,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总体上还大大落后于其他行业。旧问题大量存在,新问题又不断出现,新老问题不断叠加积累,且无法有效解决,对有效防控病虫害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森林经营管理者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必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整合新思路,克服存在困难,解决症结问题,高效发挥管理效能,使林业资源整体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4 林业技术的科学应用及保障措施

4.1 林业技术含义

林业技术即在苗木培育、栽植造林、抚育管理、采伐更新等各个营造林环节,通过人为适度、合理、科学的干预措施,丰富森林资源种类,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升森林健康和抵御灾害水平,对已受损害的森林资源进行修复,建立更具生态价值的森林资源体系,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 林业技术的科学应用

4.2.1 苗木培育技术 育苗地选择是否适当,是关系到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育苗地时一定要对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开展详细研究分析,选择地势高、地形平坦、交通便捷、排灌方便、日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的土地;清除育苗地上的杂草、枯枝落叶、病死植物等,减少病虫侵染源;做好土壤消毒,杀灭地下害虫;选择优质的、排除带有病虫害的繁殖材料,有条件的要对繁殖材料进行消毒处理;对引进的或出圃的苗木进行严格检疫,严防输入、输出检疫对象或危险性病虫害;有条件的地方实施轮作制度,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4.2.2 栽植造林技术 造林质量的好坏,对林木健康生长具有较大的、长远的影响。在制定各项造林措施和造林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土壤害虫的现状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提前一段时间,进行全面翻耕,既疏松了土壤,提高了肥力,又可以杀死地下害虫和在枯枝落叶、杂草、土层中的病虫;适地适树是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提高病虫害抗性、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造林时选择抗病虫害树种或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选择合适的造林类型时,还应适当调整相应的树种比例和配置,建设尽可能多的混交林,提高人工林的自然保护性能;及时销毁病虫害种苗和其他植物材料,不得带入林地。

4.2.3 抚育管理技术 抚育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对于病虫害的影响很大。通过抚育管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林分的生物生态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还不必增加额外的防治成本。林地抚育管理主要措施是:中耕除草、清除枯枝落叶、浇灌封冻水,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根据立地、墒情、林木长势、季节交替等适时施肥浇水,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升树木的抵抗力、免疫力。林木抚育管理措施主要是:整形修枝,剪除弱枝、病虫害枝、枯枝,并对剪除的病虫害枝、叶进行集中处理,统一销毁,消灭越冬虫卵或病菌;加强幼树的保护,在树干上涂抹涂白剂,既能防治日灼伤害、冻害还能防止病虫害;结合疏伐、生长伐、透光伐、卫生伐等抚育伐作业,伐除弱树、风倒木、风折木、枯立木或严重感染病虫害特别是蛀干害虫的林木以及遭受严重机械损伤、烧伤、冻伤的林木。对于剪除的枝条和伐除的林木都要及时运出,对于严重感染病虫害的立木、枝条等都要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4.2.4 主伐更新技术 过熟林容易遭受病虫严重侵害,导致林分大面积干枯死亡,因此当林分达到成熟龄时,要及时实施主伐更新。主伐前要根据林种、树种组成、配置方式、经营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伐区作业设计方案,采取皆伐、渐伐、择伐等不同的主伐更新方式。采伐作业结束后,要及时进行伐区清理工作。

4.2.5 丰富生物种类 招引、利用益鸟、益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天敌,既能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还能产生森林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肥料。在营造林过程中保护、招引、利用有益生物,填充生态系统空缺,保持生态平衡。

4.2.6 科学合理设置隔离带 森林病虫害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传播蔓延,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展规律、生活史及习性,科学合理设置隔离带,预防或减缓病虫害的传播,特别对于那些食性单一、寄主单一的林业有害生物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由于该类有害生物没有扩散性,设置隔离带可有效阻止其传播,减缓或压缩扩散范围。

4.3 林业技术应用的保障措施

4.3.1 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关主管部门、森林经营管理者、基层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控工作,都要始终保持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仔细查找问题苗头,时刻提高防范意识,做好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4.3.2 增加病虫害管理资金投入 开展防治工作,资金必须要有保障,林业部门要全方位、多渠道筹集并提供资金,确保资金充足、到位及时。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滥用。

4.3.3 提高病虫害监测水平 病虫害监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治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主管部门迫切需要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全面监测,提高病虫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做到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连续跟踪、及时开展有效控制。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降低病虫害风险系数,切断病虫害发展源头,才能有效预防病虫害发生,确保林木安全生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4.3.4 融入科学技术 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病虫害管理,确保管理科学有序,提高防治的力度和效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促进病虫害防治和林业综合治理的成效。鉴于病虫害防治的复杂性,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养、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大胆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技术革新和进步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使人力资源实现最佳优化配置,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

4.3.5 建设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 在规范相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森林病虫害预警,坚持将森林病虫害实时监测作为防治的首要位置,使相关单位能够精准确定森林中潜在病虫害的发展,及时捕捉隐藏因素,准确识别各类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并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防治。预警机制做不好,很容易在后期对资源造成重大破坏。因此,基层应及时将收集的相关数据传送给主管部门,根据数据的发展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预警,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4.3.6 加强工程造林各个环节的监管 要求林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包括工程质量监控和工程质量验收。手续不完整的项目不予批准,不能按照设计要求实现混交林比例的不予验收、责令限期整改。同时要加强优质树种、品种的开发,建设优质林木资源基地,尽量减少从外地调运森林植物,无论是育苗还是造林,都应全过程加强病虫害预警,以确保植株中没有隐藏的病虫害风险。

5 总结

林业技术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免疫力和抗逆性,有效地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内,而且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额外增加防治费用成本,尤其是还能够优化林分生态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稳定、健康、持久的森林群落。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管理单位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林业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科学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森林资源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林业病虫害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