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2022-11-11黄鹤飞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特色农民

黄鹤飞,郭 妮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1 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建设一直备受我国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对农村改革和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党和国家一号文件曾连续16年对“三农”问题进行重点关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内容。2014年我国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牢固树立农业在我国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2015年,党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将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优先发展“三农”工作的的指导意见,同时提出,要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特别是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产品的加工,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对农村产业现状进行创新,坚持特色农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当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促进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

2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基层组织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第一,农业合作社空壳化现象严重。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存在都是为了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指标,而且存在较为严重的拉人入社情况,很多乡村中,类型相同的合作社存在好几个,而且合作社的类型基本相同,都是农业生产企业再加上几个村民组合而成,这样的组合方式,有涉嫌套取国家资金的嫌疑。第二,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合作社、农业协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找不到人的现象经常存在。而且这些机构并没有为成员举办相关的农业技能培训或者相关指导,很少或者基本上不会组织培训活动。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不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很多年轻党员走出农村在外从事务工活动,农村里留下来的老党员年龄偏大,即使想要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力上存在缺陷。

2.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扶植力度的加大,各地特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从整体层面分析,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很多地方的特色农业发展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不够,限制了产业化的提升。另外,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研发-培育-推广-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连接不上的现象。例如,在研发-培育环节,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建立与农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的合作的意识,造成本地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研发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获得相关技术的指导也很少。在农产品推广阶段,生产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发展合力,也忽视了和有关机构的合作,造成产品推广不利。在生产环节,由于土地管理上的不完善,土地分散现象严重,规模化种植难以得到推广。产品缺少凝聚力,可以得到市场或者机构认证的产品少之又少,没有树立产品的品牌效应。在产品加工阶段,由于不注重产品附加值的开发,生产加工局限于产品的粗加工。

2.3 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少,缺少发展后劲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保障,缺少资金的投入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尽管连续多年国家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有增无减,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生产投入过多,见效慢、不易把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贷款给农业企业。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造成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周期过长,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的不融合,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压力,导致农业企业也不愿意从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农业生产的扩大化。第二,农业产业相关配套措施建设部完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很多配套措施的配合才能有效开展,例如田地间的水渠、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实际走访中,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产业化生产配套设施远远不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第三,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资金支持力度和人员支持不够,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不高。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普及度不高,生产率久久不能提升,造成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明显降低。

2.4 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缺少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民都进城务工。在这些务工人员中,一青中年为主,他们是农村最重要的劳动力,他们的离开,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缺失。特别是造成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业人员的缺失。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就是儿童,导致农村缺少年轻有干劲的致富领路人。另外,农村发展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体而言,农村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较少,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知识机构比较简单,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很多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懂技术的人才,由于发展空间不明朗相继离开,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2.5 农业生产缺少规划性,市场信息获取不对等

农业生产缺少规划性,也是造成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畅的主要原因。由于当地政府、合作社、农业协会等机构缺少对农产品市场的调研,在产品生产、销售、价格走向等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当某一种产品出现短暂的价格上涨时,农民就会一窝蜂的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生产,导致农产品的供大于求,最终造成农产品的滞销。另外,很多地区的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方式依然以自产自销为主,很多从产品从田间道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很多中间商,尽管价格明显增长,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归根结底在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渠道不畅,没有获得更好的销售途径。

3 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

3.1 强化基层领导,为农民提供更为广阔的服务平台

习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推动农村的发展,就需要在农村“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础党组织”。

第一,完善农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民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服务机制,将具体工作落实的每个人,确保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农民解决。例如,精准扶贫使用的联系卡,在卡片上即表明了帮扶对象、帮扶的成果,同时记录了帮扶干部的联系方式,当贫困群众有问题是可以及时联系帮扶干部,促使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心中对基础干部的印象。第二,健全监管机制。农村存在很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这些机构的存在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很多机构在制度上的欠缺也阻碍了其功能的施展。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对合作社、农业协会等机构的监管,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不断规范和完善机构各种制度建设。同时,强化对机构的定期检查,对服务效果好、产业能力强、规模化的农业机构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重点扶持,确保农业机构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三,加强考核机制建设。细化考核内容,从服务效果、服务态度、后续保障等方面,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确保在服务过程中不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指责的情况出现。对于农民反映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组织要树立典型,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对于考核不合格,态度敷衍的基层组织,要限期进行整改,影响恶劣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惩戒。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支撑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设施是发展农业的基础,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完善,打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小水塘、小水池、小水坝等小型水源工程,加紧农村水务与排水系统的中和治理,切实贯彻河长制度。二是从政府层面出发,推动高水平农田建设。这一工作的实施,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实地情况,对土壤质量、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调研和考量,在可持续建设发展的前提下,制定高质量的农田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坚持制度为导向,积极开展高水平农田建设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成立专项小组,统筹安排,开展业务工作,同时为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建立高水平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在资金筹备方面,坚持上级资金与本级资金向配套的方式,同时有条件的农村,鼓励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来源,及可以保证资金的充足性,同时,还能有效监督项目建设的质量。在资金使用方面,必须实行转款专用,有专人负责管理、审计和核算,严格禁止建设资金被挪为他用。

3.3 建立防风险体系

第一,统筹规划农业和农产品的发展,重点关注农产品难以销售和同质竞争问题。要求提前做好农产品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保证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可以高质量的销售。激发农民农产品深加工意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速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变。第二,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开发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农场主、农民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机构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财政部门要重视农业保险及农业贷款的补贴工作,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补贴,提高和拓展农业经营组织的信用贷款额度,进而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强化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管理。对农业经营主体在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可能存在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经营风险建立处置预案,保证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3.4 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坚守。所以,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的素养,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产业,精心选择适合发展的农业精品课堂,通过上门培训的方式,将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农业培训基地建设,增加资金额度,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等载体,井型农业知识培训,畅通技术交流渠道。培养一批敢创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技术能手,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助推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孩子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是为农村发展进行人才储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九年义务教育大大普及,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和城镇教育条件相比,在现代化教育设施配备、教育理念和教育场地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教育设施、教学器材、教育环境、学生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完善。比如,为每个学校配备专门的篮球场、建立小型图书馆。在高年级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等。另外,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教学、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问题。

3.5 夯实农村土地管理政策

持续做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管理机构。可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的土体交易经理人入驻管理机构。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为农民提供相关业务咨询、业务代理等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的专业性和合法性,规避因为土地流转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要做好监管工作,要将土地流转的政策、流程和益处充分解释给农民听,做到自愿、公正、公平。另外,坚决打击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不能强迫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对于出现的各种纠纷,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3.6 建立健全农业金融发展体系

通过科学农业金融发展体系的建立,对涉农金融进行创新,拓展农业企业融资渠道,进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是降低农民企业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可以通过降低企业注册资金要求,增加境外持股人比例,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农业投资的方式,增加农民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的比例。另外,鼓励各类银行增加支持农业贷款项目,降低贷款比率,促进农民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金融领域。秉持自愿原则,鼓励有资质的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协会进入农业金融领域,逐步开展资本互助和金融服务。在政府层面,对资源发起的农业金融组织,在政策和相关税务上进行适当减免。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特色农民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医的特色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