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精神雕塑的时代版本

2022-11-11赵文家

散文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古浪县愚公黄沙

◎赵文家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当时拿起一把开沟犁,同职工一起打 “草方格”,并对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的当代愚公精神高度评价。——题记

黄沙百战穿金甲,而 “八步沙”上穿黄金。

甘肃省古浪县上演的治沙奇迹,让愚公移山的寓言长出新意。

绿洲绵亘,星辰璀璨。

一条汤汤不息的河,如同怀揣悲悯之心的人文大师,向沙漠求证中国精神,求证美丽中国美丽家园,求证金山银山,求证大漠孤烟里苍白的落日。

一阕浑厚立体的书脊,订紧38年38篇次第打开的册页。

绿树用蓊郁的章节倒叙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一步步、一亩亩、一方方,组织调度各种修辞、逻辑、哲理垒砌的诗卷。

“八步沙六老汉”是一个标杆,是一个标签,是三代愚公在甘肃治沙轨迹上的图标。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一代一代薪火传承,在沙漠上延续青春、愿景、意志。

如今,八步沙林场正式职工27个。

27面旗帜、27片山林、27座山体的演变,是老子哲学的鲜活案例,更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 《愚公移山》精神的当代范本。

“我们可以搬家,但中国不能搬”。

质朴话语里的使命,钉子般揳入沙漠抱住边陲。

1981年种下一棵榆树苗,是染绿历史的第一笔。八步沙林场成立,是现实版本上的纵身一跃。

如今,漫漫黄沙岭呈现一篇瑰玮雄文。

“现在,风沙次数少了,烈度也小了。”

66岁的现任林场场长郭万刚,亲手接过父亲郭朝明老汉递过来的镢头,36个年华被沙漠洗涤得铮亮,闪光。

“沙进人退”的灭顶之灾,堙没于筚路蓝缕的治沙史记中。

从 “压沙种树”,到 “打草方格压沙”,一代代治沙人应用不断升级的笔法,刻画工程、科技、产业融合。

逆风飞扬。

八步沙上领略群山如画,如临摹泼墨。

殊不知, “地窝子”里,吃易于储存的炒面、硬如石块的干馍馍,喝融化的雪水……

白发涅槃,黑夜泛绿。

“每当黄沙滚滚,睁不开眼,在我心里还涌着甘泉。”

蔡琴歌里的一泓清泉,湿润了治沙英雄们柔软的情愫和铁的意志。

曾经的 “跋步沙”,变身 “八步沙。”

每一步沙,都系着千钧的愚公精神;每一片绿洲,都是当代愚公创业史植入大地的 《实践论》,是习近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创版。

沙漠支撑起经典,精髓。

上世纪80年代一张发黄的沙漠承包合同书上,印着6枚鲜红的指印,4万亩沙漠中的脚印。

后辈们在沾满父辈血汗的铁锹上,篆刻上21万亩的林海、4000万株树木。

荒凉,肆虐,已成旧词。

一株株柠条,绽放一簇簇耀眼黄花。

一片片小手一样的绿叶,在风里左右摇摆。

他们亲手栽种的一棵棵梭梭、沙枣、红柳,曾在一片漫天黄沙里为绿洲超度。

腾格里沙、古浪县相交的一个风沙口——八步沙,38年前迎来了六老汉。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

这群沙子石子一样普通的农民,从身体里掏出沙子石子一般的骨气,硬是在黄沙里种植出太阳的评语,白云的钟情,飞沙走石,烂在肚里的敬畏。

“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谁管?”张润元老人湿润的眼眶里,感叹号如树。

“六老汉”:当地人亲切的称呼,有穿破贫贱的力量。

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中,长满新时代、新愚公、新词汇。

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锨,为 “一带一路”战略,调色,打底。

一代一代的 “六老汉”,在这里的接力,就是一棵树与一棵树的接力,是沙漠与绿洲的殊死搏斗。

这场博弈论,让六老汉赢得一座精神雕塑的高度。

猜你喜欢

古浪县愚公黄沙
古浪县水果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现代愚公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古浪县祁连山北坡退耕还林现状生态效益探讨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甘肃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
黄沙当中寻阳关
谁更应当“愚公”
对银行业支持贫困县生态移民情况的调查
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