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为例

2022-11-10王维康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

文化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展柜馆内烟台市

王维康 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

博物馆内所展示的文物是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且有些文物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因此,在文物的运输、储存和展览方面需要有较强的保护意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博物馆库房和展馆中现有的文物进行保护,并且做好防护工作,以减少文物的损坏、腐蚀等现象,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然而当前,文物保护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由于文物会受到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博物馆需要对其做好预防性保护,做好抢救措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对已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现通过对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现状以及在文物保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文物。

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存现状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保存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博物馆在对文物的监测、保护上也使用了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发挥保护功能。2021年,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为提升现有馆藏文物的保护环境,进一步增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开展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针对库房的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测和控制,从而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文物环境监测体系。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对文物环境进行了合理的控制,提供了稳定、整洁的文物储存环境,从而增强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实力。在实施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前,需要对博物馆进行详细的调研,做好准备工作。调研内容包括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气候问题,且要做好详细数据的记录工作,这样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烟台市牟平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四季分明,夏季温度高、降水量大,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9~18℃,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8%,最热的月份是7~8月,且月平均湿度高达75%以上。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现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约4000件,其中包括不同时期的石器、铁器、骨器、陶器、瓷器、铜器等。定级文物约70件。文物库房曾在2017年进行改造,现今约有170㎡,分为两个房间,是整个博物馆建筑的一部分。其中增设了高清监控、空调、防光窗帘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藏品的保存起到了积极作用。库房内的藏品柜有基本的防火、防虫、防尘的功能;并配有温湿度计用来随时控制库房和展厅的温度和湿度;还有部分囊匣,能够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由于所处环境的湿度较大,所以比较侧重湿度调节,另外还在库房中配备了空调机,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工作人员要做好日常温湿度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当地气候随时对库房和展厅的温湿度进行调整,使博物馆维持在适宜的温湿度内。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需要改善的地方

经调查发现,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库房中需要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外界温度高,库房的温度也会随之增加,外面湿度高,尤其是在多雨的夏季,库房内的湿度也会跟着变化,这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博物馆还缺乏检测、监测有害气体的新型设备,不能有效检测展厅和库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无法保证空气质量;库房和展厅中温度和湿度的调节设备也不够智能,只能通过人工进行调节,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工作繁忙的时候容易忽略温湿度的调试,进而影响文物的保存环境。

影响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的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虽然博物馆可以将馆内文物的保存环境以及设施调整到最佳,但是面对一些不可控的、会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的自然灾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能做好预防工作,并制定好相应的补救措施,把自然灾害给文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比如汶川地震给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博物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些文物还能够找到并进行补救,一些文物已经破碎难以修复,甚至还有很多文物在地震中丢失,完全没有补救的可能,这是博物馆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因此,在建设博物馆时,需要考虑博物馆的防震能力,确保建筑能够经得起一定级别的地震而不会坍塌。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建筑物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日本博物馆在防震方面做得非常好,最出色的当属九州国立博物馆,博物馆在柱和梁下安装了大型免震装置,即使遇到非常强烈的地震,也能够转移地震的能量,使其不直接传到建筑物上。

除了地震会对博物馆的文物造成影响,洪水也是如此。近年来,各地洪水不断,尤其在一些北方地区,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这些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如果博物馆没有提前做好防洪措施,那么文物将会遭遇不测。不是每一件文物都能够在灾难中“逃生”,一旦文物出现损坏,博物馆将承受巨大的损失。比如2004年,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库房被洪水冲刷,出土的陶片、土层样品被雨水浸泡,样本完全报废,损失惨重。因此,博物馆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和防护措施,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宝。

比较寒冷的地区还可能会受到暴风雪的影响。比如2003年,美国的一家铁路博物馆就不幸遭到了暴风雪的侵害,由于积雪太厚,博物馆坍塌,过半的文物都遭到损坏,给博物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未来一定还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因此,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做好防护措施,来对抗各样的自然灾害,确保馆内文物免受其害。

人为因素

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造成文物损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工作人员的消防意识不够,对于一些可能引起火灾的物品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火灾发生;还有在文物运输过程中由于包装不当或是路途中发生意外,损伤文物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做好本职工作,不论是在文物的运输、包装、陈列、管理上还是在日常保护工作的监督上,都要做好防范措施,以应对各样的环境和意外,尽量做到减小损失,为文物提供安全、稳定、干净的环境。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

博物馆内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配备完善的线下监测设备,对库房、展厅、展柜中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对具体数据做好记录,以报告、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给相关管理者;管理者可以远程查看调控文物的保存环境,如果发生异常也能够尽快处理。比如,博物馆可以设置无线传感实时监测系统,实时保存文物所处环境的数据,让文物数据飞向“云”端;工作人员要每天定时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对监测系统进行检测,保证其运行状况良好;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清除,将空气质量维持在稳定的标准内,避免出现大幅度波动。

馆藏文物需放置在安全的存放和展出环境中

很多博物馆会采用净化装备和调湿设备对文物藏品和展品进行保护,这不仅对文物有保护作用,还能起到环保的作用。馆内展柜的性能对文物所处环境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可以,应尽量使用功能齐备的展柜保存或展示文物,以降低外界因素对文物安全的影响,比如放置位置、照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以增加文物的寿命,避免意外的发生。根据不同的文物定制不同类型的储藏柜进行存放,搭配空调和除湿机,还有恒温恒湿储藏柜,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力为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提供更加安全、良好的环境。根据不同文物的不同材质性质,配备不同结构及材料的囊匣,如无酸纸囊匣和碳纤维囊匣,囊匣内相对密闭的微环境可以为文物提供良好、稳定的微环境,从而延长文物藏品的寿命。除此之外,那些可移动文物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恒湿展柜能够将文物以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大众。

改善馆内环境

1.控制温度、湿度

温度对文物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的上升会加速物质的变化,损坏文物原有的属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中的水分会很快蒸发,在这种环境下,文物会变色、干裂。湿度的变化也会使文物的材质发生变化,湿度升高会加快化学反应的发生,丝织品、木器等文物会发霉,金属文物还会生锈。因此,博物馆需要将馆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博物馆内最精美的文物大多都在展厅的展柜中展示,恒湿净化系统能够调控展柜内的空气,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恒湿机通过PLC控制面板控制回风系统,置换展柜内部的空气,并通过电子加湿除湿设备调节展柜内空气的湿度,使其一直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为展柜中的文物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博物馆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检查这些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作。

2.控制光照

博物馆的环境比较昏暗,不设有窗户,只有一些较暗的灯光方便观赏。光照对于馆内文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会加速文物老化。有一些藏品非常怕光,对光线比较敏感,比如丝织品、书画、壁画、象牙制品和竹木制品等。博物馆控制好光照,才不会对馆内文物造成任何损害。在博物馆内拍照是禁止开闪光灯的,闪光灯放出的可见光以及人肉眼看不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文物褪色、老化、变脆。偶尔拍照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一个馆内的展品很热门,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时,高频率的拍摄就会使展品受到影响。并且,参观的人越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越多,这就会加速室内温度的上升,使得一些壁画发霉,壁画上的颜料也会渐渐溶解,严重的还会导致壁画脱落,为后期修复造成极大不便。

3.控制空气污染

(1)甲醛

新修建的博物馆中的装饰建筑往往会释放一种污染气体——甲醛。甲醛可以通过在空气中的强氧化作用产生甲酸,对文物保存环境造成危害。一旦在新建的博物馆展厅或库房中检测到室内空气的甲醛含量过高,就要在其中放置空气净化器,以保证空气的质量,避免文物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博物馆应定期让专业人员对甲醛进行检测和处理,消除馆内异味,尽可能地消除影响文物保存的消极因素。

(2)VOC

VOC又被称为碳氢化合物,是会产生危害的挥发性有机物,会给馆内文物带来潜在的危害,还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博物馆内不仅有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参观者,如果不对VOC进行控制,将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危害。如果在检测中发现VOC的浓度过高,超出规定标准,就需要在文物的储藏柜内放置专用吸附剂等净化材料,同时要做到定期更换,以有效降低VOC的浓度。有条件的话需要购置VOC在线检测系统,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噪声、红外线、紫外线等进行检测,从而改善空间环境。

做好日常保护工作

相关管理人员要对馆内文物有全面的了解,对其特点、陈列位置等都要有准确的认识,如此才能做好管理工作;要对馆内的各个空间做好消毒工作,配备消毒、净化、杀虫等设备;做好定期安全检查工作,对各个文物、设备等进行评估,以保证环境的安全稳定;做好保护和预防工作;学习与文物有关的知识,全面了解文物的特性。这样才有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制定防护性保护管理制度

对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工作范畴的规定,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预防意识,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分析、检测、紧急预案等工作,为博物馆文物提供优质的展示环境,提高文物保护能力。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涉及较多内容,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首先,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意识,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对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陈列、管理、技术、后勤等部门,让其各司其职。其次,博物馆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购买文物保护与管理所需的先进设备,以最大的能力对文物进行保护,提高牟平区的形象。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环境对于文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展厅、展柜、储藏柜、库房等环境质量都需要得到较好的保证,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数值都要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只有这样,才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先进科技的发展对各个行业都有着重要作用,博物馆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可以有效控制和监测文物陈列、保存环境,更好地保护各个展馆的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宝,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其不仅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还需要大众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博物馆可以通过宣传册、馆内屏幕、广播、公众号等做好馆内文物的宣传工作,让大众认识到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职责,从而实现对博物馆的全方位保护。

猜你喜欢

展柜馆内烟台市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创“德融数理”模式 求“知行合一”实效——访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局长蔡润圃
烟台市张格庄镇大樱桃生产流通现状及对策探讨
党旗高高飘扬
超越“展”与“藏”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逛图书馆
三虎争粽
邮票藏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