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四个关键要素的影响

2022-11-10李庆阳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化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藏品中华文物

李庆阳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应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博物馆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职能,因此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与创新,充分发挥博物馆应有的文化传播功能。鉴于此,现分析博物馆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四个关键影响要素,总结博物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策略,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反映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与华夏文明的演进,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启示意义。博物馆作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中国从古至今具有珍藏价值的文物古迹。但博物馆的职能不单单是对文物的收藏保存,更应该让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挥出价值,将这些传统文化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予民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熏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意义。

博物馆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四个关键要素的影响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日常运营工作中所传达出的信息理念能够对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民众的心中埋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并且静待其生根发芽,从而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由于博物馆本身有大量文物藏品,其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的主题经常与传统文化相关。博物馆能够在这些活动中科普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向人们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让人们逐渐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进而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其次,博物馆往往会在传统节日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这些传统节日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蕴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博物馆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为人们还原古代的风俗习惯,例如花灯、薅秧歌、追长毛等,让现代社会的人们体验古时的生活情趣。

最后,博物馆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学术公益讲座,利用博物馆的文化展品,邀请国内相关知名学者,为民众讲解文物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能够让静寂的文物遗产“活”起来,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陈列展览在社会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博物馆的主要运营方式就是陈列和展览文物藏品,并且对每一件藏品的细节特点进行介绍,让人们能够通过这些展示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信息。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博物馆大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能够利用本地相关出土文物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博物馆的文化展览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名人文化、戏曲文化、陶艺文化等,其借助古代各种各样的文物藏品向现代社会的人们展示古时候的生活风貌,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而提高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但是,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都存在一个问题:由于需要陈列展览的文物藏品过多,需要兼顾每一个部分,导致每一个部分都是“点到为止”的状态,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展示,无法向人们更加完整地展示这些文物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针对这个问题,部分博物馆采取了各种改革策略。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数字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对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博物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部分博物馆积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将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展示出来,把临时展览、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作为日常陈列展览活动的补充,突破日常陈列展览方式的局限性,让人们能够在观看展览的基础上,通过一些便利化的补充手段对文物藏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出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收藏和研究对梳理传统文化脉络的作用

收藏与研究是博物馆发展的原生动力,许多文物是需要博物馆进行收藏整理才能保存流传下去的。同时,相关学者还需要对这些文物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挖掘这些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取重要信息,并在博物馆中进行展示,这样才能够保障博物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我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积累的文物数不胜数,需要专家学者开展积极的研究保护工作。当前,民间仍然存在大量的文物遗留问题,许多文物并没有经过官方的收藏与保存,而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多用于商品交易。在此过程中,这些文物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损害,这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工作,对民间文物进行广泛的追踪调查,不断收集遗落的文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同时,博物馆几乎所有的职能发挥都需要依靠相关文物藏品的研究工作,只有对文物本身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确定文物资源的所属年代等相关历史信息,进而为其他传统文化的科普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物的研究工作是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还原这些文物背后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不同的文物藏品展示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信息,能够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古代人的生活,激发人们的历史认同感,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域引起的传统文化差异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我国传统文化彰显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性,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但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相关的统筹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山西的河东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古代历经战火的社会背景下兴起,于金元时期发展壮大,至明清时期再次发展繁荣。其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当今社会依然存有一席之地。河东地区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仍然会举办大量的戏曲演出活动,也保留了大量的与戏曲相关的社会风俗,这对传承河东戏曲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古时候的河东地区与今天的地域概念不同,古时候的河东地区地域范围更加广阔,还包括了附近的侯马与临汾等地区,正因如此,河东戏曲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有着相应的差别。针对这种情况,博物馆在研究河东戏曲文化时应该进行全面而广泛的考察,不能顾此失彼,单单研究一个地区,这对于河东戏曲文化的研究来说是片面性的。因此,博物馆对这几个不同的地区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案,针对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河东戏曲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够确保河东戏曲文化研究工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充分尊重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差异性。

博物馆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策略

明确博物馆的职能定位,提升内部管理工作水平

博物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传播职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博物馆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提升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切实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价值。首先,博物馆应该加强文物藏品的收集与保护工作,对一些现存的文化遗址应该及时地进行保护和开发,拓宽博物馆的收藏渠道,丰富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从而给民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展示。其次,博物馆应该优化陈列展示管理工作,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来设立主题展览,借助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当地群众的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还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更加便利,促使地域文化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搭建博物馆文化工作平台

博物馆开展数字信息化建设能够将众多的文物藏品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出来,转变人们的参观方式,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观看文物藏品的陈列展览。对于博物馆来说,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能够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往博物馆很多文物藏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进行充分展示,埋没于储藏库中,而现在,博物馆可以将这些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存档,并且通过博物馆的网络运营平台展示出来,让人们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信息。除此之外,一些文物藏品的介绍需要大量的文字描述,但是由于线下展览的篇幅限制,这些文物藏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往往不能够完整地展示出来,数字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获取相关文物的完整信息,基本不会受到篇幅与空间的限制。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文物藏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图片、视频、3D模型等,这种丰富多彩的形式相对于文字形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能给予人们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需求。因此,博物馆应该积极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搭建博物馆文化工作平台,这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而且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思考与建议

要想将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进行强化与提升,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博物馆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恪守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保障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工作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方向,才能够保证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积极向上。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博物馆在保留举办传统实地展览工作方式的前提下,还需要不断推进自身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现代化办公能力,掌握一些特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因此,博物馆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博物馆文化工作队伍,这样才能够促使博物馆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转型,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推动力量。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能够有效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博物馆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传播职能,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体来说,有四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推动作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具有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作用;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工作有利于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有助于挖掘与分析地域引起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价值,积极转变相关工作观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与革新,明确博物馆的职能定位,提升内部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搭建博物馆文化工作平台。除此之外,博物馆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如此才能促使博物馆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转型,提高现代化的服务工作意识,进而更好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藏品中华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