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礼剧扎堆创新:创作场域、内容生态、创新内核与传播样态的多频共振

2022-11-10王文静伊苒溪河北传媒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创作

郑 娟 王文静 伊苒溪 河北传媒学院

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大批优秀献礼题材电视剧涌现,这些献礼剧在总结党带领人民走完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征程的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电视剧行业持续发展壮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这同样证明,只要内容足够优秀,献礼题材也可以“爆款”频出。2022年,众多献礼剧瞄准共青团成立百年、二十大召开等重大节点,蓄势待发。基于此现状,从创作内容到传播样态对优秀献礼剧进行梳理,总结其创新特征与传播策略。

在融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以已知事实为基础,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的献礼剧,在艺术创作与大众传播层面上的创新愈加举步维艰。此外,在献礼剧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大众对其认识也愈加两极化:一部分观众认为献礼剧枯燥无味,缺乏可听可感的特性,所以“避而远之”;还有一部分观众认为献礼剧承载着历史重量与文化价值,故“敬而远之”。如何突破重重壁垒,重新建立观众对献礼剧的“标准认知”与“追剧信心”,已然成为创作者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纵观献礼剧的发展历程,虽不能简单概括其时代性规律与创新经验,但并不难发现其近年来的突破,尤其是近五年来,不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剧涌现出来,而这些爆款精品剧集的成功实践,在创作场域、内容生态、创新内核与传播样态等层面的创新探索都为以后的献礼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路径。

创作场域:“历史在场”与“现在参与”的时代语境

众所周知,影视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艺术,这门大众艺术也必然由大众来书写,从而促进中国影视的百花齐放。在此背景下,献礼剧因其与生俱来的“历史感”与“使命感”,正在以“影像阅读”的方式构建全民族的历史记忆,不仅丰富着电视剧的类型,还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审美变迁,这种时代缩影注定会留在大众的生活与记忆中。

从影视剧类型的角度来看,献礼剧根植于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类型,是伴随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周年庆”献礼概念诞生的,受文学思潮、纪实观念、红色题材、影视变革等多重影响,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创作潮流。正因如此,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随着获取影像内容的渠道愈加丰富,历史知识和文化内容逐渐普及,观众对献礼题材影视剧有了更充足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献礼剧创作过程中,以往照本宣科和生硬灌输的方法早已失效,甚至会遭到观众的严重批评。新时期,观众期待获取新的知识内容,感受新的艺术内涵。这份“举足轻重”的观众期待为献礼剧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要求:“立足现在讲述过去”——要基于现实内容分析与审视历史内容,兼具现代视角与历史视野。

因此,如何利用各种叙述技巧巧妙连接历史和现实,并完成从个体意识到大众认同的叙事表达,既能让观众有效感受历史厚重,又能深刻体会现实美好,还能体验艺术审美,达到“高而不冷”的整体效果,成了献礼剧创作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众多献礼剧的不断尝试与突破,多样化的叙述技巧逐渐形成:既可以有自由切换的全知视角,又可以通过限知视角进行悬念设置和真实代入,还可以有不渗透立场与观点的客观视角,整体营造出影视时空下的“沉浸感”与“抽离感”。

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导演张永新运用多种视角进行穿插讲述,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光辉历程。该剧基本叙事线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历史故事,这是广为人知的历史现实,因而采用了客观视角,围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时间节点进行剧集叙事。而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具体坎坷经历较为陌生,因而这条辅线采用限知视角展开讲述,一方面让观众跟随剧情真切感受当年革命青年的飞扬理想与澎湃激情,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责任感培养,既有“历史在场感”,也有“现在参与感”。此外,关于蔡元培、鲁迅等文化大师与爱国勇士,则整体采用全知视角讲述,甚至在个别人物的出场段落使用艺术化的手法对其一生的革命奋斗历程进行展现。最终,多种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觉醒年代”在新时代得以重新闪耀,而“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也重新具化在观众面前,为其他献礼剧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内容生态:“文学表达”与“艺术表现”的多元碰撞

影视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可能记录或幻化了一些能够连接观众通感的瞬间,这些瞬间可能包含着每一个普通观众可以表达的或者难以表达的,可以分享的或者难以分享的自我本质。而从影视创作者层面来讲,他们更想让观众体会的是热度散去后所留下的内容表达与艺术表现。献礼剧更是如此,如何在艺术化创作中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性、文学性,并使其相得益彰,甚至碰撞出新的火花,值得思索。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献礼剧首先必须符合文学历史认同与大众生活认知,因而要对其进行从文学文本到人文艺术的创作转化,这就带有了天然的文学表达印记。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献礼剧创作,其文学文本多为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化叙事,具有一定的阅读与理解门槛,需要进行影视层面的大众化解读与社会化人文改造。以电视剧《大江大河》为例,其改编自阿耐所著小说《大江东去》,原著重在描摹改革开放过程中奋斗者“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的精神特质,以此来聚焦展现小人物的浮沉,但因其人物、事件众多,原有的文学阅读优势在影视视听呈现上不甚明显,因而需要简化人物,具化情节,甚至是对内容嫁接等进行系统化改编。最终,剧中分别用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条叙事线索,来呈现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契机与年代记忆,由此,庞杂的人物谱系与事件脉络得以清晰,观众也在时代的大江大河中回忆起一朵朵奔涌翻腾的“浪花”。同样,《乔家的儿女》《装台》等剧作的成功改编也离不开对文学原著的社会性分析与现实性关照。

其次,作为影视剧类型之一,献礼剧必须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因而在文学历史认同的基础上,还要着重考量艺术表现因素。优秀的献礼剧创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发现社会现实与时代生活的浅层真实,还应着重透视主题背后的社会脉动与文化肌理,把握其审美意蕴的醇度,让观众在审美愉悦的情况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果说献礼剧文学改编创作是“由文到人”的内容解构与重构,那么对献礼剧的艺术要求则是在阅历经验基础上“由史及艺”的创作升华。例如,在人物形象塑造及叙事层面,新时期的献礼剧开始寻求“去精英化”的叙事方式,对英雄模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更加生动和立体,也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与命运,重视微观层面的“平民历史观”与“小人物视角”,全然不同于过去刻板的“伟光正”英雄审美形象。另外,商业模式对献礼剧创作审美的影响也格外明显,电影技术与其他传媒技术的应用使献礼剧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因而,观众对献礼剧的视觉冲击与艺术表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作者需要在下一轮创作中综合考量创作经验与影响因素,逐渐形成创作与传播上的良性循环。

创新内核:“年轻态势”与“年代制作”的价值主线

长久以来,献礼题材作品为了推陈出新,一直在进行戏剧性建构与转型探索,并在诸多尝试之后逐渐突破了其只在中老年主要观众人群中受欢迎的刻板认知桎梏,出现了不少全年龄层的“爆款”作品,“破圈”一词进入越来越多观众的视野。这也启发创作“抓手”与传播“推手”们不断思考,如何以更加新颖动人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唤醒新时代观众的审美共情。这让更多观众有机会了解真正的新中国历史文化,也获得了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

当下,影视领域已经步入“网播时代”,主流观众也在向互联网阵地转移。已经形成固有模式和观众基础的献礼剧,在更偏爱年轻化表达的网络视频平台内容竞争之下,失去了优势。要想重回大众视野,献礼剧就需要主动拥抱年轻观众,而青春化叙事、偶像化表达也就成了其重要手段。例如,在电视剧《外交风云》中,编剧马继红从创作之初就有意在众多历史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加入一条青年外交官线索进行交叉叙事,一方面揭秘外交巨擘波澜壮阔的外交往事,另一方面呈现新时代外交儿女努力拼搏的成长历程,兼具大时代、大人物、大情怀与小故事、小人物、小情感。这种宏伟叙事下的青春视角,在为观众提供多元主题解读层次的同时,也让该剧以风云之势席卷全民视线。这样的青春视角叙事,在主旋律创作中并不鲜见,《江山如此多娇》《理想照耀中国》《我们的新时代》等剧中均有体现。

新涌现的献礼剧创作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在传承精英叙事的同时,试图摆脱传统套路的说教色彩,开始注重贴近实际的草根表达。2021年初,电视剧《山海情》在社交网站引发火热讨论,无数年轻观众热情加入“涌泉村精神村民”,在线种蘑菇、搞建设,从年轻观众群体扩散至全年龄层的追剧狂欢就此开启。接地气的地域方言、烟火气的百姓生活、时代大潮下的小人物经历、大众理想化的情感投射等符合当下主流观众审美的叙述方式,成为包括《山海情》在内的众多“爆款”献礼剧必备。

除青春叙事与草根表达外,献礼剧最核心的竞争力仍是“年代感”与“厚重感”,本质是能够撬动并打开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情感闸门”的。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新时期献礼剧创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要在契合大众怀旧心理的基础上创作出新鲜内容并增强与观众的现实共鸣。以电视剧《大江大河》为例,该剧选取了贴近年代生活的剧本台词与演员表演、饱含年代风貌的拍摄场景、承载年代记忆的道具物件等,旨在为观众营造契合实际的回首与展望空间,从而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受体会。随着观众的自行代入,作为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与家庭变迁的献礼剧的媒介属性被放到最大。

传播样态:“审美共情”与“平台共振”的立体视阈

献礼题材影视作品在创作层面上的创新日新月异的同时,在传播层面上的创新尝试也层出不穷。随着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影视作品展开“论争”往往成为观众观看影视作品的前提之一。对影视作品讨论和分析的冲突一旦占据上风,需要思索的方向之一就成为如何让作品带来的震撼反馈到观众自身经历和生命体验当中。

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来看,新时期的献礼剧有着显著特征:它是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与融媒体时代的协同创新催生出来的时代产物,故而有着传统与现代双重特点。在以往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献礼剧,经常给观众以“高冷”之感,如何让“高冷”的宏大题材回归到“大众”的广泛视野,依旧是创作者与传播者需要创新突围的关键。

与其他媒介场域合作,不同的语言体系交织,不同的场域边界碰撞,是近年来各艺术门类实现跨界突围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样,多平台联播互动、多矩阵内容共振也成为助力献礼剧传播的重要法宝。以《山海情》为例,其创作团队正午阳光完成了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的制作,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五大卫视频道的黄金档首播,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大网络平台跟播,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的二度创作视频单条点击量高达数百万次,微博等社交平台热搜讨论“屠榜霸屏”,亮眼的收视数据、视频点击量与不俗的口碑评价,加之央视及其他卫视的二轮播出,助推该剧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剧王”,彻底点燃了观众的追剧热情与审美共情。

如今,献礼剧已逐步实现多方合作综合呈现,涉及影视公司与视频网站的联袂开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地方部门的联合支持、摄制团队与宣传公司的联手打造、互联网平台与商业品牌的联动助推。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曾表示“要以文学为起点,以影视创造全民共鸣点,然后再反哺文学,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独特IP模式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大视频网站平台已经逐步形成“文学创作—影视改编—反哺文学”的产业链条,此外还会涉及同名手游、同款周边、同系列衍生内容等多个环节与渠道的商业推广与盈利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商业化和微短化已经成为献礼剧的重要发展趋势,多部重点剧集都做了尝试。例如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试图探讨诗化短剧的创作方式,将不同的艺术理念与艺术风格有机融合,对建党百年间40组人物和故事进行主题化创新,并在制作班底、主题曲演绎、宣传片制作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引进青年阵容,全方位深化宣传力度,最终提升了传播效果。而《功勋》的单元剧模式、《百炼成钢》的组歌板块式、《我们的新时代》的时代报告形式等也都为献礼剧的创新创作与多平台联动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探索和有益尝试,献礼剧逐渐从重视宣教的内容产品中开拓了思路,实现了创作场域、内容生态、创新内核、传播样态多方面的创新,而影像元素、主题拓展、人文表达等共同构建起来的视听语境的不断变化,也为献礼剧的进一步创新储备了艺术与技术的理论基础。相信随着叙事水平、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多元化的创作趋势和“泛献礼剧”的不断兴起,献礼剧将走向国产剧的中心地带。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