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2022-11-09崔倩钟永萍

大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高校教师

崔倩,钟永萍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浙江 杭州 310058)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才能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光荣职责。如何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教育传播理论,结合浙江大学“育人强师”全员培训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一、教育传播理论对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达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1]。对于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学界有多种观点,著名学者南国农认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这四者,是任何教育传播系统都必不可少的,缺少一个就不能构成教育传播系统”[1]。教育者是这个系统的控制者,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除四个要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环境,是指这个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总和,包括物质条件、体制机制等;二是教育效果,是指这个系统的有效性,是这个系统的最终产物。尽管对教育传播系统要素的分类有不同观点,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通过双向传导结构而组成一个整体”[2]。因此,要想取得教育效果最大化,就必须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优化其他五个要素,并使每个要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传播在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发展阶段后,进入网络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的到来给教育传播理论带来了巨大变革,四大要素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从把关人变为引导者,权威性减弱;教育信息从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信息老化、更新加快;教育媒体从单向交流转为双向、多向交流;受教育者从被动变为主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具备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教育对象是高校教师干部,教育目的是帮助高校教师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传播系统同样包括四要素和两因素。四要素指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和组织管理者)、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干部;两因素指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经费、场地等投入;“软环境”包括组织领导、管理制度等)、教育效果(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面向特定对象、具有特定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教育传播,应该遵循教育传播基本规律,积极借鉴并应用教育传播理论最新成果。教育传播理论所揭示的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传播阶段各要素的新变化,为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开放的研究视角。

二、教育传播理论对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启示

(一)加强师资建设统筹性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者,是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师资队伍包括教育组织管理者和实际授课教师,其中教育组织管理者最为重要,因为教育管理者是各要素的实际安排者和控制者,也是教育传播系统的设计者。对于高校来说,要从学校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对于本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加强长远谋划和宏观指导,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负责具体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高校授课教师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要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师资聘用、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二)突出教学内容针对性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了解高校教师干部的群体特点,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从横向看,受教育者由于身份、岗位、经历、思想文化水平等不同,思想特点和教育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从纵向看,高校教师干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其思想状态和教育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在覆盖全员同时,要坚持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培训,按需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提高教学模式有效性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曾提出“经验之塔”的理论,他认为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通过直接参与活动而获得;观察的经验,通过观摩、参观、电视、广播等获得;抽象的经验,通过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获得。他还认为,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1]。理想信念虽然是相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但却要求教育者在不同教育阶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介,引导受教育者从“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经验”不断升华,从而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发挥教师干部主体性

现有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并非被动接收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主动地接受信息,甚至是有选择性地去接收和理解信息”[1]。因为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往往有“预存立场”,“他们是以自己的信仰、态度、价值标准和文化背景作为判断的标准”,“当遇到不同于自己看法的传播,往往很自然会误解、曲解这种传播内容”,从而影响教育传播效果[2]。高校教师干部作为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他们本身就是教育者,具有思想活跃、知识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等特点,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会比较强。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发挥好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注重调动教师干部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运用引导、启发、教育、说服等方式,有效引导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理想信念建立在自然、坚实的基础上[3-4]。

(五)构建体制机制长效性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实现价值认同从而付诸实践的过程。受教育者同时也受到外在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其思想处于动态过程,对于教育效果产生一定负作用[4]。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不断强化,要提倡经常性学习。高校要通过人财物持续投入和体制机制完善,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浙江大学“育人强师”全员培训的实践启示

浙江大学于2012年启动“育人强师”全员培训工作,对全体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开展轮训。培训项目实施10年来,在引导教师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涵养家国情怀,自觉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贡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明显。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视角,以更好地认识教育传播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探索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5]。

(一)整合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一是充分整合本校师资。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率先垂范,党委书记和校长首先带头讲学,其他校领导也多次为“育人强师”培训班作专题辅导。相关职责部门负责人和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也积极参与教学和经验分享。此外,学校聘请了一批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好的专家学者担任党校的授课教师,不断充实党校的师资库。二是不断开拓合作办学。学校积极开拓校外优质的培训资源,已经与中央党校、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国家级干部培训机构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他们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培训效果。三是建立专职组织管理队伍。学校党校办公室有专职的管理队伍负责“育人强师”全员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保证每个培训班次都有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从组织报名、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效果评估反馈等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6]。

(二)实行按需施教,开发阶梯式、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内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教师干部头脑,坚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信心和决心。二是遵循教师干部成长发展规律,建立阶梯式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覆盖了教师干部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在教师干部重要发展阶段都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三是结合教师干部个性化需求,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如针对中层正职管理干部,重在提升理论深度,增进宏观战略思考,邀请校内外高校管理者或是知名专家授课;针对新提任的中层管理干部,重在增强责任担当,提升管理水平,邀请经验丰富的院长、系主任、院级党委书记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分享经验;针对专任教师,重在强调立德树人,整肃师德师风,邀请德高望重的教授现身说法;针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和青年管理干部,重在加深其对党史国情、校史校情的了解,增进其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7]。

(三)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多元化、有实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参观学习等培训方式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访谈式教学、影视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主要有以下特色:一是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邀请知名专家授课,讲清讲透党的历史和理论知识,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同时每期培训班次都安排了实践体验环节,如组织中青年学术骨干重走浙大西迁办学之路等;二是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既要求学员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心得,同时又安排了小组讨论和大会交流等环节,让学员在相互探讨中促进思考的深入和理论的提升;三是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积极借助“浙大网上党校”等平台,组织教师干部在线深化学习,组建微信、钉钉群开展交流讨论,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

(四)注重考核激励,增强“为我所学、为我所用”的学习自觉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学习有用性。学校致力于将理论学习与学校中心工作和学员岗位职责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员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每期培训班一般都安排研讨学习环节,引导学员围绕学校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或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开展讨论,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实际工作。二是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习严肃性。要求学员脱产培训,学员所在单位不得在学员培训期间安排其他教学和工作任务,并严格实行请假制度。三是注重考核激励,强化学习实效性。对于各级各类教师干部培训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干部参训情况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以及教师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8]。

(五)完善软硬环境,建立“统分结合、统筹实施”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工作领导。学校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确定重大项目时,把教师干部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成立党校教育管理委员会,定期讨论研究教师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宏观指导、工作协调和监督检查。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学校将教师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院系领导班子考核内容,要求院系领导班子定期研究本单位教师干部培训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认真推荐优秀教师干部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并结合实际对本单位教师干部开展针对性培训。三是注重阵地建设。为充分调动基层资源,形成培训合力,学校扎实推进分党校建设,进一步调动院级党组织积极性,探索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体系。

四、总结与思考

上述对教育传播理论启示的分析和对浙江大学“育人强师”全员培训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提高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有三点有益启示。

首先,要将教育传播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有机整体,系统地加以考虑和设计。目前高校在开展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时,比较重视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三个要素,而容易忽视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这两个要素,然而在网络传播时代,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教育媒体,要更加注重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教育环境,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设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其次,要更加注重教育传播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关系中,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是单向的,教育者作为主体,将思想、知识、观点等内容灌输于受教育者。而网络传播时代,教育者权威性在弱化,受教育者主体性在增强,两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信息传递、反馈过程更加迅速,教学相长的特点更加突出。在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围绕发挥教师干部主体作用,积极吸取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其他要素。

最后,要将教育传播系统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条件、环境等变化,不断调整、更新各个要素,使各个要素重新整合、优化,从而使整个教育传播系统持续有效运转。目前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理念落伍、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没有意识到教育传播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随着外部条件变化而及时更新,不但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高校教师干部的学习需求,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体制机制。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高校教师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