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词赎命《金缕曲》

2022-11-07司马白羽

阅读(书香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纳兰容若贞观首词

● 司马白羽

知道顾贞观这个人,是因为一首词—《金缕曲》。这首词包含着一个名垂千古的文坛掌故,它浸透了凄凉人世间最后的一抹温情,演绎了一段惊世的友情。

顾贞观是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1637年。明朝政权已经日薄西山。在他还来不及体味家国之痛的时候,明朝就灭亡了。他的曾祖顾宪成是明朝后期影响深远的东林党领袖,曾长期在东林书院讲学,不仅是江南地区的学术泰斗,也是江南地区最有号召力的人物。到了顾贞观这一代,虽然影响力不及祖上,但是声望依旧存在。

由于出身于名门望族,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造就了顾贞观极高的艺术天分和风流品性。史载,他幼习经史,尤善古诗词,孩童时就获得了江南名士吴伟业、陈维崧等人的嘉许,并加入了他们的社团“慎交社”。他虽然年纪最小,但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深受同社中人看重,以至于和大名士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少年聪颖,加上罕有的禀赋,年纪轻轻就获得极高的声誉是难免的。在家乡无锡惠山,他和姜宸英、汪琬、汤斌等江南名士结成“云门社”,过着少年轻狂、诗酒唱和的日子。此间,他结识了一个重要的朋友——吴兆骞,这是一个和他拥有同等品性、同等才华的人,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才演绎了此后那段惊世的友情。

清政权在中原的统治逐渐稳固,统治手段也变得相对温和,汉族知识分子大多参与了科举考试,成为政权大厦中的一块砖。顾贞观的好友们也纷纷出仕做官,就连他的好友吴兆骞也未能免俗。但是诗人的品性毕竟太过单纯。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中举,谁知科场发生舞弊案。顺治帝大怒,将两名主考官斩首,十七名同考官绞杀,并下诏把所有中举的江南举子押赴北京,自己在中南海重新主持考试,复试通过的保留举人身份,未通过者治罪。吴兆骞心高气傲,拒绝参加复试,结果被关入监狱。后来礼部、刑部经过多方调查,确信吴兆骞没有舞弊行为,但仍然被流放到宁古塔。顾贞观极为震惊,极力相救,但终因自己不懂得权贵之间的游戏规则而未能成功,虽然如此他仍然发誓救友人脱身。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身负才名、怒马轻裘的顾贞观遍览了北京这个大都市的胜境。他一到京师就受到了尚书龚鼎孳和大学士魏裔介的重视,这皆因为他的一句诗“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古人爱才之心可鉴。三年后,他被任命为秘书院中书舍人,这是一个并不显赫的官职,但却接近统治阶层的核心。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顾贞观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因成绩优秀,被调入国史院,官至内阁中书,但这仍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他只能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心中的苦闷自然不言而喻。

尽管顾贞观官职卑微,但却颇得爱才的康熙帝欣赏。康熙在赴江南巡视期间曾将他作为扈从人员,随侍左右。在这段时间,他的生活比较稳定,有较为宽裕的读书时间,因此对曾祖顾宪成的年谱和父顾庸庵的文集作了较为认真的校订,先后编成《顾端文公年谱》和《庸庵公日钞》。这为今日学术界研究顾氏家族在江南士大夫中的影响留下了较为宝贵的资料。

康熙十年,始终未能被驯化的顾贞观遭到同僚的排挤,一直郁郁不得志的他无奈地回到了家乡。但胸怀壮志的他终不肯埋身乡闾,不久就返回了京城。大学士纳兰明珠仰慕他的才华,请他担任自己儿子纳兰容若的家庭教师。此时的顾贞观四十岁,纳兰容若二十二岁,两人年龄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两代人,但是却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很快结为忘年交。也就是在这一年(康熙十五年),顾贞观收到了吴兆骞从宁古塔寄来的求救信,在信中吴兆骞说:“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这封信字字泣血,如同一柄利剑刺穿了顾贞观的肺腑,他一读再读,泪流满面。这时吴兆骞谪戍边塞已经二十年了,老友在荒寒之地鬓发如霜、呼号无助的惨状似乎就在眼前。他深知老友再也经不起任何摧残了,营救必须立刻进行。

顾贞观首先想到了吴兆骞的其他好友。当年在江南一同唱和的宋德宜、徐乾学等人如今都已经身居高位,只要请求他们向朝廷说情,必然能够让好友回乡。况且二十年过去了,就算判罪,吴兆骞也早就刑满。可是这件案子是当年顺治皇帝御批的案件,康熙皇帝既无心免罪,大臣们也就明哲保身不愿冒犯。终日奔走于权贵门下的顾贞观并未获得任何可以帮助的承诺,至此他彻底看透了炎凉的世态。那一夜,他借宿于北京千佛寺,面对青灯古佛,彻夜难眠,想着老友在塞外艰难度日,望眼欲穿地等待救援的讯息,他再次流下了泪水。他把一个男人一生的泪水都流在此处,写成了《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末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番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顾贞观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腔愤慨和悲凉都写进了《金缕曲》中,这首词却被另一个性情中人看到了,这个人正是纳兰容若,他看到这首词后惊叹说:“河梁生别之诗,山阴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他被词所感动,决心营救吴兆骞。顾贞观一听,分外欢喜。但又不无担忧,当即说:“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纳兰容若也答应了。纳兰容若的这几句话都包含着典故:“河梁生别之诗”,指的是西汉苏武和李陵的故事。苏李二人私谊甚笃,尽管后来李陵被迫投降匈奴,苏武也被困匈奴多年,但是两人的私人关系一直非常好。苏武有《别李陵诗》,李陵也有《与苏武诗三首》。李诗第三首首句说:“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山阴死友之传”,这句指的是“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向秀之间的友谊。嵇康被西晋统治者所杀后,和他一起打铁的好友向秀曾写了一篇《思旧赋》,内容非常隐晦,也很短,一般人很难看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可是仔细读来,那种在文化高压政策下的战栗,对好友被杀的怨悔、苦痛,如同浇在白纸上的浓墨,散发着血般的气味,令人读来骨髓发凉、心底发寒。纳兰容若把顾贞观和吴兆骞之间的友谊比作向秀和嵇康、苏武和李陵,这为他大力营救吴兆骞埋下了情感的种子。

纳兰容若请求父亲纳兰明珠在康熙帝的面前说情,最终将吴兆骞救了回来。这种忠贞生死之谊,不仅反映在顾吴之间,纳兰容若也是抱着同等情怀来营救吴兆骞的。他和顾贞观、吴兆骞之间不唯有师生之情,更多的是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他在看了顾贞观写的《金缕曲》之后,曾赠予顾氏一首词《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在这首词中,纳兰容若并没有以贵族公子自居,而是一开篇就放低了自己的身段,把自己的地位放在了和顾贞观同一个层次上,说自己也是个狂生。并说自己并不看重自己的豪门地位,将之视若粪土,自己看重的是意外地得到了顾贞观这个知己;虽然两人之间身份悬殊,但愿意像阮籍一样青眼相待。“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这几句把自己对顾贞观的友谊酣畅淋漓地写到了极致,说顾贞观遭到谗毁排挤,和古代的那些贤人一样。这样的身世管它做什么,不如我们冷笑相对,只管终夜沉醉于酒中,岂不欢怀。他这种轻门第、重知己的情怀颇有些俞伯牙对钟子期的胸襟。少年时代翻古书,曾在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中读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篇章,继之年长再听琴曲《高山流水》方才明了人生一知己的况味,不由奋笔写下:凭空飘来优雅风,闭斋有幸听弹筝。沧海自在胸中荡,愿生寒门做知音。

顾贞观看到纳兰容若的这首词,深为震惊,尤其是“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认为此句颇有些遗言的味道。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生死之交吴兆骞去世了,次年纳兰容若也去世了。那句“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终于成真,顾贞观悲痛不已。他离开京城,回归故土,在家乡无锡的惠山脚下筑庐“积书岩”,从此结束了交游,一改风流倜傥的作风,日夜沉浸在书中。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他吟诵着纳兰容若“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的诗句,闭上了眼睛,去寻找那些可托生死的朋友。正所谓:人间生死可寄君,河梁心迹惊世情。且拿前缘续后生,古今一般无不同。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名士的乌托邦》一书)

猜你喜欢

纳兰容若贞观首词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神回复
纳兰容若是怎样成为一代文青男神的?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公子的才情与柔情
纳兰容若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