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生白绢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22-11-07马永波

新农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白绢灌根菌核

马永波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花生不仅在油脂生产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是全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花生的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也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不断递增。但是,在花生整个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天气、品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病害也会随之发生,进而导致花生生长受阻,严重时会出现整株死亡的现象。花生白绢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土传真菌性疾病,在美国、阿根廷、印度等国家普遍发生。近年来,花生白绢病在我国河南、广东、江西、辽宁等地区也均有发生,随着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的改变,使得该病害愈来愈重,已成为制约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1 症状特点

白绢病的含义,植物受到侵害部位的菌丝并列形成白色绢丝状。该病主要危害的部位是茎部、荚果及果柄。发病初期病变部位呈现波纹状,果实腐烂变褐。受到病害的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在特定条件下菌丝会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茎秆及植株间和分枝间,被害植株叶片黄化,表皮脱落,成纤维形态,严重时整株枯死。在高温潮湿环境下,菌丝会分散至茎基部、地面和周围的杂草上,进而扩展到附近的地面并传染到其他植株上。

菌丝遭遇强烈阳光时会消失。

2 发生规律

花生白绢病病菌萌发生长的最适宜条件,温度控制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土壤相当含水量为45%左右。在温度高、湿度大、播种面积过大、排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通风效果差时发病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每年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花生白绢病极易暴发成灾,9月末停止发病。

3 防治措施

3.1 选择抗病、无病品种

防治花生白绢病最简单、高效的一种方法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高产抗病的品种,但是由于抗病的品种种类较少,多数花生品种易感染,所以没有进行大面积普及,目前主要的抗病品种有白沙1016、花育17、丰华1号等,或者可以直接选用无病种子。

3.2 田间管理

在收获花生前及时把掉落的叶片、根茎,害病的植株烂根拔起,从根本上减少田间越冬病菌的数量,同时也可以避免收获的时候植株腐烂变质,降低花生的品质。收获后,将收集的植株残体集中销毁,随即立刻进行深度掩埋,破坏病菌越冬环境。

3.3 化学防治

桂平市楠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陆章权等用4种不同方式对花生白绢病进行处理。处理1是将播种之前的土壤进行处理,翻地前将菌核净每亩用量300克混合至土壤中并均匀撒在地面。处理2是花生出苗后40天进行灌根处理,将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用水稀释成浓度为0.02克/毫升,每20平方米使用9克41%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处理3是在花生白绢病菌丝出现时进行灌根处理,配置药剂的方式、浓度及用量同处理2。对照组不进行药物处理。每个处理20平方米,4组处理方式重复3次。结果显示,在花生出苗后40天进行灌根处理时,防治效果最佳,死苗率和病株率为25.3%和6.5%,每亩产量为300.8公斤,百果质量为166.5克,花生的成活率、产品及品质较对照组相比都有很好的提高。李建涛等研究了戊唑醇、咪鲜胺、咯菌腈和醚菌酯4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消除效果。结果发现,这4种杀菌剂均可抑制菌丝生长,半最大效应浓度分贝为0.05毫克/升、0.03毫克/升、0.22毫克/升、0.61毫克/升。在田间采用拌种或结荚期植株灌药方式发现,4种药剂都可以防治花生白绢病,其效果可达到50%以上,但是戊唑醇效果最佳。

3.4 生物防治

与化学防治方式相比,生物防治安全性更好、毒副作用更小,受到了防治花生白绢病的关注。陆燕等研究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41B-1可以抑制花生白绢病菌的生长速度及菌核数量,并且可以长期生存在植株根系内部让其产生一定的防御效果。41B-1发酵液灌根可防治花生白绢病,其效果可达到93.9%。Kishore等在395种与花生相关的细菌中挑选出12种菌株,这12种菌株可抑制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其中GSE18和GS19这两个菌株培养滤液可有效抑制白娟病菌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等,在温室试验中发现这两个菌株可分别减少54%和58%白绢病菌引起的花生死苗。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花生株苗可以有更好的环境生长,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的预防花生白绢病的出现。一旦花生患上了白绢病,我们必须要尽快的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利用现有的治疗手段进行深入治疗。

猜你喜欢

白绢灌根菌核
贝莱斯芽孢杆菌DPT-03 对花生白绢病菌的防控效果
茉莉花白绢病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噻虫嗪经不同施药方式施用后对桃蚜种群的影响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越冬茬蔬菜灌根防病技术要点
博落回白绢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杀菌剂灌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