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中的活化价值 从艺术美学角度引导研究岐澳古驿道文化为例

2022-11-05熊青珍李维聪

科学咨询 2022年19期
关键词:驿道古道澳门

熊青珍,李维聪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 510320)

传统工艺艺术美学价值既是对现代设计产生长期影响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传统思想,又可以在现代和当代中外艺术理论的事业中获得一种新的理解、改造。我们对传统工艺理论展开研究,对其感性的范畴加以重新诠释和发挥,使其致力于当代艺术创作中,从而挖掘其内在潜力,探究具有新传统风貌的现代艺术学特色文化。

对传统工艺文化属性的认识,是结合功能的综合性等多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设计造物原则,实现真正的“创造”,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研究传统工艺文化的基础上寻求稳健发展,对“身在其外”的传统工艺文化再设计创新[1]。要在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设计实践教学中明确课程育人目标,课程中思政工作的开展,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调在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认识、挖掘上。

一、基于对岐澳古驿道的文化性认识

南粤明代岐澳古驿道文化是国家历史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8处明代古驿道已经被国家选取作为2017年的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工作重点示范段。岐澳古驿道文化是其中典型的文化示范段之一,是“香山古驿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岐澳文化也包含着客家传统文化,据相关学者研究,同治年间早期客家人因苦力贸易而被送往澳门和现在的珠海,经过当时的岐澳古道[2]。

(一)作为当时连接广东与澳门的桥梁,岐澳古驿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

岐澳村的古驿道被认为建于清咸丰十年的1860年,路程70公里左右,是广东与澳门重要的交通桥梁,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运输通道,又是东方人接触西方外界和获取信息的重要交通渠道。

(二)作为当时珠三角重要的商道之一,它是外洋货物与内陆物质往来的重要陆路通道

岐澳古驿道随着政策的变革,由水道逐渐变成重要的陆路商道。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两地人们才获准在澳门两地留居和从事贸易,澳门迅速发展崛起成为两地商贾名流云集并颇具一定规模的地方商业贸易中心,澳门当时在地方行政上隶属香山县政府管辖,由于岐澳山海关的环绕及当时海禁交通政策的重重阻隔,人们从香山县通勤到达澳门非常困难,难以完全满足两地商人之间的陆路交通以及往来运输需求,所以当年岐澳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岐澳古驿道被称为南干道,比东干道更加便捷,仅需一日便能从香山县抵达澳门。随着外洋事物、商货进入珠江口,内陆的人们就通过岐澳古道密切和珠海澳门保持物质往来[3]。

岐澳古道也作为一条公路主干将途中的澳门乡村风景形成一个分支,是澳门连接内陆与海外的一条重要交通纽带。我国古驿道的挖掘活化保护利用不仅能深入 挖掘我国古驿道历史文化,也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二、岐澳古驿道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重要性

(一)岐澳古道作为车身辘辘的重要商道

岐澳古道在沿线浮现出特色的地域客家文化,岐澳古驿道在承载着澳门珠海与内陆地区物质来往的陆路通道的同时,也孕育出特色的地域客家文化,例如五桂山的客家醒狮文化。根据史料记载,《走翠微》里描绘了人们物质来往的情景。“翠微”指的是现在的珠海,是岐澳古道通过澳门的必经之路。许多人背负瓜果蔬菜前往珠海和澳门关闸贩卖,目的是采购石岐紧缺的火柴、煤油和蜡烛等货物回香山县城售卖。五桂山作为岐澳古道的必经之地,客家人不断地在路途中介绍客家文化,推销客家产品,共饮客家之酒,人们经过长途跋涉的劳累后,也时常歇坐着欣赏当地客家的醒狮文化。

(二)岐澳古道中涌现出不朽的红色文化

岐澳古驿道曾经作为重要军事情报传送的必经之处,也在沿线涌现出不朽的红色文化。青年时期的孙中山经常随亲人通过岐澳古驿道通往香山与澳门,也曾留下了红色基因的文化足迹,例如孙中山的故居—翠亨村。郑观应于道光二十二年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出生,曾先后发表过《救时揭要》《盛世危言》(见图1)等科学著作[4]。林则徐以清朝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时常通过岐澳古驿道来往澳门进行巡视,在云迳寺茶亭(见图2)遗址附近的“许真君格言”碑上还刻有林则徐所提“十无益”格言[5]。

图1 郑观应《盛世危言》

图2 云迳寺茶亭附近的小道—— 林则徐常通过此地来往巡视

三、岐澳古驿道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活化价值

在产业体制下设计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艺术品。在课程中以岐澳古驿道研究为案例,来说明基于生活现场条件的文化与艺术考察的基本过程和特点。根据课程要求和安排,寻找典型的文化与历史脉络,通过前期调研考察、访谈与文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考察对象的工艺属性和人文属性进行第一手资料收集,激发其进行探索的欲望,提供更多更好建立感性认识的机会,能够全流程地考察岐澳古道产生的过程,亦有机会结合地域环境、生活环境、使用环境将考察对象作为生动鲜活的“用具”去认识,更为全面地建立感性认识,为理性梳理建立良好的条件,也为生活产品、空间环境设计提供绝佳的设计资本[6-7]。

在接下来的整理阶段,引导收集岐澳古驿道的文献资料,按照前述人文属性的考察框架进行梳理和编辑,以手绘形式对研究目的地的风俗习惯进行全面新解。

(一)艺术再现岐澳古道文化活化沿线中的设计思变

认识岐澳古道文化,将开发其系列艺术品的设计界定置于岐澳古道文化的历史线索中,将岐澳古道文化中的客家元素融入到开发古驿道的沿线景观再现中,例如沿路的标识设计,可以将当时走翠微的人的情形通过形式生动的画面形式展现沿线的每一个路段环节,让古驿道成为一个艺术长廊,在各个路段设置带有客家特色的酒店或客栈,在内部布景上贴合古驿道精神、客家精神、大湾区精神,让沿途回家探亲的人能深深感受到其文化的另一种方式。同时,将开发岐澳古道文化设计艺术品的界定置于理论辨析中,具有理论与物质的循环。

(二)引入特色活动活化沿线中的红色元素

岐澳古驿道沿线上的红色建筑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顽强的红色基因和象征,引入特色活动活化沿线中的红色元素,赋予新的元素以弘扬其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再一次出现。例如在孙中山的故居—— 翠亨村(见图3),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村,明确孙中山先生的足迹线路,在建造新事物时应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活化这类建筑,让这类建筑甚至让整个村落形成一段故事,使人走进其中就感受到一段段革命的历史进程,聆听当时的红色革命故事[4]。

图3 从左到右依次为:孙中山故居—翠亨村、郑观应故居

(三)引入时代印痕活化沿线中的文化遗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化逐渐以一种包容、兼收并蓄的方式不断地注入新活力,形成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要对每一条古驿道赋予他们对应的历史主体去营造鲜活的“主题历史文化博物馆”。例如岐澳古驿道可根据沿线的红色文化的主题,去打造线性历史遗产空间主题文化线路,注入岐澳历史文化遗迹和当地人文文化故事,修复岐澳古驿道、古祠堂、古建筑,并在当地传统民俗节庆、墟日期间举办非遗民俗文化展、摄影展等活动内容,才能随之焕发更多的历史活力,也可将沿线中的一些旧房屋在保留原有特征的基础上(见图4),改造成公共开放的公益学堂,红色学堂,或者古驿道图书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文化和历史,让每一个路段、每一个桥段背后的鲜明故事都能让游客感受到[8]。

图4 在保留原历史特征的基础上,旧房改造为古驿道图书馆

四、结束语

对岐澳古道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创新并不是一味地将它们封锁隔离,以保留完整的内部结构,这样只会让文化遗产空有灵魂而毫无生气。应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注入新的文化活力,让传统文化真正鲜活灵动起来,例如“古驿道+旅游”“古驿道+文创”“古驿道+农业”“古驿道+体育”“古驿道+产业”等这些创新发展模式,在尽可能多地还原和维护历史遗迹和文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入新文化技术、新文化产业及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让岐澳古道在新经济时代下及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有其新的文化时代感和价值[9-10]。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思维的过程。要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重点对岐澳古驿道文化主题性及其文化特征进行相关原始资料的采集、分析与整理,从整体上形成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工艺属性的认识与设计创新,在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后,要以文本方式图文并茂地陈述展现考察内容,对内容的组织和陈述思路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按自己的步调进行个性化吸收,又能在需要帮助时得到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参与研究的全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融。由一个普通的文化联系到另一个艺术文化产品,再扩展到其他类学科及艺术产品。这种由小见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发现过程,既是传统文化有待去破解的当代命题,也是今后可用于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的有意义的参照之一。

猜你喜欢

驿道古道澳门
走古道
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访茶马古道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