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平面视觉艺术”到“空间体感美学”
——多维视域下电影艺术的美学探究

2022-11-05郭晓君

影剧新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学艺术

郭晓君

引 言

电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与银幕映射,影视场景、配乐、剪辑手法……多种不同的电影语言和元素相互组合,表现了创作者独有的审美特点。电影艺术是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多种其他艺术的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电影艺术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分化与综合,使得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美学色彩,并附有新时代的特征,其艺术表现力不再局限于视觉与听觉这两个方面。多维立体电影时代下,触觉也成为电影艺术的感知方式之一。电影美学能够为电影艺术增加文化阐释和艺术色彩。当下,是电影艺术发展最强劲的时代,也是电影美学发展最有利的时代。如何合理运用多维电影美学,最大效用地发挥其优势将中国电影艺术推向世界发展前沿,是值得影视从业者去考察和关注的。本文将对电影艺术在视觉、听觉、触觉三个维度的美学范畴进行探索阐释,剖析在电影美学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下,电影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电影艺术的多维视域

与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电影是通过视听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过银幕上的画面和对应的配乐配音,可以从整体上直观感受到电影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电影的创作过程离不开艺术与科技的相互结合,随着以3D、4D技术为基础的“空间立体式”电影的革新与发展,电影艺术的视域表现也呈现出了多维化的特点。

1895年,电影《工厂的大门》的上映,揭开了电影时代的序幕,此后,以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作品为代表的大量生活纪实性短片诞生,将电影创作带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此时的电影作品大多是无声的演绎和记录,影片放映现场的音乐伴奏对电影艺术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卓别林的无声幽默电影系列。到了1926年,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次放映了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电影《唐璜》,代表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作品的诞生。声音与银幕画面的同步融合,让电影更进一步走近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1953年,好莱坞上映了一种全新的立体视觉电影,更加逼真的画面感和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俘获了大量的观众,随着3D立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影产业也自此逐步进入了3D时代。继而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观众对于视觉享受追求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4D影院逐步诞生并流行开来,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更加突出了电影受众的真实感受,能够塑造身临其境之感的4D动感眼镜,可实现喷雾、坠落、震动、喷风、喷水、拍腿等多种现实模拟特效的4D观影座椅,多声道环绕系统的数字化声响音效,甚至程序化、个性化设计的影片内容情节……这些依托于现代影视科技进步的多项设备和技术,使得整个 4D影视系统构成一个互相协调的整体,让呈现电影故事的银幕获得了全面的立体电影观赏效果,也促使电影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多维领域。

二、多维视域下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

电影艺术是一门充分利用声音和画面来叙述生活的艺术,声音和画面就像电影的左右手,二者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它们的结合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从视觉及听觉的领域诠释了艺术美,但它们所呈现出的美学特质又是很难用美学语言阐释殆尽的。随着4D、5D等多维立体电影的发展,如今已颠覆了以往以视听为主要审美方式的美学观念,促进当代观众的审美方式发生质的改变。电影利用观众身体感知的方式为观众“造梦”,这些新冲击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与观影理念,也开始了电影美学由“视听美学”向“感知美学”的转变。

(一)影意画面:打造电影美学视觉享受

1.电影画面意象塑造,表达导演美学观念

“电影的历史发展证明,电影创作者有什么样的电影美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表现形态,就产生什么样的电影美学风格。”

电影叙事的表达离不开时空,而时空的展现必须要借助画面影像。电影就是充分利用视觉元素来叙述生活并表达创作者审美意趣的艺术。电影的画面意象与电影视听两者之间是彼此相互关联的,这也是影视符号学的重要意义。电影本身的内涵也是通过影视意象来展现与表达的,电影的艺术对象是创作者主观臆想出的形象,而影视意象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展示与进一步深化。一部影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离不开电影元素的色彩、光线、构图的完整表达,其所蕴含的美学色彩也随着整体叙事的逐层展开而更加丰富。

2.电影光色有机结合,营造影片美学意境

视觉形象元素中包括色彩和光线,为什么视觉维度的电影美学研究要重点强调色彩与光线这两个元素,是因为电影艺术主要借助光、色彩、构图等来表现人、物、环境,来塑造视觉形象,营造电影美学意境的。

意与情在美学体系中是相互融汇、相互映衬的。电影中意与情的交融,不仅仅是体现个人审美情感的私人空间,更是将这种个人的情感融汇到更为深远的意境之中,成为超越单一情感并拥有美学价值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情感的抒发是和意境的营造密切结合的,一部电影要能够更贴切地表达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必须要考虑营造电影美学意境,这就离不开光线和色彩这两个元素。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以水墨的黑白灰为整体基调,镜头画面如中国水墨画那般交融渗透、意韵清雅并贯穿整部影片,渲染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念,借助景、情、意进入高层级的美学境界。

(二)影视声音:提升电影美学听觉价值

1.电影音乐以声融情,铺陈影片情绪氛围

“影视声音是‘以一种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声音方式’来造就电影艺术视听美感的。”在默片时期,电影是没有声音的,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的只能是依靠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到了有声片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声音的表现功能,从听觉感官上为观众增添对电影的美学享受,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审美体验。《泰坦尼克号》《海上钢琴师》《音乐之声》等影片将故事性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以此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影视音乐通俗性、直接性、感染性的特点让电影作品中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流露,是诠释电影作品情感的美学艺术。

当电影中的人物难以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时,往往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电影音乐节奏、旋律的异同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如电影《东邪西毒》中有一幕是欧阳锋目送洪七在狂沙中萧索孤独离去的身影。一个是缓缓转身后的怅然若失,一个是面对大漠风云变幻的冷酷和坚定,两个人的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爱情与江湖究竟该何去何从。此时的背景配乐便再次采用了影片序曲《天地孤影任我行》,激情四溢的鼓点配合宛转悠扬的悲凉曲调,衬托出了生性简单直接的洪七一往无前、敢闯敢拼的人物形象,也表达了对主角欧阳锋情感遭遇的哀叹与惋惜。整体音乐乐风肃穆悲壮、荡气回肠,成为香港电影音乐史上的经典之笔。由此可见,仅仅是通过电影画面是无法将情绪诠释到位的,只有在视听艺术的融合下才能更具魅力地展现电影中所要传达的情感。

2.电影人声以声表意,传达影片画面信息

随着第一批有声电影的出现,人声成了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表现元素。情感和信息的交流表达是电影人声的主要作用,在电影中人声主要以人物对白、独白等形式出现。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形式,“说话”的艺术在电影上被放大了,它不但要具有叙事性,还要具有审美性。

电影中的对白是揭示人物“行动”的内在动力,不能作为讲述故事的手段,因此对白必须含蓄、精炼、富有潜台词,否则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会感到繁琐。在电影《魂断蓝桥》中,罗伊母亲问玛拉为何不与自己的儿子结婚时,玛拉痛苦地说:“玛格丽特夫人,你真的太纯洁了。”这一句台词就能将人物内心焦灼苦闷的情感放大,特别耐人寻味。在电影中无论是利用画面来增强语言的力量,或是利用视觉形象来烘托语言。语言和画面必须是融为一体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银幕造型的表现力,产生独特的电影美学阐释。

3.电影音响以声具象,展现影片真实世界

音响作为一种听觉元素,是电影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声具象是指电影通过音响效果将电影世界所表现的客观物象更具体、更真实,音响给了电影世界充满生机的活力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主观音响、客观音响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客观音响可以展现立体的空间环境,拉近观众与银幕世界的距离,使电影更真实且富有质感,具有高度写实性。例如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运用了粗糙、杂乱的音响,以及县城街道嘈杂的人声。这种杂烩的声象将市井生活的嘈乱景象凸显了出来,表达了导演鲜明的艺术观点,极富艺术感染力。

同时,电影画面中所蕴藏的哲理大多借助于影片音响的象征化和寓意化表达。如香港电影《无间道》里,韩琛与黄志诚督察在警察局共同用餐的一段对话场景中,这里的音响暗示出双方平静的表面中暗藏的不安定因素,体现出导演的艺术匠心和审美情思。

(三)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电影美学触觉之维

1.冲破历史维度,确立电影体感美学

对于美的本质,康德的“无功利审美”思想对电影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学与哲学的日渐融合,以“视听”为审美对象的西方美学逐渐成为了影视美学的主流,却一直无法突破“美的本质”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审美水平与能力的提升,许多传统美学理念无法解释的问题逐步显现,中国学者季羡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受出发,认为审美对象不应局限与“视”“听”这两个方面,而应融合人体五官的全身审美体验,即“眼、耳、口、鼻、舌”所感受到的全面美的享受,这些都应该纳入美学框架,构建一个全新的审美体系。

与此同时,英国学者伊格尔顿首先对西方传统的主流美学表示质疑,在他看来“就是我们全部的感性生活——诸如下述之类:爱慕和厌恶,外部世界如何刺激肉体的感官表层,……”,“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他提出建立一门将身体感官视为审美研究对象的“感性认知科学”。很可惜的是在之后的发展中,他和其他美学研究者一样,脱离了身体感知这一主线,并未能从触觉出发探究美学本质。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4D、5D等多维立体电影逐渐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崭露头角,电影的表现突破了视听感官的限制,涉及到人类触觉、嗅觉等感知维度。比如4D电影通过震动座椅刺激人的身体动觉,通过吹风、喷水刺激人的面部触觉,通过烟雾、气味刺激人的嗅觉……这种5D、6D等处于萌芽阶段的多维度电影表现的尝试,进一步将电影的影响扩展到人体感官的多种因素中来,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了季羡林所希冀的眼、耳、口、鼻、舌、身等全方位的身体审美。“这也促使当代美学出现了以身体感知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观念,而多维立体电影的发展也印证了美学身体化转型的可能。”多维立体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美学的人类身体感官美学重新回归到“感性”的出发点,突破了以往传统美学审美方式的固定模式和固化思维,也顺应了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完成了电影美学的当代转型。

2.调动身体感官,增强电影造境真实

近几年,多维立体电影大受观众追捧,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以往传统电影“造梦”的特质,它更强调“造境”带给观众的极致真实,这种真实感是电影表现的基础。传统电影的艺术表现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层面,它的视听刺激度和真实还原感与目前多维立体影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例如二维平面的单一感无法全方位实现立体角度的完美复刻,观众的审美体验还需要依赖于生活中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对空间维度概念的想象与思考,而传统的黑白与无声电影得观影体验则更加需要观众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实多方面的,多维立体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观众以往作为旁观者的观看状态,实现了观众与艺术世界的互动。例如3D电影利用物理学中的光角度偏向原理,利用科技手段形成观众的视觉差,造成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建立影像三维空间;4D电影在3D立体空间的层面上,增加了对观众身体触觉感官的刺激。(比如通过摇晃座椅刺激观众的身体动觉,通过喷水等方式刺激观众的面部触觉);5D电影更是延伸了人们观影过程中触觉感知层面的复杂性。(比如通过自然风刺激观众的触觉,通过释放味道刺激观众的嗅觉,通过雷电、地震等高级场景来强化刺激视听觉等);实验中的6D及以上的电影,进一步拓宽了观众身体感知的复杂性(比如失重感、眩晕感、挤压感),并且会削弱电影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界限,让“真”与“假”逐渐融合;9D电影更是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身体感知融为一体,以超真实的视觉感受配以同步的身体刺激效果,加入剧情式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并全身融入到影像之中,到那时观众的心理距离会彻底消失,“真”与“假”的影像界限也会随之不见。

多维立体电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体感知结果的全新的媒介形式,它能够将创作者审美创造出来的基于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通过与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身体感知互动,完善创作者的审美表达,还能让观众通过身体感知将审美体验延伸到对电影世界的理解之中。多维立体电影(3D、4D、5D等)在客观世界的创造,甚至全息投影等虚幻立体影像的设想及开发,都会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传播媒介,提升人们对电影艺术的美学享受。

三、电影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的大脑是一种具备多维复杂感官能力的多元素融合系统,电影创作对艺术表现的追求,便是源自于这种受众大脑意识层面的发展需要,也正是电影艺术家们力求吸引观众,获得观众注意的主要原因。艺术家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掌握人的注意力转换方式来把人们吸引到一种全新体验的领域,将艺术作品充满观众100%的视野,是未来电影艺术带给艺术家们的巨大考验。人的注意力拥有在多个单一元素之间跳跃转移的特性——某一瞬间只会自发性地让某一个或多个感觉器官专注于某一种事物,这种专注甚至可以忽略其他感觉器官获取的其他信息。随着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电影事业中,利用人类意识中的比例控制整个电影场景来反馈到观众各项身体感官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一)感官意识引导未来电影的场景展现

人体意识是神经系统传递给人脑的全部感官印象,受众在观看4D、5D电影时得到的感官信息可以与银幕中展现的场景完全契合,这种契合的具体来源就是观众在视听冲击下接收到与电影人物一样的感官层面上的相应反馈。电影是现代电子科技的产物,随着新兴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它可以运用VR、AR等技术拓展观者的感知范围,利用电子成像技术展现虚拟数字空间,让观者无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提升电影沉浸体验。相较于传统的二维银幕,VR电影的360度球状视点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人们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重构与塑造,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对比传统电影的二维平面影像,VR电影创造了一个360度视点存在的三维空间,无界的空间视点代替了有限的镜头景别,在这个空间里观影者的感官意识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在VR电影《星球大战》中,观众通过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实现了对电影中外太空场景身临其境的别样体验。全景陀螺仪的使用让人们可以自由变换观影视角,从任意角度对影片中的各种元素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观察。而在2015年上映的VR电影《怪兽狂怒》中,电影观众则可以在影片塑造的环境场景空间中自由地选择观影视角——既可以近距离观看怪兽打斗,也可以转过身观察混乱四散的人群,这种置身于影片所展示的怪兽袭城的身临其境之感,是以往任何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二)行为意识决定未来电影的剧情走向

在未来的电影艺术中,观影者个体的意识还能够对电影剧情的结局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传统的观影形式中,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电影中预先设定的剧情,按照剧本中既定的故事走向去欣赏电影的内容,常规的观影方式决定了观众获取的电影剧情是固定的、单一的,故事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可预见性的。而互动式电影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象——观众可以自行选择电影情节,主动参与到影片剧情中来,根据自身的意识判断来主导电影剧情发展的走向,感受全新的电影艺术形式带来的体验和变化。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教授认为:“交互式电影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互动性——一种可以由观众自己来控制电影情节发展走向的、主动交互式的电影互控播映系统。”Netflix于2018年末推出的互动式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便是交互式电影的典型范例。该片创新性地引入了交互体验的电影理念,为观影者设定了多样化的交互情节,人们观影时可以在一些情节点上为主人公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将导向不同的剧情方向,甚至决定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结局。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不再是客观视角上的观影者,而是真正地走进电影中去,通过在具体剧情环节上的个体选择,最终影响电影剧情的发展走向。在总时长达312分钟的分支剧情里,电影剧情的交互式设定让观众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影片的理解获得了个性化、差异化的满足,进一步刷新了人们对电影的认知。

(三)受众倾向影响未来电影的艺术风格

无论怎样强调电影的艺术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作为一个商品,更重商业性的电影带给观众的十足快感是艺术性电影无法比拟的。电影的成功有赖于影视特效的支持。在现代社会紧张生活的背景下,观众对电影这一休闲娱乐方式日渐接受,国内外电影产业化得到飞速的发展,而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电影的发展必须从多角度去满足观众的需求。影视特效的出现使这些成为可能,现在诸多大制作影片中,如《阿凡达》《钢铁侠》《地心引力》等,观众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听奇效。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影视特效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电影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发展更加丰富和具有真实感,可以极大地延伸导演创作的想象空间。此外,传统拍摄的画面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观众走进电影院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为了满足观众这一方面的观影需求,就需要加入一些奇特的画面。影视特效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的应用,赋予电影艺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独特生命力,而现代电影不断发展,也在无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认识到,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而存在的,观众作为电影的服务对象,对电影的发展、制作等起着重要的消费导向作用。观众在品尝精彩震撼的视听盛宴之时,也在感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奇幻异觉。

总之,未来的电影艺术将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而是一种“意识艺术”,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着电影美学的深度与广度。即便电影艺术的创作是源自于人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然而这种感知也必然是依托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影艺术将会越来越多地作用于人们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的其他各种感知器官,直至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电影呈现方式的日益丰富,提高了受众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促进了创作主体对电影美学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电影艺术将最终会演变成在人类认知基础上对全新科学世界的重塑与再现。

结 语

电影美学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聚力驱动,3D、4D、5D等技术在电影产业创作过程中的运用,从本质上拓宽了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增加了电影受众对影片本身更为丰富的视听及身体意识层面的多维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机体感知方面做出的重大进步,引导着多维视域下电影美学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工业与美学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契合,造就了思维创造与现实技术的完美融合,也使得人类电影史在美学表达和文化追求上,翻开了更具无限可能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美学艺术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