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英雄的本土化表达
——评大型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

2022-11-05于飞雨

影剧新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采茶戏骡子赣南

于飞雨

作为红色故都,赣南这片红土地上曾经涌现出无数革命英雄,他们的赤胆忠诚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个人的长征》是继赣南采茶戏“红色三部曲”《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之后的又一部红色题材大戏。该剧改编自小说《骡子和金子》,以湘江突围、骡子回家、马夫救美、黎平篝火、遵义遇险、泸定行乞、草地红星七个篇章,生动演绎了“骡子”在不懈追寻中的所见、所闻,不断接受革命洗礼,毅然决定用生命去践行理想信仰的心路历程。该剧由国内著名导演张曼君担任总导演,著名剧作家盛和煜担任编剧,国内和赣南本土资深艺术家参与主创,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俊担任主演。

《一个人的长征》采用的赣南采茶戏,源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是赣南客家人民智慧生活的集中体现。随着工业文明前进步伐的不断提速,各类图像、视频、音频铺天盖地般袭来,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形式已逐渐与受众的审美接受产生了隔阂。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赣南采茶戏充分发挥了自身艺术特色,努力提高作品审美特性的同时,不断探索将传统及地域性的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和手段相结合的路径,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萌发了新的生命力。正如该剧导演张曼君所言,“这部戏里的主人公集善良、憨直和坚韧、智慧于一身,融合草根人物在生活历练中的灵动与狡黠,为舞台增加了众多喜感元素。”

一、叙事立场的草根性:“个体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巧妙编织

红色题材的戏曲创作不同于其他类型题材的创作,因其反映的大都为革命年代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化、故事化的艺术创造。与其他诸多艺术形式相比,红色题材更难采用戏曲来演绎,因为受制于舞台时空的拘限,难以在有限的时空中展现恢弘磅礴的革命斗争,特别需要创作者认真思考对红色题材的创意性表达。“想要更好地在舞台上讲述红色故事,必须从‘个体事件’‘个体意识’和‘个体情感’切入,才能使当代观众们更好地接受这些历史所携带的红色基因,并产生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

(一)“个体意识”的不断升华

生活中的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其个体意识也都不尽相同,由意识所引发的行为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同时,意识也是可以变化和被塑造的,当某些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意识便会受到某些外部刺激发生变化,从而激活隐藏在意识深处的某些情感和价值。《一个人的长征》中的人物角色,显然都存在不同样态的个体意识。主人公“骡子”是整个故事中变化最大的个体:从起初只想要回自己的大黑骡子到主动提出帮红军运送货物,其担当和责任意识已初现端倪,再到花姑对“骡子”私吞黄金的逼迫和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骡子”的个体意识在经历着不断的考验,但他最终还是抵制住了诱惑。在遇到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排长邱明亮和用生命践行理想信念的女团员古玉洁后,“骡子”的个体意识被他们的英勇高尚行为所震撼,从而一步步地不断升华——由“小我”向“大我”转变。

在“骡子”的个体意识转变过程中,有两个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花姑和古玉洁。剧中的花姑是一名普通的客家女子,与“骡子”青梅竹马,她身上既有客家女性淳朴善良的一面,又有好替自己打小算盘的自私一面。当她得知“骡子”身藏金条时,她怂恿“骡子”私吞了它。当她得知“骡子”与一个富家小姐在一起时,她醋意大发,不顾艰难险阻来找寻他。但后来,当她在找寻“骡子”的过程中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她对“骡子”的爱也愈加坚贞,她被“骡子”和其他革命者所感动,个体意识最终发生了升华,逐渐同“骡子”一起参与到“革命”的队伍中。花姑的个体意识可谓“骡子”自性的折射,花姑的个体意识发生升华,其实暗示了“骡子”个体意识的由“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还有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年轻女团员古玉洁,这一形象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中有识之士的缩影。古玉洁是个革命理想主义者,她的内心激荡着为革命献身的满腔热血。在战争年代,他们是一群有理想信仰的革命生力军,由于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具有较高的思想起点,也随时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古玉洁这一形象在《一个人的长征》中虽与“骡子”演绎出了不少闹剧,但是她的存在为“骡子”的个体意识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花姑与古玉洁构成了“骡子”这一人物形象“自我”与“超我”的象征。

(二)“家国情怀”的逐渐觉醒

众所周知,“家国”一词由“家”和“国”构成,意味着“国”是由万千个小“家”组成。因此,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为弘扬伟大爱国精神的命题而选取平凡的“小家”作为故事讲述的突破口。毕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个体意识的深处,常存留着家国情怀感慨。当然,家国情怀的形成也离不开每一个个体意识的构建。个体意识中,家国情怀的激发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不同个体的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个人的长征》中的主人公“骡子”是一名马夫,但背后却折射出了家国情感的永恒主题。“骡子”刚开始心里只有家没有国,只想着挣了钱回来和未婚妻花姑结婚,过上普通民众向往的平静生活,但在遇到一系列的事件和人后,国家的价值在他的心中日渐清晰,并逐渐超越了原本平凡的小家。最终,他用自己小家的破裂,来为国家的建立贡献了一份力量。可以说,导演张曼君在这部戏中用红色题材与采茶戏的巧妙结合,将家国情怀的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传统赣南采茶戏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得到了空前的升华。

《一个人的长征》没有选择长征中更具代表的人物形象和红军战士作为表现主体,而是选择一个与革命具有一定距离的“草根”人物作为表现对象,以刻画其精神蜕变的过程。这种表达在继承赣南采茶戏“草根”人物选择的基础上,朴实平凡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场观众,让观众融入角色甚至代入舞台表演中,进而完成对舞台表演的“沉浸”感。当历史事件被分解为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事件后,红色题材戏曲作品的叙事内容便充满了强烈的“草根”特征。简言之,身为“草根”的平民百姓是个体意识的践行者,同时也是伟大红色革命战争的重要力量,正是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广泛参与,才书写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三)“个体意识”在“家国情怀”中的建构

在戏曲艺术中,要在个体事件中突出家国情怀的永恒主题,总是离不开对个体细腻情感的描摹。崇高的红色革命主题,看似与“草根”化的赣南采茶戏联系不大,但二者从本质上却存在着无比紧密的联系。由于题材与剧种均来自赣南,二者有着相同的本土化特征和历史渊源;同时,红色的革命文化表达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表达,都是以“草根”化的英雄为主体。因此,两种不同形式的元素在相互碰撞融合中,衍化为地方戏曲表达的新形式。而纵观传统戏曲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艺术表现,也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戏曲作品。如《长征》《红军故事》《永恒的信仰》等,这些作品都凸显了长征的胜利不仅取决于舍身忘死的红军战士,更与每一个充满民族信仰的个体努力息息相关。

《一个人的长征》没有将红军形象作为主体来进行刻画,相反,选择了更容易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草根”形象进行描摹,进而以一种更贴近百姓生活的独特角度,彰显了红色题材戏曲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导演张曼君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当戏剧回归生活,舞台凝聚绽放的是触动心灵共鸣的精神力量。”导演在创作该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采茶戏适合展现的人物形象和特定环境,进而选取了最契合采茶戏表现的人物设置进行作品的展现,在凸显赣南采茶戏“草根”性的同时与作品主题的表达做到了完美结合,将崇高背景主题下人物细腻的情感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艺术表达的本土化:红色题材与地方戏曲的交融碰撞

作为地方性剧种,赣南采茶戏充满了地域特色的社会历史记忆。“采茶戏作为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本是乡野田间的欢娱之戏,从本质上看是草根戏。”“草根”化的属性使赣南采茶戏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包容性,能够通过丰富的曲牌和唱腔驾驭不同题材元素的表达。“赣南采茶戏以特有的形式与内容, 塑造了社会中下层人物形象, 表现他们的生活, 抒发他们的情感。因此,赣南采茶戏的题材内容多是关于草根阶层的劳动生活、婚恋爱情和道德教化等, 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涉及并不多。”赣南采茶戏本土化的特征使其与其它风格华丽的戏曲表演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并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风格和特色。

(一)红色题材与地方戏曲的交融

《一个人的长征》导演张曼君表示,“这是一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底蕴的大戏,呈现优秀品质,弘扬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采用艺术的手段尽善尽美全息化呈现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底色,自己义不容辞,乐此不疲。”诚如张曼君所说,《一个人的长征》以赣南采茶戏作为红色题材表达的艺术底片,本质是赣南采茶戏本土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同时赋予了红色革命主题的崭新价值。红色题材戏曲作品本质是将传统戏曲作品融入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活力。“采茶戏是凝聚着赣南苏区人民家国情怀的红色文化,凭藉其特有的深度与厚重感,积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各种艺术可资借鉴的文化元素。”

《一个人的长征》通过结合赣南采茶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的模式和经验,重新对红色题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舞台编排,从而以一种微观和朴实的视角将红军战士长征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和感人故事,用平凡的人物和事件在舞台上进行呈现,以唤醒人们对过往历史的深沉记忆和强烈情感。在两种元素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地方戏曲呈现红色题材作品应尊重其艺术本身的特性。传统戏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衍化成为了不同样态的戏曲形式,这都是充满地域特色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赣南采茶戏在表现红色题材方面,除了拥有地域上的优势之外,其本身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更加适合红色题材的表现。

《一个人的长征》在曲牌唱腔、舞台动作和语言风格等艺术表现中都保留了赣南采茶戏的本土化特征,除了主要人物形象的设置是草根之外,主人公和配角在戏中所展示的舞台动作和语言风格,也都沿袭了采茶戏的本土化表达。而“红色”乃是这些艺术作品价值的底色,当今社会需要重视红色文化对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它不仅符合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新时代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采茶戏,不仅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而且将拓展采茶戏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革命主题与时代意义的碰撞

革命主题的戏曲作品源自于伟大的红色革命实践,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质需要后人不断学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建立新中国和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牺牲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1934年中央红军从赣南出发,经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克服重重阻碍,最终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现在已经成为引领后人精神传承的风向标,并在当今时代展现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一个人的长征》中的主人公“骡子”是革命时期“草根”百姓形象的缩影,他所代表的“草根”群体没有远大的理想,但在记忆深处存留着殷切的爱国情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渴望过上吃饱穿暖、娶妻生子的普通生活,但在战争年代却成为了一种奢望,并被卷入到惨烈的战争中去。“骡子”在机缘巧合下接到了帮红军运送金条的任务,在运送的过程中遇到了为掩护部队而牺牲的战士、保护物资到最后一刻的排长邱明亮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女团员古玉洁,这些人物的行为都更加坚定了他将金条安全送达的决心,也逐渐激发了“骡子”心中那份对国家尊严的热忱。《一个人的长征》演绎的革命历史主题中所折射出的革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当今时代呈现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是家庭贫困的老百姓却因为国家大利而舍弃自己的小利,这种从“草根”人物身上展现出的高贵品质值得当今时代人们对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反思。

三、艺术手段的生活化:舞蹈表演与舞美艺术的日常再现

戏曲的艺术手段表达能够呈现出强烈的生活化特征,其往往借助舞蹈表演、舞美艺术等艺术手段来再现日常生活。红色题材地方戏曲表演受制于舞台时空的限制而无法全面展现革命历史生活全貌,所以主创团体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通过对戏曲表演的巧妙编排,将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出来,并能起到真实事件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红色题材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便通过充满“草根”性的表演手段,结合巧妙的作品安排,选取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故事和场景在戏曲舞台上进行表现。

(一)舞蹈表演贴近民众日常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采茶戏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最初起源于民间的采茶活动,因而风格相对自由和突出。在赣南采茶舞的表演中,不仅展现了浓厚的乡土风情,也融入了鲜明的客家文化,记录着客家人的生活和情感。赣南采茶戏由采茶歌发展而来,共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三角班三个发展阶段,并在期间逐渐形成了“矮子步”“单袖舞”“扇子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草根”艺术表演形式。因此,不论是在外在表征还是内在涵义上,都具有强烈的生活化特征,这三种表演形式在《一个人的长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一个人的长征》开场戏中,“骡子”梦到自己去找花姑看《睄妹子》时,“骡子”就跳起了矮子步,展现了“骡子”对情感持有的乐观态度,与此同时把现实和梦境进行对比,为后来“骡子”和花姑的遗憾结局埋下了伏笔。此外,相较于生角的舞步,丑角的舞步艺术表现力更强,也更具动感魅力。例如作为反面人物的丑角王火彪看到“骡子”带着金条和古玉洁骑马离开后,一边唱道“两只鸳鸯马一匹,煮熟的鸭子飞掉哩”,一边巧妙运用“矮子步”,塑造了王火彪幽默诙谐的丑角形象。再如最后一场的结尾,“骡子”使用“矮子步”走向红军战士时,导演运用电影结尾退场的手法对这三种“矮子步”类型进行了创造性结合,整个舞蹈由高到低、由近及远,使其结尾更加具有意境,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享受。

赣南采茶戏“三绝”中的另外两种形式“单袖筒”与“扇子花”,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常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完美结合形成了赣南采茶舞独有的舞蹈风格,以丰富的舞蹈姿态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观看体验。例如在序幕中,“骡子”在梦境中去找花姑看采茶戏的场景中,“骡子”的舞蹈运用了“单袖筒”的甩、卷、拖、扬、摆等典型动作,在增添舞蹈动作丰富性的同时,凸显了生活场景的常态化和人物形象的草根化。同时,“扇子花”与“单袖筒”的搭配,呈现出巧妙灵动的舞台效果,更加增添了戏曲舞台的魅力。在第七场《草地红星》中,“骡子”回忆与花姑小时候的生活时的一段表演,运用了“扇子花”中的开扇、合扇、波浪扇等丰富的技巧,同时与“单袖筒”和“矮子步”等舞蹈形式相融合,展现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客家“草根”大戏。

(二)艺术舞台还原革命生活

舞美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另一个方面,主要包括服装、道具、灯光以及整个舞台的布局等。舞美对戏曲的舞台表演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通过一系列道具和辅助元素的配合,还原表现历史的真实情景,提升戏曲表演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一个人的长征》正是在精心构思后,利用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增加了赣南采茶戏表演的视觉美感,从而赋予了该剧更高的艺术价值。戏曲舞台的表演不仅仅是剧情的展现和人物的刻画,还需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舞台灯光在此时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台灯光注重的是气氛和情绪的营造及渲染,通过舞台灯光的巧妙设计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进入戏中的情景。《一个人的长征》中,运用冷暖色调交替的灯光渲染在不同剧情下的不同情绪和气氛。剧中以红色灯光为主,在深化戏曲红色主题的同时,还营造了战争惨烈的氛围。除了鲜艳的红色外,还有凄凉的蓝色灯光。例如当“骡子”被抓,花姑演唱时的舞台灯光即为蓝色,渲染了花姑悲伤的情绪和当时悲凉的氛围。除此之外,剧中还通过巧妙的打光技巧营造了特殊的意境。例如最后一场戏中,红军战士邱明亮去世后他放在草地上的军帽,舞台给了它一束单独的打光,充满了现实的革命主义色彩。

皮影道具也是该剧的一个亮点。张曼君认为,“皮影道具的运用是一种假定性的表达方式,不仅场景颇为生动有趣,而且是赣南采茶戏回归生活的极致表现。”皮影源于一种民间活动,《一个人的长征》中,导演在灯光的运用中,融入了皮影元素,同时结合打击乐器,使该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戏中,红军战士的皮影效果营造了恢弘气势,而骡子和马的皮影则结合了皮影戏中的动物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还将传统戏曲中的马鞭,用皮影道具外化为可爱的皮影形象,再结合人的形体和身段实现人偶同台演绎,让舞台虚拟效果更具真实性。

四、结 语

作为地方采茶戏曲的代表,赣南采茶戏如何在众多的戏曲形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尤为重要。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戏曲艺术所处的语境和使用程式与当前观众的审美需求有一定距离。赣南采茶戏要把握自身发展特点,需在原有形式中融入新的生活内容, 反映当代人的真情实感,决不能满足于仅有的表现和内容形式。同时,应当在作品中突出自身的“草根”属性,找到契合当下文化与传播发展的新路径,让其“草根”属性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新的时代赋予传统地方戏曲以新的生命力。张曼君导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创作的《一个人的长征》紧跟时代热点,在尊重赣南采茶戏“草根”性的前提下,通过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融入了红色革命的主题,无疑为当下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采茶戏骡子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不幸的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