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打通高校资助工作“心”路径

2022-11-05孙丽杰

北方经贸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子资助困难

孙丽杰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8)

一、十九大精神对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

党的十九大向全体中华儿女许下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念和决胜胆略,也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而扶贫必须“扶智”,因此要走好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就要求高校部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矢志不移地奉行教育扶贫思路,并将其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高山流水的情怀、高瞻远瞩的视角、高屋建瓴的决策,指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步入正途、走向正轨,为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困难出谋献策、尽心竭力,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全面落实、全面进步。

通过发挥十九大精神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部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把让人民满意当成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始终秉持为民办学的公益理念,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引领,既不断优化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又完善调整高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资助工作,着力补齐困难学生这一“教育短板”,整体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并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坚持做好“教育扶贫、教育扶智、教育扶志”工作,促进共同富裕,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但要满足困难学生“有学上”的求学心愿,还要在此基础上完成让困难学生“上好学”的教育任务,促进教育公平,让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资源润泽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教育发展成果、教育强国战略、教育工作效度惠及所有人,让每一个高校学子都拥有开拓人生版图、实现人生梦想的均等机会。

二、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是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并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开展高校资助工作,是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把困难学生培养成实现民族复兴生力军的必经途径,只有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坚持“不抛弃每一个贫困家庭、不放弃每一个困难学子”的教育扶贫理念,才能贯彻好高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并且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教育强国理念渗透到高校课堂上,使教育公平氛围融入到校园生活中,让困难学子汇聚到红色党旗下,同时更快地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是始终如一完善为国育才体系的坚强保证

在“一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在复兴道路上开启新征程,就需要一大批心系民族、心系国家,胸怀“国之大者”的优秀人才。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融入十九大精神,是始终如一完善为国育才体系的坚强保证,能够把一大批贫困家庭出身的困难学子从困窘无依、求学无望的绝境中拯救出来,继续坚持为国育才,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谋划实施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于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统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在高校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高校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并促进高校学子的学业和思想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是初心不改奉行为民办学理念的有力体现

坚持人民至上是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共有约4183万高校在校生,对这些学子的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父母的心,所以高校教育可以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这一国情也决定了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本色,必须初心不改奉行为民办学理念,必须坚持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针。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融入十九大精神,有利于高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保证高校教育的公平公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与期盼,有利于持续保证教育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华夏儿女,有利于加快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缩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教育差距,使高校辍学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使人民的教育权益得到结构性的保障,使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得到显著性的增强。

(四)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是砥砺奋进构筑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基石

十九大精神凝结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智慧,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融入十九大精神,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也是砥砺奋进构筑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基石,有利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保障困难学子的教育问题,有利于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有利于持续健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如何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打通高校资助工作的“心”路径

(一)以全方位的资助工作体系,彰显教育部门的惜才之心

高校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扶贫的高度重视和爱心帮扶,通过深入健全高校资助管理机构,以更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多渠道的资助渠道,加大资助力度,深化励志教育,形成以“奖、助、贷、勤、减、补”为主要方式的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全方位的资助保障体系,彰显教育部门的惜才之心。一是设立合理的标准,成立困难生基金,增设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以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充分保障困难学子的学习与生活,确保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窘而失去求学的机会;二是公平公正地发放各项奖学金与助学金。在发放过程中,高校要做到严格依规,绝不克扣自留,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及时发放到高校学子手中,尤其是那些专项用于保障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助学金,更要全程关注,及时交到学生手中,保障他们的基本学习生活。

(二)以多维度的心理疏导制度,培养困难学子的感恩之心

教育资助并不能解决困难学子的所有问题,有时高校还要关爱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思想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好对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一是要做好深入调研,及时了解高校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第一时间解决他们内心可能存在的焦虑与不安,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辅导工作,让高校困难学子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人间的真情,不要把家庭困难或接受资助当成一种负担,而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二是要培养困难学子的感恩之心。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批受过资助的优秀困难学生代表,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他们的励志事迹,将这些勤奋学习、坚强勇敢的优秀标兵树立为全体困难学子的榜样,对困难学子们进行感恩教育,进而实现爱心的持续传递。

(三)以“造血型”的困难资助模式,鼓舞困难学子的求学之心

扶贫要扶智,更需扶志。当前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还属于“输血型”体系,更应该转变成“造血型”体系。因为现有的资助体系属于单向式的输血帮扶,由于不求回报,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滋生“等、靠、要”等不良风气,使部分困难学子养成依赖心重的毛病,平时连基本的勤工助学活动也不愿参加,而是单纯指望“天上掉馅饼”,靠着各项资助维持生计,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无心向学,变成校园“懒汉”。因此高校部门应当以十九大精神为思想教育纲领,鼓舞困难学子的求学之心,使之深切体会到社会各界为教育扶贫倾注的心血与努力,让这些学生自觉以“知识改变命运”的觉悟投入到学习中去,避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慵懒状态。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可以提供有偿低息借贷,鼓励困难生以“人助不如自助”的志气自主创业,自发“造血”,改变以往的资助模式,使困难生人穷志不穷,既愿意接受帮助,又敢于承担义务,更加珍惜求学的机会。

(四)以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困难学子的报国之心

我国的高校资助工作倾注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困难学子的无私关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体现。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以及校园生活中,要通过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十九大精神传导给困难学子。举个例子来说,高校可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根据重要的时间节点,系统科学地整理党的百年历程中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好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建党纪念活动,通过征文、演讲、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在高校圈中掀起一股发扬革命传统,传承光辉记忆的党史学习新风尚,使之明白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伟大舵手和胜利保证,激发他们奋发有为、砥砺前进的报国之心,并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路披荆斩棘,以实际行动追求上进,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为学校争取荣誉,以高尚的学风使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想境界得到全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子资助困难
玉泉学子的“疯狂动物城”运动会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 培“新五常”美德 育“新三好”学子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北在哪?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