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器乐在高校美育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2-11-04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顾昂扬

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器乐美育民族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顾昂扬

新时代,国家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育已然成为高校培养全方位优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高校美育建设的核心载体,充分发挥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演绎出更为贴合大学生审美的艺术佳作,能更直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让美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背景

现如今,国家社会强调“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审美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被提上重要地位。近代美育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在《蔡元培美学文论》中指出:“凡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蔡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美育工作中,提倡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需要融入审美教育。这是因为通过审美教育能滋养净化大学生心灵,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和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内在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审美教育,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真、善、美”成为大学生的毕生追求,坚定理想和信念,进而由内而外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现今,“应试教育”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精英”培养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导致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被忽视。因此,大学生长时间在单一、原始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成长,不仅局限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随着时间流逝,大学生对各类事物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也将随之减弱。我国学者吴田荣在《以美育实践探索》中提出:“以美养德,用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润物无声的美育,不仅体现在课堂,理论以及抽象的概念,诸种礼仪,言谈举止皆是美育的体现。”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审美教育是响应时代号召,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在未来发展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民族器乐作为高校美育载体的必要性

审美,是人对世间万物美好与丑恶的一种主观意识判断,主体不同,审美角度和标准存在差异。换言之:审美是人欣赏、品味及领会各类事物的美的能力。高校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应积极思考:如何通过一种适合大学生美育的核心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植入到内在意识中,以提升大学生审美品位和能力。

(一)中国民族器乐蕴含深厚中华历史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高度凝结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中国民族器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艺术家们所保留下来的“无形”财富,对民族音乐守正创新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因此,中国民族器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肩负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其作品更是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与特征:出土于河南省贾湖遗址的骨笛(称贾湖骨笛)距今8000左右历史,最早是用于古人捕猎所用,逐渐普及到大众生活中,用于娱乐、欣赏等;明朝徐上瀛编撰的古琴著作《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并且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具有巨大影响等。可见,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深刻揭示古人智慧的同时带领我们穿越古今、开阔眼界,进而感受到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气息。

(二)中国民族器乐贴合大学生审美品位

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构建人与人心灵交流的桥梁: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欣赏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他虔诚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去听。”诚然,通过欣赏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能让外国友人抒发出如此感慨,那么当大学生欣赏到他们喜爱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时,不仅能够深刻体会民族器乐作品的美好意境,更是通过中国民族器乐这一美育载体将大学生与他们的家国情怀紧密连接,从而唤醒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爱国之情。由此可见,中国民族器乐对提升大学生审美品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通过指尖上流淌出真挚优美的音乐旋律形成了中国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其中蕴含的丰富艺术美感和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生带入到真善美境界中。美好的民族器乐旋律和其中所展现的新时代特征使大学生的精神灵魂顺其自然地受到净化和熏陶: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大学生会联想到静谧夜晚里皓月当空的景象;有的则让自己内心得到安静与释放。虽然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各有不同,但都对《春江花月夜》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产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共鸣。

三、中国民族器乐在高校实施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完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课堂是大学生进行音乐专业学习的教育基地。课堂中,教师的人文艺术修养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二者互相协调,彼此配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在“育人”。当下,民族器乐教学普遍存在只要学生能顺利演奏作品即可,缺乏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透过作品来了解其音乐内涵,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气息等方面,逐渐导致大学生审美缺失。虽然大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与自身长期反复的训练能够掌握专业技能,但以美培元,以美化人的理念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如何将“育人”观念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让大学生学习到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审美意识与能力。从而,大学生在收获良好音乐情感基础上,通过自觉调动内在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感受课堂美,校园美,社会美,以此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民族器乐艺术实践活动

中国民族器乐在“审美”领域,其实现目标为“陶冶性情,开启智能和完美人格。”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更加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我们将中国民族器乐作为高校美育建设的核心载体,通过深入挖掘中国民族器乐宝贵资源,甄选民族器乐经典作品,并思考如何将大学生喜爱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将民族器乐作品守正创新,演绎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佳作:根据流行音乐《贝加尔湖畔》改编而成的扬琴重奏作品,深受大学生喜爱。这是因为前期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贝加尔湖畔》具有一定了解程度,同时结合扬琴的独特演奏魅力加以创新改编为民乐重奏作品。其作品的清新脱俗、优美动听的音乐风格使大学生耳目一新,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民族乐器扬琴的兴趣程度。可见,通过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开启大学生想要了解民族音乐的大门,并在这过程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充分发挥中国民族器乐的优势与特点与美育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中国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在高校中形成常态化美育教育模式,能够启发大学生自主培养审美意识,达到更佳的审美培养效果。

此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而沉痛的,举国上下面对此众志成城进行“战疫”。同样,众多演艺机构并没有因此松懈,而是更加沉稳面对,积极探索传播美育新途径:上海芭蕾舞团充分合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将线下演出灵活巧妙地转换为云端课堂,这样不仅延续了机构的艺术实践活动还让观众与艺术的距离愈发亲近,拓宽受众层面的同时让观众保持一颗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的心灵。“战疫”之下,演艺机构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响应时代号召,紧扣时代脉搏,他们所形成的艺术云端内容矩阵,向普罗大众系统性地宣传艺术特色与魅力。由此可见,美育并不用一味局限在课堂中,中国民族器乐在高校美育建设中亦是如此。我们将中国民族器乐带入到美育课堂的同时,可以有效合理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美育呈现到云端课堂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地宣传美育,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三)完善民族器乐鉴赏选修课

高校开设民族器乐鉴赏选修课,其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民族器乐的机会,从而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开设民族器乐鉴赏选修课,一方面增加大学生课程选修种类,创造大学生与民族器乐近距离接触机会。另一方面每周固定学时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中国民族器乐在大学生中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课程中,教师向大学生讲解中国民族器乐类别、中国民族器乐地域风格作品、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概况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知程度,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范围。特别是大学生在具备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有关中国民族器乐的艺术作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美育双向培养,拓宽思路和眼界。与此同时,将中国民族器乐课程与民族器乐艺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具有双重保障,从而进一步完善以中国民族器乐为核心载体的美育教育模式,推动高校美育工作建设。

(四)开设民族器乐兴趣社团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开设民族器乐兴趣社团,不仅满足大学生学习中国民族器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推广中华文化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课堂中,结合教师的悉心讲解,大学生通过对手中民族乐器的历史概况、形制、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初步了解,开启大学生艺术学习的大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感受中华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同时,在学琴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磨难,教师鼓励其坚持不懈地学习,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与团队合作的宝贵品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中国民族器乐在高校美育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习兴趣,唤醒爱国之情。在扎实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德育与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德育即道德教育,通过书本,音像等多种形式,从理性层面来唤醒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建立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等。美育则是通过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得以实现:大型音乐作品《宋词意境》,围绕宋代词调音乐,赋予音乐主题丰富变化,旋律具有宋词乐调的浓厚韵味。大学生在欣赏这部具有厚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大型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时,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唤醒大学生内心情感共鸣,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意识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可见,将中国民族器乐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核心载体,欣赏到音乐盛宴的同时更能够让大学生从精神层面上感受中国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美育是一种对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塑造与培养教学,是由内而外对人的精神层面传输正能量的一种常态化方式。当大学生遇到磨难和挫折时,自身及时调整良好心态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遇到挫折,通过欣赏舒缓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释放内心压力与波折,深入感悟作者心境,经由客观事物向精神世界传输正能量,从情感层面上升到自我释放,重新唤起欣赏者对生活各方面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进一步发掘认识到生活美,世界美,发现世间各事物之间的美好所在。高校通过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学生喜爱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审美教育自然而然地植入到大学生潜意识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体会到世间真善美的存在,对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全方位优质人才需求量呈现出急速增长的态势。公司企业尤其注重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各项事务协调能力等。纸上谈兵终觉浅,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并不完全是从书本中或者课堂上就能掌获取和掌握良好的为人处世方法。中国民族器乐作为高校审美教育的核心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植入到他们的意识中,通过对大学生内心世界、思维方式、精神层面进行常态化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为人处世态度,让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世间万物。此外,通过欣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着力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帮助其树立认真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雄厚的知识储备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才能够让其逐步走向人生巅峰。

推动校园文化良好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标准。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核心。为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教学活动场所等硬件配套设施,还需注重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普及教育。因此,高校通过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社团、专场音乐会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丰富生动的艺术表演形式给予大学生课本之外的高雅精神食粮,将美育“润物细无声”地播种到每个大学生内心,净化心灵,拓展思路,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因此,中国民族器乐作为审美教育核心载体,用中国乐器,讲好中国故事,让美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化、大众化,这将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自身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还是作为高校美育教育模式的核心载体,对个人,对学校,对社会的文化建设都具有强大推动力。本文从高校美育建设角度出发,围绕中国民族器乐作为高校美育的核心载体,探索中国民族器乐在高校实施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力求更好地推进高校美育工作建设,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扎实推进高校全面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今后为国家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器乐美育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多元民族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