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历史文化名人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2-11-04张雪梅曾虹佳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

张雪梅 曾虹佳

(西华大学成都市美视学校,四川成都 610039)

引言

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主要是指历史文化名人自身以及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一切物质遗存和文化现象,李劼人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广泛社会联系且在诸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成都至今仍保留了不少与李劼人有关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资源。然而,作为李劼人故里的成都,并未在全国打响“李劼人”旅游品牌,李劼人相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一、历史文化名人李劼人旅游资源概述

李劼人(1891—1962),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美食家、民俗学家。1912年,李劼人发表处女作《游园会》,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和《川报》总编辑,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等。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意义,郭沫若称其是“中国的左拉”,称颂其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同时,李劼人在语言学、民俗学乃至社会学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学术造诣、对后世的影响、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内容广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并延伸着历史文脉和民族精神。

李劼人旅游资源作为李劼人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部分,主要依托其故居纪念馆而形成。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下称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外东沙河堡菱窠西路70号,始建于1939年,馆舍建筑面积3303平方米,展厅面积120平方米,教育空间面积411平方米,是一所地方历史人物博物馆,由李劼人亲自设计并题为“菱窠”。纪念馆现今由主楼、厢房临展厅、影视宣传厅、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庭院等构成,主楼一楼陈列有李劼人生前书房、客厅、卧室、餐厅等;二楼陈列有藏书室书柜、李劼人藏书籍字画展;厢房临展厅藏展出李劼人珍藏书画和手稿,影视宣传厅播放李劼人的影像资料;庭院中尚存李劼人生前种植的多株树木。

二、李劼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当前,国内诸多地区都在进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发掘、发扬与发展,相关部门给予其高度重视,但在具体执行时缺少合理的规划,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一)品牌形象知名度不高,缺乏规划

旅游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四川历史名人研究及文化传承工程的建设,精心选择一批历史名人,建立全国性的研究基地和传播中心;开展四川名人手稿征集和口述历史资料征集工作,建立反映四川名人手稿资料库和口述历史资料库。成都市人民政府提出,要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2004年12月,纪念馆由成都市文化局移交锦江区政府管理,2006年,李劼人故居文管所更名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2012年,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锦江区文史委郑容委员指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应和媒体持续合作,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吸引年轻群体,提高社会认知度。保护与利用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方面。但成都在推出“李劼人”品牌后,开发的只是物质层面的故居建筑,对拥有深厚文化根基与优势的纪念馆并未投入太多精力,打造“李劼人”品牌的后续工作一直没能得到合理规划。

现如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大途径,纪念馆虽设有专门的网站,但对李劼人、李劼人故居、李劼人相关研究的介绍过于简单,缺少吸引力。查看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以“李劼人”为标题进行搜索,结果较少。查看锦江区人民政府网站,在“品味锦江”版块虽然找到了李劼人故居的简介,但同样存在介绍过于笼统,没有吸引力的问题。同时,成都政府在传统媒体宣传负面也没有积极行动,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载体的传统媒体上均少见以“李劼人”为关键词的宣传、公关,导致“李劼人”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

(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客源市场竞争力不强

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状况是影响旅游者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当前,李劼人旅游资源在这六大要素的建设中没有突出的地方,与周边其他景点相比优势不大。首先,纪念馆当前虽有专人管理,馆内配有宣传厅、展厅、庭院等相关配套设施,但餐厅、纪念品店等旅游延伸服务产品缺失,纪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算作一个“景区”。其次,纪念馆位于东郊上沙河堡,距离成都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但旅游专车或者景点直通车未开通。再次,纪念馆周边仅有一个东门市井文化体验街区,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旅游商区,外地、本地游客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很少会选择到纪念馆游览,来此旅游的游客寥寥无几。

(三)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内容单一

当前,李劼人旅游资源主要依托纪念馆,物态层面的内容过于单一。纪念馆隶属锦江区人民政府,区域内除故居外,并未建造李劼人文化研究中心、李劼人文化陈列室、李劼人图书馆等。同时,当前对李劼人旅游资源物态层面的开发仅停留在与李劼人本身有关的实体建筑,并未涉及其文学创作中经典场景。李劼人的作品大都以成都和四川为背景,具有独特的巴蜀地域色彩,俨然一部蜀地风俗史,如他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之一——《死水微澜》就以成都天回镇为主要场景,天回镇在李劼人资源的发掘与发展上有先天优势,但目前天回镇街道乃至金牛区人民政府都未展开李劼人文化资源研究的相关工作和李劼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

(四)忽视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节研究,文化传承意识缺失

除了文献史料、人文建筑等有形的文化载体,历史文化名人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文化财富。重新审视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有助于站在世界文学史角度研究李劼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及李劼人对全人类的贡献,彰显其文学、思想中体现的普世价值和对人的终极关怀。

当前,李劼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仅停留在表面,有关部门尚未意识到李劼人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起至今已走过90余年的历程,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总体说来是一个空白,学界对李劼人研究处于沉寂状况。进入21世纪,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逐渐深入,这一时期对李劼人研究的专著较之前明显增多,但当前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重点还是集中在其人与作品上,对其在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挖掘不够深入,对其文化资源的研究认识不足。

唯有真正重视李劼人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李劼人身上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保护与利用相匹配,才能做好名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更进一步,并实现质的飞跃。

三、李劼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和途径

(一)挖掘李劼人旅游资源的内涵,发扬李劼人精神气节

李劼人旅游资源的意蕴丰富,不仅包含文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贡献,而且包含精神传承、后世影响及故居纪念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李劼人的学术、精神及与其有关的物质、社会意义、民俗的总称。挖掘李劼人旅游资源的内涵,一是可以拓宽李劼人旅游资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实现蜀地文化名人的研究与保护;二是能够深化成都乃至四川文化的内涵,提升区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丰富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教育资源;三是将李劼人精神中积极、科学的部分与当代优秀主流文化相结合,推广并发扬李劼人精神,可助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为李劼人资源开发的主体,成都人民政府应牵头进行李劼人资源内容和特征、价值和意义、开发路径等的全面研究工作,成立专门的李劼人文化研究中心、李劼人文化陈列室和李劼人图书馆等,加强对李劼人旅游资源的研究和整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同时,成都人民政府还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搭建李劼人课题的学科交流平台,发行与李劼人相关研究的学术刊物。抛砖引玉,探究李劼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合理路径,瞻前顾后,挖掘地方乃至全球对李劼人研究的文化底蕴。

(二)形成品牌特色,打造李劼人品牌形象

要推动李劼人成为成都对外宣传的新品牌,发展独具“李劼人”特色的文化产业,助力成都优化区域文化生态、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都人民政府应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对李劼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在全国打响李劼人品牌。

打响李劼人品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完善纪念馆的基础设施,提供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服务,如将李劼人文化融入相关景观的打造设计中,进一步提升景区的辨识度和游客满意度;加强区域间的统筹与规划,一方面纪念馆可以与成都市其他景区,如与太古里、杜甫草堂、文殊院、武侯祠等景区形成联盟,在其他景区投放李劼人与纪念馆的宣传资料、标语等,同时与其他景区联合推出旅游套票、旅游直通车等项目,另一方面,借助以电视台、报刊等为主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以播放宣传片、招募推广大使、开通社交媒体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宣传;聘请专业团队指导纪念馆官网的改版工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增加互动发帖版块,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围绕李劼人及其作品拍摄相关电视剧和电影、进行戏剧改编、打造情景模仿体验馆等,这些都是推广李劼人旅游资源的直观方式,也是当下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

四、结语

做好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规划,科学利用,充分利用李劼人历史文化名人名片效应,坚持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合理、合力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质的文化旅游 产品。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
卫立煌故居
萧军纪念馆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文化名人
———刘训毅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