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环境硬约束下流域村庄产业布局和重构研究
——基于晋宁区昆阳街道乡村振兴回乡产业规划实际调查

2022-11-03李俊开夏范晓

云南农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滇池流域花卉

李俊开,夏范晓

(1.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1;2.昆明市呈贡区洛龙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昆明 呈贡 650500)

随着滇池生态保护措施的持续加码,滇池流域农民的生计问题、流域村庄的产业转型与结构重塑问题愈发凸显,如何有效化解滇池生态保护对流域村庄产业发展的环境硬约束,实现滇池流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将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以滇池流域(晋宁昆阳)21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产业实际调查为基础,探索滇池流域村庄产业转型和结构重塑之路,供流域其他村庄参考和借鉴。

滇池作为国家“九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强,尤其是2021年滇池长腰山和五渔邨项目拆除后,昆明出台了更为严厉的滇池环境保护措施,除了扩大滇池一级保护区外,还明确提出到2023年滇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外海水质达到Ⅳ类(COD≤40 mg/L);35条入湖河道中19条达到Ⅲ类及以上、16条达到Ⅳ类,流域生态持续改善。目前,滇池流域主要包括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个区54个街道3个乡(镇),大小村落数千个,绝大部分已经城市化,村民变成了市民,农业生产已经被城市现代服务业取代,但流域区仍然还有一些乡(镇)和村庄以花卉、蔬菜种植为生,仅环湖路临湖一侧及外延200 m范围内就有花卉大棚421 hm2、蔬菜大棚400 hm2,在滇池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的背景下传统种植难以为继,农业生产清洁化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云南为了推进乡村振兴,于2021年启动了干部规划家乡行动,2021年7月共派出1 000余名干部参与了全市各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规划工作。昆阳街道21个行政村就是本次规划的对象之一,地处滇池南岸,花卉、蔬菜种植面积较大,转型任务较重,开展村庄产业优化布局和重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在流域具有代表性。

一、村庄调研

(一)昆阳街道地理人口现状

昆阳街道是晋宁区政府驻地,紧邻滇池,环湖路穿村而过,湖岸线10 km,距昆明主城区60 km,有21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组),农户17 064户42 813人,2016年晋宁撤县设区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个村中有13个村属于城乡融合型,8个属于产业集聚型,失地村庄5个,涉及农户249户719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较大。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街道有耕地1 436.58 hm2、林地3 242.2 hm2,人均耕地340 m2、林地760 m2。产业发展方面,21个村有18个村以零星种植花卉、蔬菜为主,2个村以发展苗木为主,1个村紧邻滇池国家湿地和沙滩,以发展餐饮及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8万~2.12万元,大多数村庄在1.4万元左右,失地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或就近就地打零工为主,收入不稳定,尤其是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很容易陷入困境。

(二)村庄产业发展调研(表1、表2)

表1 村庄种植业调查

表2 农业产业结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昆阳虽然离昆明只有60 km,而且2016年后与主城一体化发展,但是以蔬菜、花卉为主的传统种植依然是各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业面积达822.51 hm2,占全部耕地1 436.58 hm2的57.25%,种植业总收入也达到3.36亿元,说明要实现滇池流域(昆阳街道)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重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2表明,昆阳街道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种植业面积较大,农产品加工比例低,“凤踪豆腐”加工有一定规模,但仍以原材料供应为主,产业链有待加强。餐饮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瓦窑、乌龙及环湖路沿线村庄,游客量、消费水平整体动能不足,对村民收入贡献有限。

二、村庄产业发展SWOT分析

据昆明“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晋宁区将力争建成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古滇历史文化风貌区,而昆阳街道也将在新的发展定位下致力于打造城市功能拓展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区,各乡村产业发展将获得新的赋能。从图1可以看出,昆阳街道如能发挥优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各村庄产业发展将获得重塑机会,传统种植业也将在城市发展中向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转变。

(一)优势明显

1. 交通便捷。昆阳街道处于“滇中经济圈”核心腹地,昆玉高速、安晋高速、高海高速、绕城高速全网络、全空间覆盖,完全处于昆明城市“一小时经济圈”范围。昆阳街道距昆明南站30 km,车程30 min,距长水国际机场50 km,人员进出和旅客中转非常便捷,未来随着昆明地铁的规划完善与延伸,昆阳街道与周边县区的互联互通将更加明显,作为连接滇西北和滇南的重要交通节点空间区位优势将愈发凸显。

2. 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一是花卉科技赋能有条件。2019年,晋宁区被列为云南省首批“一县一业”特色发展示范县,昆阳街道储英村、乌龙村也被列为2021年昆明市“一村一品”花卉种植示范村,辖区内花卉企业集成应用的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走在同行前列,得到行业及社会广泛认可,中国农业大学、云天化集团等4部门共建的“云南晋宁花卉科技小院”落户昆阳街道,为昆阳街道花卉种植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和科技赋能,也为产业转型清洁化生产提供了条件。二是三产融合有潜力。除了花卉以外,以野生菌、糟鱼、卤鸭、豆腐为特色的餐饮消费也很有潜力,每年野生菌上市季节,食客络绎不绝,推动了昆阳街道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3. 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昆阳街道有优质的湖光山色和绝佳的湖岸线资源,“最美公路”(环湖南路段)穿村而过,吸引了不少昆明市民前来休闲和打卡。在环湖南路以内,现已建成生态湖滨湿地近万亩,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滇池南岸沙滩主题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服务消费,促进了村民就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一些村庄每年定期举办“渔人文化节”“米线节”等文化活动,还有花灯、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古滇文化风貌特征明显。

(二)劣势突出

1. 生态约束加剧。继滇池长腰山事件之后,五渔邨小镇也进行了拆除,这2个事件给滇池生态保护再次划出了不可逾越的红线,滇池保护“一湖一策”方案除了对2023年滇池水质做出达标要求外,还提出要调整农业种植品种结构,转变种植业生产方式,完成环湖路临湖一侧及外延200 m范围内412 hm2花卉种植大棚和400 hm2蔬菜种植大棚拆除,实施花卉产业绿色种植提升改造面积2 200 hm2、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 000 hm2,2023年流域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降低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昆阳街道现有589.59 hm2花卉、191.97 hm2蔬菜将面临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这对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方式和投入方式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2. 产业规模小。昆阳街道农业企业少,规模型、引领型企业更少,现有的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无论从数量、质量、产值还是示范、带动、辐射能力都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

3. 人地矛盾突出。调查发现,昆阳街道人均耕地面积仅有340 m2、林地760 m2,有5个自然村249户719人没有土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晋宁城区建设面积的扩大,人地矛盾会持续加剧,如何缓解人地矛盾和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问题亟待解决。

(三)机会难得

2016年晋宁撤县设区,与主城一体化发展,昆阳街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将得到显著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为吸引城市消费赋能提供了条件。2019年晋宁区被列为全省首批“一县一业”花卉示范县,昆阳街道也将在示范县的经费支持下进一步推动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实现传统种植产业绿色发展。2021年滇池保护方案明确提出在晋宁花卉重点种植区每年实施667~800 hm2花卉产业绿色种植升级改造,到2023年每年实施 333 hm2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这些配套项目的政策支持将有助于昆阳街道村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威胁增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被完全控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在持续,到昆阳街道旅游休闲人数的减少直接影响餐饮消费,消费的萎缩打击了村民的就业积极性。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必然减少,这对昆阳街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重塑极为不利。加之农业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产业培育需要一定的周期,农户对新兴产业的认知、了解和接受有一个过程,因此,昆阳街道的产业转型发展很难一蹴而就。

三、产业转型与路径重构

(一)发挥优势,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 科技赋能,推动花卉产业清洁化发展。充分利用晋宁区作为全省花卉“一县一业”示范县的政策支持,推动昆阳街道传统花卉种植设施改造升级。大力推广现已集成应用的花卉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花卉种植物联网建设,实现花卉营养液精准供给,防止过剩造成滤液渗漏,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行不悖的新路子。

2. 消费赋能,助力三产融合。昆阳街道湖岸风光优美,生态湿地资源富集,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名优特小吃众多,是游客打卡滇池的重要目的地,解决好游客的吃、住、行、玩、游、购及娱乐需求,将带来巨大的消费能量。昆阳街道各村庄,尤其是毗邻滇池湖岸的村庄应充分把握晋宁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区、古滇文化风貌区”的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育,开展乡村旅游高质量服务,大力发展以野生菌、手工卷粉、糟鱼为特色的乡村餐饮业,形成特色饮食文化消费品牌;依托花灯、剪纸、腰鼓等传统文化资源,把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让昆阳街道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充分依托滇池湿地、最美公路、湖岸沙滩等滇池生态稀缺资源,呈现放大古滇文化风貌,做大做强南岸滇池旅游产业,实现昆阳街道三产融合发展。

(二)把握机会,加快新兴产业培育重构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昆阳街道可把传统生产逐渐向生产性农资销售、流通、技术服务,花卉包装、分拣、电商等方面转变,更好地发挥上承昆明,下接晋宁各乡(镇),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纽带优势,打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二是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大量的城市开发必然带来更多的外地人口,随着晋宁“康养旅游示范区、古滇文化风貌区”的不断建设,外地人到昆阳街道居住、发展的会越来越多,生活性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现被列为城乡融合型发展或可能进行拆迁的村庄可提早布局,优先发展家政、绿化、物管、快递、餐饮、水电、零售等城市生活配套服务业,在城市扩建中完成产业重构,破解滇池生态发展约束。

(三)扬长避短,整合种类资源要素

一是支持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型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加强和推动土地流转,将零散土地集中流转到规模化主体手中,实现高效规模经营,结合晋宁发展康养、旅游、文化、休闲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花卉观赏、蔬果采摘、苗木绿化、摄影摄像等文旅活动,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整合“凤踪豆腐”等生产资源,擦亮“凤踪豆腐”品牌,延伸豆腐生产、消费、文化产业链,传承豆腐文化,提升豆腐商品性和附加值,加大宣传,打造“凤踪豆腐”地理标志,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加强招商引资和文旅产业培育,利用货物进出交通便利、成本节约优势,积极引入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庞大的富余劳动力群体找到就业出口。

(四)主动作为,打牢产业发展基础

昆阳街道尽管面对疫情、滇池生态约束等多重挑战,但是仍然可以主动作为,用大力气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高宜居、宜游水平,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美丽乡村,为吸引游客提供条件。优化惠商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高质量服务水平,为扩大招商引资奠定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发展软实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四、研究成果应用价值分析

(一)研究村庄功能定位具有代表性

滇池流域的6个县(区)54个街道和3个乡(镇)中,绝大部分已经城市化,类似昆阳街道这种正在城市化但仍存在一定传统种植的街道(乡、镇)已经不多。晋城、上蒜、海口、大渔、马金铺等区域还有一些种植面积,这些区域的村庄都在环湖路沿线,都是滇池保护和治理的重点区域,从长远来讲,也都面临城市化的问题。昆阳街道的产业转型研究对这些区域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研究村庄产业结构具有代表性

滇池流域因其土地富庶,水资源丰富,是昆明的“鱼米之乡”,农民有悠久的种花、种菜历史。产业结构、种植方式、种植水平与滇池流域其他村庄基本一致,花卉以大棚种植为主,蔬菜露天种植居多,这些传统种植都存在化肥、农药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及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在滇池生态硬约束下,这些区域的传统产业都将面临转型升级及绿色清洁化生产问题,在昆阳街道开展农业生产共性问题研究对解决流域内其他个性问题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村庄具备的条件具有代表性

昆阳街道与流域内的其他街道、村庄一样毗邻滇池或与滇池接壤,生态湿地资源丰富,湖光景色优美,都处于昆明“一小时经济圈”,是昆明市民周末休闲、短途游的好去处,都具备一定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配套服务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有潜力。因此,昆阳街道的产业重构路径可提供流域其他村庄参考。

猜你喜欢

滇池流域花卉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花卉之二》
《静物花卉》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