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黄河发展新乐章
——济源示范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2-11-02郑海波

资源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济源产城示范区

□ 郑海波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济源示范区沿黄区域绿色葱茏,河水澄澈透明,水面鹭鸟云集,水下鱼翔浅底。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生态建设破题开路,以产城融合强基固本,以文化传承凝心聚魂,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济源乐章。

生态优先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济源示范区着眼沿黄生态系统整体性,统筹做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小流域治理等工作,逐渐构建起美丽安全的生态格局。

通过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济源示范区在黄河干道及主要支流沿线周边实施困难地造林13万亩,总投资6.57亿元建成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5.28%。大力开展沿黄森林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4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10 个,市级森林乡村示范村5个。投资3592万元修复黄河湿地生态面积750亩,连地湿地公园、蟒河湿地公园建成投用,示范区湿地保护率达到67%。

济源示范区不断加强流域生态治理,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积极创建省级、市级节水型企业、单位,整治修复河道24.94千米,新增湿地面积1866 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8.15亩,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沁河、蟒河、湨河、盘溪河等黄河支流再现河清岸绿的秀美风光。

产城融合 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为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源示范区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总体发展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引导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先后谋划并实施了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产业园等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摄影/邓国晖

济源示范区聚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排放,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成果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济源示范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不断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构建起了“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形成,生态效益越发彰显。

传承文明 守护黄河文化根脉

为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济水文化,济源示范区主动融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以此不断擦亮济源的黄河名片,讲好济源的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典范区。

为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济源示范区大力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文化、济水文化、王屋山道教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济源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

济源示范区还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力以赴落实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谋划了26 个重点文旅项目,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愚公文化产业园、天下第一洞天产业园等9个项目进入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库。

猜你喜欢

济源产城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最融合中流击水,从产城融合到产城人一体
对六师五家渠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初探《济源县公安局第五分局印□虎疫预防法及治疗法》公告
乡土教学资源搜集的途径和方法
浅谈华夏幸福产城融合恰逢其时,资本运作格局分析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