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饮食文化》评述

2022-11-01宋康健

食品与机械 2022年10期
关键词:饮食思政传统

思政教育作为培育学生健全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可以借助于饮食文化内容,推动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的创新发展,切实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育人实效的提升。由杨铭铎等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一书,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教育资源,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历程、风味流派、风俗习惯,并且针对中国传统的筵席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充分展现出中华饮食的丰富多样和博大精深,为当前推动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参照与借鉴。

《中国饮食文化》全书由6个项目构成。项目1围绕饮食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理论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烹饪手法对于饮食发展变化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明确了该书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项目2按照历史发展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史前时期的萌芽、秦汉魏晋时期的交融、唐宋时期的成熟、元明清时期的繁荣以及民国时期的近代化6个阶段。项目3基于饮食的地理差异性,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烹饪方式和面点的风味流派,以及各自的代表菜系和形成机理。项目4以传统饮食风俗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传统节日、人生礼仪中的饮食风俗,并且梳理出中国少数民族的常见饮食风俗。项目5以传统筵席文化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筵席的演变历程、主要类别、设计流程以及文化内涵。项目6深入论述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与酒文化,展示了中国茶道与酒道的历史根源、文化底蕴。

从该书来看,中华饮食文化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完善的饮食文化体系,而且始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演化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元素。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人们重新审视饮食文化,将其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融入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与道德熏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思政教育而言,引进融合传统饮食文化具有如下意义与内涵:

(1) 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行进中,传统饮食文明从萌芽、形成、繁荣,最终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融碰撞,逐渐由物质层面的习惯和味觉倾向转变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因此,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不仅积淀出成熟完善的风味美食和饮食习惯,而且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根据《中国饮食文化》第3部分的论述,中国各个地区的菜系风格与流派充分展示了地方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思维理念等,对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菜系流派的差异性与特色性,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风俗,建立良好的文化包容理念和民族融合理念,充分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比如,湘菜讲究火候的掌握,对于水质、水温等精细考量,形成了古朴雅致的菜系特点;粤菜则注重食物的原本味道,尽可能减少烹饪程序,增加食物的新鲜度,从而产生清而不淡、油而不腻的独特口感。

(2)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提振国家精神面貌、提高综合实力的根本保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人民向心力具有重要价值,只有得到持续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够让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根系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承载着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到满汉全席、从原始到先进的文明历程,成为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结合《中国饮食文化》中关于文化发展历程的描述,新时代思政教育可以借助于饮食文化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研究饮食文化与古代文学、政治、人际交往等的联系,使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

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与限制,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通过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开展饮食文化教学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问题:

(1) 思政教育内容不够完善。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采取实用性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升学情况,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使得思政理论课程缺乏优化完善,教育成效也逐渐下降。一方面,思政教师始终沿用传统的教材版本,讲解一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和政治理论思想,既不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特点,也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渗透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兴趣日渐减少,开始热衷于追逐西方文化。但是思政教育并没有结合这一文化趋势,采取相应措施,仍然注重自身的政治性与理论性,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断下降。

(2) 思政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思政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结合时代趋势和社会潮流,创新自身的方式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够保持生机活力,实现持续化、长远化发展。但是在教育实际中,思政理论课堂主要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来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课堂互动较少,多以问答形式开展。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是一味接收课堂知识和教材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学习过程也更加枯燥乏味,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和厌倦心理,影响了思政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与过渡。此外,思政教育以理论课堂为主要阵地,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将自身的理论知识深化为内在的思想认知和思维理念,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对此,《中国饮食文化》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国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内容,梳理出其中值得借鉴与利用的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素材,借助饮食文化教学,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促进思政育人质量的增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凸显饮食文化层次性,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多样化教育功能。思政教师可以梳理出不同层次的饮食文化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讲解。在菜系文化上,中华饮食文化历经沧桑变化、岁月洗礼,形成了八大菜系流派,生动展现出地域差异对于饮食变迁的重要影响,能够使得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强化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饮食风俗上,中国饮食文化与民间礼仪、节日庆典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食俗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中,作者列举了各个人生礼仪和节日中涉及的食物,详细阐述了不同食物所象征的美好寓意,例如生日寿辰上的寿桃,寄托着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在思政教育中,这些食俗文化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民间文化,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此外,该书谈到的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茶道思想,反映着古人的处世哲学。比如茶道的“和”源自传统的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静”即探索内心智慧、寻求内心的宁静与透彻,能够启发大学生追寻内心世界、探索生命智慧,掌握良好的处世之道。

其次,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彰显饮食文化趣味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政教师应及时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学习现代化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发挥饮食文化教育效能,思政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饮食文化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借助李白的《将进酒》,讲解中国传统酒文化对于豪迈洒脱思想的象征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宽广的胸怀与人生志向;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播放饮食纪录片《舌尖上的味道》,带领学生认识了解纪录片中的菜系风格,并由此深入剖析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思政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饮食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使其在自主搜集、系统学习以及应用输出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人生哲学,将饮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情怀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猜你喜欢

饮食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