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红妹:壶中藏万象,笔端蕴乾坤

2022-11-01王蕾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30期
关键词:内画作画创作

◎文/王蕾

一眼万年的初见

作为一种纯粹为满足嗅觉而发明的物品,鼻烟的出现曾让鼻子疯狂了一把。清朝覆亡以后,鼻烟渐渐失宠,用来盛放它的鼻烟壶却“喧宾夺主”留存至今。是什么让一个小小的鼻烟壶升华成艺术珍品?精美的内画正是其中点石成金的一笔。

“内画”即在容器内壁上作画,反向运笔,正面显示图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因绘画方法奇特,被誉为“鬼斧神工的艺术”。“瓶内已无红芍药,水边时见白蔷薇。独寻可信春无迹,欲折犹嫌刺着衣。绿蚁樽空余旧酒,黄鹂日暮但深飞。芳园亦有闲庭院,何事东风寂不归。”清朝诗人冯敏昌的这首诗,道出了内画的魅力所在。

绿树浓荫,蝉鸣声声,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的一间办公室内,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仕女稚童……自然万物借由一支灵巧的弯毛笔,在小小的壶内一点点生长、繁盛,宛如再造了一个大千世界。

这支笔,握在一个名叫沈红妹的女子手中。她来自河北衡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内画第六代传承人。14岁那年,从小喜欢绘画的她第一眼看到内画,不由怦然心动,“看不到容器内部的情况下,怎么还可以画得这么漂亮?”于是,她就开始跟随老师学习内画,这支笔一拿起来,就再也没有放下。

那一年,沈红妹初中毕业,贫寒的家境让她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哪怕能上个艺校什么的也行啊!”然而,想到早逝的母亲、身患多种慢性病的父亲和年迈的姥姥,这个懂事的少女默默咽下心头的不甘,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去了当地一个专门创作内画的工作室当学徒。“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师正在画画。我一看,哇,在半透明的瓶子里画出漂亮的图案,太神奇了!我想学!”

在学徒中,沈红妹是最“卷”的一个:每天早上八点钟就去工作室;晚上其他学徒八九点就回,她却经常要画到十一点钟,直到老师也熬不住了,催她回去,她才壮起胆子,摸黑走回两百米外的宿舍。

从线条开始练起,横线、竖线、圆圈……每天超过14个小时,足足练了半个多月。然后,开始临摹成品。她画的第一幅作品是梅花,先用墨色勾勒树枝和花朵的线条,等造型成熟了再上色。层层渲染,画了擦,擦了画,足足用了半年,这幅作品才算成功。

老师隔段时间会做些指点,更多的东西则靠自己观察和领悟:笔在瓶内的位置,笔尖与瓶子内壁的距离,水和颜料的比例……日复一日不肯稍懈的基本功练习,给沈红妹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让她以后不管创作什么题材都游刃有余。

此后,沈红妹辗转于衡水和石家庄两地,一边绘画,一边也尝试着经营销售。在此期间,她机缘巧合认识了后来成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姜洪亮,并拜其为师。在姜老师的指导下,沈红妹的画技迅速提升,题材大大拓宽,颜料运用更加娴熟自如,并逐渐形成了构图严谨、造型生动、色彩和谐典雅的特色。

2012年,受到合肥一位内画收藏家的邀请,沈红妹与姜老师一起来到合肥,也将内画这一技艺带到安徽。她和姜老师一起,将黄山松、徽派建筑、安徽名人等徽文化的元素融入内画创作当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徽派内画”,填补了安徽内画技艺的空白。

庆幸从不曾放弃

内画这种耗时耗力的作品,付出和收入一度并不成正比。沈红妹刚入行的时候,曾为一些经营内画的门店做过画工,就是拿了坯料回来绘画,一块钱一个,一天只能画几个。“那些年我没有存款,也没买过奢侈品,挣的钱仅够填饱肚子。”到了合肥以后,沈红妹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有一年,她除了节假日的少量商演,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作品没有打开渠道,基本卖不掉。最窘迫的时候,她曾在某个公司的办公室里用瑜伽垫打地铺,裹着长棉袄挨过一个个漫长的冬夜;夏天,她把凳子和一张单人沙发接起来凑合着睡,连翻身的余地都没有,醒来后,身体被凳子和沙发的接口处硌出很深的印迹……

2016年,政府为将当时的女人街打造成“非遗文化街”,给合肥的非遗传人们提供了一些免费的门面,沈红妹特意要了个里面有小房间的,搁了张沙发床,算是暂时有了个栖身的窝。然而,房间潮气很重,衣服一不小心就会长霉;上厕所要跑出很远去找公共卫生间……其中的艰辛与尴尬不足为外人道,亦不敢向家人说——怕他们担心。沉重的心理压力,令沈红妹不禁萌生了退意:“我要不要去找个班上呢?如果能有稳定的工作,日子会好过一些吧?”然而,思虑再三,她问自己:十一年来,自己一心扑在内画创作上,除了这个,还会干什么呢?再说,自己习惯了自由创作,如果进了某个公司,真能适应得了那种刻板的管理吗?世上的路那么多,可是能走的好像只有这一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没有放弃,真的是太好了!”熬过那个寒冬之后,沈红妹才明白,自己当初并非别无选择,而是潜意识里对内画的不舍,让她眼里只看得到这一条路。

滴水穿石,厚积薄发,岁月终究会回馈你的坚持和热爱。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沈红妹潜心创作的内画作品也一次次获奖,她也在25岁时,成为最年轻的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她和姜洪亮老师一起,默契配合,将庐州内画的知名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俩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姜老师着重于内画精品以及国画的创作;我呢,更多面向大众普及和传承内画,主要是教学。”如今,沈红妹的教学足迹遍及政府单位、各级文化馆、大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

致力于内画的教学与传承

沈红妹说,我国内画艺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材质主要有玻璃、水晶(分人造、天然)、玛瑙、琥珀等。颜料用的是国画、油画颜料以及丙烯。内画的笔最为特别,是一种特制的金属杆弯毛笔。工具除了常见的调色盘、笔洗等,还有脱脂棉和吹气皮球——前者用来蘸水清洗容器内的颜料,后者则可以把容器内壁的水吹干,还可以用来“吹”出泼墨作品。

一件内画作品,光毛坯就要经过选材开料、打磨造型、掏制内膛、内部磨砂等工序,然后把毛坯内部清洗干净、吹干、勾线、上色……“后面的过程,跟画国画大致相似,其区别在于‘正反’两字。”沈红妹说。所谓正反,一是指视觉上,反向运笔、正面显图。平常作画的时候,笔尖是朝下的;画内画,笔尖则会朝上。二是指步骤,平常作画的时候,以牡丹为例,我们一般是先画花瓣,后画花心,最后一笔画下的,是这幅画“最上层”的画面;内画则完全相反,第一笔画的一定是花心,即你所看到的“最上层”画面,然后逆序而行,画出牡丹的其余层次。

沈红妹的内画作品

包括鼻烟壶在内的内画容器有着共同的特点:口小,内部可作画的空间也小,加上为着色方便而做的磨砂,作画时眼睛往往根本看不清画笔,好在作画的人手上自有一双“眼睛”。“比如画猴子的毛,一根一根,那么多,这就像做微雕一样,在‘撕毛’的时候,一笔紧跟一笔,完全凭手感判断下一笔该落在哪里。第一笔下了就不能停,否则就找不到‘接口’,破坏了整个画面。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凭着感觉在作画的。”沈红妹说。

沈红妹的学生里,小学生占多数,为了让更多孩子喜欢内画、了解内画,沈红妹可没少动脑筋。

“内画相对冷门,不像面塑、剪纸一样很容易招满一班。但不管招到几个孩子,我都会开班。孩子有美术功底当然好,即使没有,只要敢动手,总会一节课比一节课画得好。第一节课,我会给他们讲讲内画的历史和起源,带他们认识内画工具。他们的笔是我特制的,笔尖缠上了棉花,更便于操作。毛坯呢,也是勾好线条的,让他们先从涂颜色练起,这样容易产生成就感。第二节课,我会给他们一个小鼻烟壶,单侧勾好了线,让他们继续练涂色;另一侧则供他们自由发挥。第三节课,换成弯毛笔,仍然先从涂色、勾线条练起,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熟悉对笔的掌控……”说起教学心得来,沈红妹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她说小孩子虽有学习热情,但面临层层升学压力,少有能坚持下来的,自己一直有个梦想——去大学开个艺术类社团,“一周一节课就好,哪怕只招到十来个大学生呢,也有可能找到一些不错的苗子。”她最害怕的是,很多年过去后,合肥乃至安徽“从事内画创作的,还只有姜老师跟我两个人”。

沈红妹最擅长的是花鸟虫鱼,她的《百蝶图》《百虫图》《金猴祥瑞》《松鹤延年》等都斩获过国家级大赛的金奖或银奖,近些年,她还以黄山松、徽派建筑、安徽名人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徽风皖韵的内画。她也尝试过非传统题材,一套“撒尿童子”,画得童趣盎然,令人捧腹。

在传承内画技艺的同时,沈红妹还加入很多年轻时尚的元素,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了对抗时间的力量。她的工作室里,除了纯粹用于欣赏和收藏的鼻烟壶之类艺术品,更多的是生活用品,那些笔筒、茶叶罐、水杯、首饰盒、小马灯……在精美的内画的加持下,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动人的颜色。

内画推广之困,一在于难学难画,一件内画作品的诞生,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干这行特别费眼睛,年纪大了以后,手和眼睛的灵敏度就会下降,创作内画就变得很艰难,所以很多人上年纪后会改绘外画。”二在于其市场比较小众,想靠这行养活自己太难,“姜老师说过,没有十年工夫是挣不到钱的。”沈红妹说。

学内画前几年,因为收入少,还需要家里贴补生活费,沈红妹回家时免不了常听到家人和亲戚的劝告:“不要画内画了,在家附近上个班多好啊!”她听得很不开心,慢慢开始排斥回家;在最牵挂的姥姥去世后,她更是“近乡情怯”。直到2012年,父亲动了胃癌手术,沈红妹回家照顾了几个月,才突然意识到: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父亲在,我就有家。悟到这一点,沈红妹与父亲,也与自己和解了,从前所纠结和遗憾的,都渐渐放下了。父亲现在对沈红妹工作的支持,更让她觉得欣慰,梦想,因为有了亲人的理解而更加圆满。

白天奔走教学,晚上挑灯创作,这个自认为“随心、随性、随缘”的姑娘,以挚爱为笔、坚持为墨,在小小的壶中,创造出纷繁美丽的乾坤万象,让延续了200多年的内画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猜你喜欢

内画作画创作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张鹏、文静伉俪的内画情缘
折段麦秆来作画
民间工艺介绍(四十九)张路华和他的鲁派内画
墨水作画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记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大师第二代传人张禾
《一墙之隔》创作谈
指纹来作画
掉落的碎片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