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淮安食品产业集群视角

2022-11-01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淮安市绿色食品集群

宋 斌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绿色食品是指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且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按照特定的方式加工和生产的优质无污染的营养类食品。根据该界定可知,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既体现了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和安全食品的需求,也反映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要求。该类食品必须在原料产地和生产、贮运、包装等方面符合一系列的条件,才能获得国家认证。在国际有机农业发展潮流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推行“绿色食品工程”,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1 产业集群与淮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1.1 产业集群对淮安绿色食品产业的推动作用

1.1.1 产业集群 学术界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尚无统一定义,通常是指在特定区域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并形成具有稳定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集群指某产业内企业、机构及其相关行业和重要竞争实体的地理集中。集群还经常纵向延伸至客户,并横向扩大至技术、技能或共同投资相关的行业企业及制造互补产品的公司。智囊团、贸易协会、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等也因对产业集群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而被定义入集群范围内。目前,中国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浙东南、环渤海等地区。在中国的产业集群里面,佛山陶瓷产业、义乌小商品产业、晋江的制鞋业和山东寿光的蔬菜等较具有代表性。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19年5月召开,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和区域带动作用,促进华东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并形成高质量的区域产业集群。《规划纲要》提出的区域集群,在空间上是指城市群,而从经济活动角度分析,其核心内容指产业集群。

1.1.2 产业集群对淮安绿色食品产业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吴利学认为,中国大多数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或具有集群某种特征的“准集群”阶段。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趋势,它不再是少数地区出现的特有现象,而将成为更多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对地区经济产生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2个方面决定因素包括提高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以及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提升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品牌”效应。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提高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并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和钻石理论。他还认为国家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企业和行业竞争能力方面。产业集聚能够对产业竞争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国内学者陈柳钦认为,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原因包括4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间的有效合作,三是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产业集群发挥资源共享效益,促进形成“区域品牌”。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之所以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原因在于其能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模式下,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加工和销售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完整的产业链条下的区域分工和协作,与分散产业模式相比较而言更加紧密、细致、高效和节约成本。在企业竞争中,较低成本的一方更容易在竞争中获胜。

另外,产业集群可以增强绿色产业的“品牌”效应。从“量”上分析,通常情况下,淮安市会因产业集群产生一定数量相似的生产企业,当这类企业生产的产品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产品影响力。由于这些企业都有共同的特征即来自淮安市,这在无形中就会提高淮安市绿色食品的影响力。从产业集群的根本属性上分析,产业集群的根本属性是地理的集群。由于淮安市在绿色产业方面存在竞争优势,与绿色食品相关的要素资源通过自由流动集群到一起,这个过程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地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的过程。

1.2 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淮安集群主导产业的驱动因素

绿色食品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型装备制造产业是淮安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的三大集群产业。不同产业集群的形成途径和驱动因素各不相同,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淮安市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其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

1.2.1 淮安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地缘文化优势 从地理环境上看,淮安市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淮安市总面积10 072 km,耕地约39.97万hm,水面面积3 126 km,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其地处江苏省中北部和我国南北方交界处,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典型的“平原水乡”。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统计,2019年淮安市粮食产量489.25万t,占全省的13%,油料产量5.72万t,棉花产量70万t,肉类产量22.02万t,水产品产量28.69万t。淮安市在1415—1905年是运河漕粮储存、中转之地,素有“天下粮仓”之称,享素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美誉,目前已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这在运输上为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可能。此外,淮安市还具有美食文化优势,是淮扬菜的发源和传承之地。淮安市分别于2012、2018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淮扬菜之乡”和“中国食品名城”。作为知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销基地,自古以来淮安市就是淮上江南、鱼米之乡,东有高邮湖、白马湖盛产鱼、虾、鳖、蟹,西有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日出斗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原料优势,淮阴区的淮黑猪、淮安区蒲菜和食用盐、清江浦区的红椒、洪泽区的大闸蟹和小螺蛳、金湖县的莲藕和芡实、盱眙县的克氏原螯虾和稻虾米以及多品种食用菌名扬天下。

1.2.2 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产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食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食品产业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绿色食品”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993年我国相关部门出版发行《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并在2012年进行了修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必须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多年聚焦和明确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4月25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部署绿色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贯彻实施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和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调整”。2019年5月,《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为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该《意见》制定的标准最严谨、监管最严格、处罚最严厉、问责最严肃。政府的这些举措成为引领、带动和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新时期人们对绿色、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新路,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获得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高质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绿色食品产业成为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日益显著。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在“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理念引领下,绿色食品聚焦产业水平高、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品牌价值高“四高”目标,推进绿色生产、引领绿色消费,从一个概念到一个标志、再到一个产品、最后到一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了一批安全优质、美誉度高的精品农产品。2000年,淮安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开发绿色食品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绿色食品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建设工程。2010年以来,绿色食品企业年均增长9.6%,绿色食品产品年均增长8.1%。2014年,由原淮安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现代化,加快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以改变淮安市食品加工业落后于全国食品加工业的现状。截至2019年底,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有15 984家,产品总数达到 36 345个。绿色食品销售额从2 823亿元增长到 4 656.6 亿元,年均增长5.1%,产品出口额从21.3亿美元增长到41.3亿美元,年均增长6.8%。绿色食品已成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生力军”。2021年1月17日,《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刚要》)通过审查并批准实施,《刚要》阐明了淮安市“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阶段、战略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并提出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刚要》提出要理解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宝贵财富,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新路子,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在绿色食品加工业规划方面,《刚要》提出要围绕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聚力发展绿色食品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及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全力打造千亿级中国食品名城。

2 淮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淮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2.1.1 产业集聚加速发展 淮安市是全国著名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是江苏省主要的粮油、水产品和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淮安市依托优质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构建起烟与酒、盐与糖、肉与饲料、米面油、水产品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2020年淮安市食品销售额占江苏省总额的12%,排名全省第三。“十三五”期间,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销售350亿元,同比增长10%,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11.2%。2013淮阴区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5年洪泽区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淮安市初步形成粮油食品、肉制品、蔬菜加工、水产品四大产业集群。盱眙县拥有首家国家级出口宠物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是国内宠物食品的主要加工基地。涟水县高沟食品产业已形成“酿酒+传统食品”格局,特别是今世缘酒业在涟水县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已形成包装彩印、酒瓶加工和物流等产业配套。为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洪泽区重点打造省级食品科技园,推进水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建设。淮安市“一主三辅”(清江浦国家级食品产业园为主,空港、洪泽和涟水高沟食品产业群为辅)的食品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2.1.2 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2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之间的内部联系和比例关系变化,二是同一产业内部子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的变化。而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第2个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解决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所暴露的产品、企业规模结构和产业粗放发展等问题,其实质是要改变依靠过多投入,向依靠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政策创新转变。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17年以来淮安市食品企业中以米、面、油为主要产品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数量及开票销售收入占整个食品工业的比例持续下降。企业数量占比从90%左右下降到80%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开票销售收入从占整个食品工业企业的70%左右下降到60%左右,而酒类、方便食品等食品制造业企业开票销售收入上升至40%。

2.1.3 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不断完善 淮安市积极创建“两品一标一基地”,全市先后获食品认证258个、有机食品认证30个,淮安蒲菜、淮安黄瓜、淮安黑猪、白马湖大青虾、白马湖螃蟹、洪泽湖河蚬、洪泽湖大闸蟹和盱眙龙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建成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67万hm,在建2.67万hm,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4.67万hm,占耕地面积的近四成。2020年全市种植业、畜禽业、渔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分别达到70.8%、78.4%、78.0%,处在全省前列,生态、健康、安全日益成为“淮字头”农产品的标志。大力推介“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及旗下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扩大知名度、影响力,授权品类提高到12个、50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50亿元。

2.2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还不够成熟。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产业集群也存在生命周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也必将经历诞生、成长和衰落的演变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被经济学家蒂奇划分为4个阶段,即诞生阶段(formative phase)、成长阶段(growth phase)、成熟阶段(maturity phase)和衰退或僵化阶段(petrify phase)。如果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

2.2.1 面临苏北其他区域竞争的挑战 苏北各市都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面粉业、油脂业、养殖业、酿酒业等产业。目前,宿迁市拥有规上企业300余家,既有洋河、双沟等本土品牌,也汇聚了青岛啤酒、百威啤酒、海天味业、娃哈哈、蒙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2020年宿迁市实现产值497.38亿元,同比增长5.9%,已被评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中国白酒之都”“江苏省浓香型白酒酿造特色产业基地”,并正在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名城”。连云港市市政府于2021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产业强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将绿色食品作为重点培育的产业链之一,进行规模化集聚、链条化延伸、高端化发展,力争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协同创新力的重点产业链。2020年11月,徐州市的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产业双百亿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即依靠食品饮料和粮食加工2个百亿级的产业群,带动和打造千亿级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另外,盐城市的面粉业优势明显,对淮安市的面粉产业集群也带来一定的冲击。

2.2.2 企业规模、结构和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首先,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呈“大产业、小企业”的特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组织结构不完善,知名品牌较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较弱(龙头企业是指对行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企业)。淮安市拥有今世缘、苏盐井神、双汇集团和万香科技等龙头企业,然而这些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发挥招商、引进下游配套企业和优化产业链等方面作用不明显,并未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建设、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和改善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淮安市近年来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小企业占比多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在淮安市321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中,90%左右的食品加工企业为小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规模的企业仅7家(淮阴卷烟厂、双汇食品、民康油脂、旺旺食品、大北农饲料、苏食肉品和通威饲料),占总数的2%。淮安市食品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和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不仅影响产业升级,还降低了产业集群的门槛和质量。其次,绿色食品企业同质化问题愈发明显。集群企业同质化会诱发恶性价格竞争,从而阻碍科技创新。淮安市绿色食品同质化问题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绿色食品企业之间缺少合作,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县(区)之间恶性竞争激烈,进而影响绿色食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如全市258家已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中,大米类占186家。另一方面,淮安市各县(区)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及区域之间合作中共同寻求解决办法。最后,淮安市绿色食品企业的创新和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淮安市绿色食品企业很多都是小型企业,缺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和经营模式相对落后,距离现代加工制造企业还有很大的距离。淮安市食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不足,进而制约了产业的创新能力。正是因为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无法加工高档产品。缺少核心技术的食品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只能采取提高产量、控制成本或低价销售的模式,这些行为严重制约了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2.3 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完整 绿色食品产业存在供需错位问题。淮安市虽然拥有优越的绿色食品产业资源,但仍存在供应链不足和供需错位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2个,一是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的现代化养殖、种植基地建设不足,另一个是从农业生产、原料提供到食品加工的一体化高质量协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食品加工尚未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食品加工企业缺少大规模的原料供应,所需原料要从外地采购。

2021年4月7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于学军副秘书长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链不健全的问题,在原料和关键配套供应方面,中国对西方国家高度依赖,像益生菌、发酵剂等主要产品进口在70%以上;中国食品行业很多企业应变能力不够,带来很多问题。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也存在不完整问题,一是未能形成以“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为品牌依托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二是淮安市粮食加工行业产业链尚未实现“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该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十三五”时期已经推行。三是未能形成肉制品产业链。肉制品的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链,即上游为养殖及屠宰产业,中游为加工产业,下游为销售产业。淮安市目前尚未形成“养殖-屠宰-加工-废弃物处理-销售”为一体的肉制品产业链。

3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教授认为,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需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产业内资本在某个地区快速集中,资本与劳动力和技术实现自由流动。第二,市场充分供给,即市场能充分接纳集群生产的产品。第三,当地制度允许和推动集群的发展。淮安市绿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也必须满足以上3个条件。根据上述3个条件的核心要义,可以将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归纳为“三靠”,即一靠政策、二靠市场、三靠资本。

3.1 政府要制定推动集群发展的绿色产业政策

目前,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聚的优势主要来自淮安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未来淮安市要采取措施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首先要靠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完善、提升产业链为重点开展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推介优质绿色食品品牌,宣传行业法规政策,要完善监控体系,严控和整治农业污染,强化农业绿色优质发展。围绕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聚力发展绿色食品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及健康食品生产基地。着力延伸“酒与饮料、盐与调味品、肉与饲料、淮味食品、现代食品、食品包装”六大产业链条,强链补链、三产联动,大力推动“基地规模化、加工深度化、企业龙头化、项目链条化、营销现代化、服务透明化”六化进程。

政府部门对产业集群的引导、监管作用要充实到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产业发展源头管理看,农业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保证绿色食品产业作物的有效来源。从生产环节管理分析,要监督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确保绿色产品合格健康。从产品销售环节看,政府部门须积极维护我国绿色食品销售的规律,促使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通过举办食品博览会,宣传“淮扬菜”“淮味千年”“中国食品名城”等品牌。通过“网红”“直播带货”“明星代言”等方式,扩大宣传销售淮安市绿色食品。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要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追溯体系。首先要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促使农药兽药减量使用,净化产地环境。还要加强绿色食品生产主体现场检查工作,检查标志规范使用情况,持续开展绿色食品的抽检工作。

3.2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作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集群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实现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式的发展方式转变。要逐步淘汰一批能耗高、产出低和环境污染不达标的企业。加强发酵、淀粉、制糖、酿酒等行业技术升级,着力打造新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组织研发人工肉、功能性食品。

围绕绿色食品产业,要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制造装备,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科研院所、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积极开展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战略目标产品开发,建立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绿色食品产业要创新销售渠道,拓展线上展览促消费,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开展绿色食品线上展卖促销活动。面向长三角消费升级需求,打造优质绿色食品和生态文旅高地,擦亮“淮味千年”和“千秋淮扬”两大名片,以绿色生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拓展农产品在长三角大城市的市场份额,以水韵生态、人文情怀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游客来淮旅游。

3.3 “内培外引”促进绿色产业资本快速集聚

“内培”就是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留住当地绿色产业资本。一是要扶植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强、标准化程度高,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鼓励其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做大做强。二是要鼓励中小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小企业联合起来,合并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

“外引”就是要面向国内外、省内外,重点是长三角区域绿色食品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工作,从外部引进资本。为了让资本在淮安市“引得进,留得住”,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要利用现有食品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淮阴、涟水和洪泽三大食品产业集聚地,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推动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清江浦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涟水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洪泽食品科技产业园和淮安区百斯特食品智慧创享产业园。

猜你喜欢

淮安市绿色食品集群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