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10-31郑水金郑全军王大山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课程

| 郑水金 郑全军 王大山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审计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对审计的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到审计全覆盖的高度,新兴技术与审计的交叉融合对审计人才信息化技术能力与大数据思维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需求,传统固有的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思维方式下,审计资源和审计期望值的矛盾在加深。随着RPA、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与审计的交叉融合有望打破这一僵局。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新版专业目录改革,其重要变化是进行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时代审计改革发展的整体趋势。但我国大数据审计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有效审计数据的充分性、大数据审计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处理经验及审计成本增加等方面仍存在内生力不足等问题。如何纾解这一问题并看待新技术对审计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将从高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视角出发,提供相关建议。

一、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结合。

1.变。秦荣生(2014)提出大数据关注数据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其巨量的数据需借助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审计模式从抽样审计转向总体审计、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转向持续审计、审计证据从关注因果性转向相关性、审计数据从较少而精转向大而全,为满足市场需求要培养数据审计师。进一步地,刘杰,韩洪灵,陈汉文(2019)构建了大数据时代审计变革的框架与路径,并指出变革的逻辑起点与内核要从以往的审计取证模式转向“数据分析为中心”来查找审计疑点,而数据审计的基础需要有审计平台的支撑、审计规范体系的扩张与完善、审计人才的根本性转型。最后,张庆龙,何佳楠,芮柏松(2021)认为数据审计的未来会发展到智能审计阶段,智能审计系统将从辅助决策逐渐过渡到共同决策,并进一步发展为自主决策。

2.不变。刘杰,韩洪灵,陈汉文(2019)认为在新兴技术变革的影响下,审计目标、职能和审计监督的本质没有改变,未来的数据审计流程并非否定实质性测试流程,而是采取了高效的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其次,在每一次深刻的环境变革影响下,如何在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之间实现既定审计质量标准,追求审计效率和权衡审计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大数据时代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供需分析

唐大鹏, 王伯伦, 刘翌晨(2020)认为“大智移云物”深刻影响供给要素,高校财会教育存在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应积极响应新时代的社会变革。

(一)新兴技术背景下行业对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

大数据浪潮背景下,行业对审计人才需求表现为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处于失衡状态。审计市场的需求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在短时期内对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不一样,但从长期看,审计人才向数字化、复合型、多技能转型是主流方向。

1.国家审计对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国家审计作为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推进廉政建设,在新时期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有望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构想下,培养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具有战略价值,能促进审计广度与深度,进而推进廉政建设的战略纵深,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现代化,他们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多,需求感也更加迫切。随着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三期工程的逐渐推进,国家审计一直致力于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审计监督能力,而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有望进一步推进“科技强审”战略落地,关键要素在于做好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储备工作。

2.社会审计对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在社会审计服务中,需求方对购买审计服务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能提高审计服务的价值增值,但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审计属于技术密集型审计,事务所前期的成本投入需要从购买审计服务中获得补偿,短期内可能使得审计服务的成本有所上升。因此,对于购买审计服务价格需求弹性>1或更关注短期成本控制的企业,短期内可能偏向购买传统审计服务。随着政府、高校和大中型事务所积极推动新型技术审计工作模式,从长期看,新兴技术赋能下的审计服务模式的价格会回归到均衡状态,潜在需求量是巨大的。而对购买审计服务价格需求弹性<1或经济实力比较好且积极看待新技术带来的服务价值增值的企业,近期很可能愿意购买大数据审计服务模式。有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新的技术环境中保持或提高市场竞争力,会加大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与应用,对人才的聘用青睐于拥有大数据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计算机技术、财会理论和业务扎实的多技能型人才。张敏,李雨新和余佳燕(2021)认为大数据时代会进一步促进事务所的两极分化,行业领先者会在大数据审计应用场景方面加大投入与探索,而沿用传统审计模式的事务所将处于竞争劣势,未来对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二)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供给分析

教育部在新版专业目录中,首次将传统财务会计类的各个专业名称加上了“大数据”,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中要关注新技术环境变革对财经类专业的影响,树立数据思维与数字资产的理念。新版专业目录发布前,财经院校基本尚未开设与大数据技术有关的课程,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促进传统财经类专业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供给短期内严重不足。

陈艳芬(2020)认为我国高校传统审计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落后,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只有少数高校开设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2)信息化审计师资匮乏;(3)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基于CPAS等审计软件或excel等常规办公软件。吴其阳,陈骏(2022)指出德育工作不足导致价值引领、审计文化教育、审计精神弱化,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

沈凡凡,徐超,何炎祥和陈琛(2019)提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人才培养要融合大数据技术、实践环境要以大数据仿真实践平台为依托、校企合作要有良性共赢的双师联合教学制度。陈伟(2020)结合新兴技术环境开发了一系列审计信息化教材,高校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设置相关课程,以促进新商科人才培养。吴其阳,陈骏(2022)认为新文科审计专业教育中应统合德育教育,重视价值引领、审计文化教育与审计精神培育,促进组织跨界聚合。

三、大数据时代推进新型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修订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顺应新时代要求

在制定大数据与审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关注到新时代四大宏观背景信息。

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需要深刻理解文件精神,“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对审计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学生应当做到德才兼备,除了掌握专业课核心知识与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利器,在反腐倡廉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独立性”更是审计的灵魂,作为审计专业毕业生心中始终要有一杆秤。“为谁培养人”是要求审计专业教育要立足于我国土壤与实际情况,审计专业毕业生在服务社会和奉献于监督实践事业时要能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与关注现实需求。“怎样培养人”是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培养人才,侧重于方法论,最终要服务于“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其次,按照文件要求,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正确价值观引导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基本是割裂的,两者未能很好地耦合。教师应当从审计案例、时事热点等专业教育中有效地、恰当地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柔性地延伸到思政教育。因此,在制定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关注文件精神,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合进去,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021年新版专业目录的出台,要关注到审计专业变更为大数据与审计的内涵性变化。本次专业名称的变化,实质上是为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而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与质量要求。因此,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把握关键要素:以职业面向为导向,关注新兴岗位能力要求,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品德要求和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定位,要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

3.大数据、RPA等新技术环境深刻影响审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嵌入学科的交叉融合,重塑审计专业学生的信息化与大数据思维能力。财会人员要正确认识技术环境变革对财会专业产生的双重影响,并抓住潜在机遇。如:RPA技术通过对有规则、可重复、数量大的经济业务实现流程自动化并替代人工操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让一线人员从低价值的劳动中释放出来,审计师可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职业判断与有价值决策当中;大数据技术将数据分析从结构化数据拓展到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对音频、视频、语气的分析,可以帮助审计师发现更多的审计疑点。

4.关注“职教20条”文件精神,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定位。2019年“职教20条”提出职业本科试点,2021年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并承认该证书与传统本科证书有同样效用与效力,打破了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学位困境。由此,逐步摸索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发展新路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职业本科的出现有效改善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满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相比于传统普通本科,职业本科的定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产业对日益复杂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考虑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如何深层次促进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共赢?审计专业教育长期存在的困境是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审计相关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可考虑引入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中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形成“双主体”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审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与审计相关的“1+X”证书工作。

(二)调整优化大数据与审计课程设置

大数据与审计属于高校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审计思维。该课程对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但传统审计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时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法相结合,缺乏必要的职业环境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相关岗位技能。因此,可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公司提供的智能审计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模拟大数据审计工作岗位在企业或事务所的实践环境,适应性地调整审计教学模式,分阶段地由浅入深推进模块化教学,双主体联合培养改革审计课堂。通过优化审计课程设置,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审计课程更接地气。

整个审计课程体系从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综合能力,分别对应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这个培养过程中,秉承“模块化教学”与“双主体培养”,学校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是有差异的,如图1所示。

图1 审计课程教学培养路径图——以职业教育为例

结合前面审计复合型人才供需分析、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所面临的四大宏观背景,针对三个不同阶段设置与开设相关课程,节选新增的部分课程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大数据与审计课程体系(新增)——以职业教育为例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与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实“1+X”证书的推广工作,可实施1+X证书学分与选修课之间替换,如表2所示。

表2 大数据与审计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职业教育为例

教学评价应体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统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第一,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课程实际进行课程考核。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相应优化。(1)可以通过招聘方式引入审计实践型教师或具有新兴技术背景的教师,尤其是具有资深的行业实践背景、专业水平过硬且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高层次人才,优化现有师资结构的比例,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教学、科研与实践探讨。(2)财会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的自我修炼,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应用能力。高校教师应定期参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熟悉智能审计平台的应用、RPA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要加强课题的团队合作,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教研交流,提高教学质量。(3)审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挂职锻炼,在真实的企业环境或会计师事务所环境中去学习,真正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不断提高审计实践能力,锤炼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好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四)深化产教融合

1.建设审计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增加实践环境真实感,以平台为契机培养学生大数据审计相关的岗位能力,提升竞争力。基于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技能岗位需求、大数据时代电子环境对传统审计的影响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多因素考虑,建议引入相关公司大数据审计综合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改善实践环境。如:北大正保科技公司提供的智能审计平台可将最新技术与事务所审计实务融合,首先通过大数据风险识别、函证共享集成、数据自动关联调整、底稿及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减低审计风险,其次借助该平台,审计项目由现场审计转向非现场审计,操作简便、容易上手、避免低效重复工作、注重质量控制,大大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2.深度校企合作,促进“三教”改革的效果。在合作层面,结合“三教”的三个维度进行推进。“三教”主要指“教材”、“教师”和“教法”。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同探讨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双主体”教育的创新。(1)教材方面,可在条件成熟时由校企合作编写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配套教材,教材框架由“理论+实践(回归真实业务场景)”构成,以满足双主体对职业环境的需求。(2)教师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企业导师,提高教师结构中实践型教师的师资比重,把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引入高校,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审计人才提供更优化的师资保障。(3)教法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综合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提高实践教学环境的体验感;教学中善于挖掘审计课程思政元素,柔性引出思政教育,注重立德树人;善于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平台提高线上或线下教学效果,运用线上视频资源拓展与巩固学生知识,加强师生互动与提高课堂参与度。

3.共建产业学院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共同出资实现利益捆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成为一致行动人。大数据与审计产业学院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发展的基础在于双方达成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并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利益共同体,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双方利益诉求可以得到满足,实现利益的相对平衡。签订协议内容要充分考虑校企的“权、责、利”,存在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应对、利益的合理分配、激励机制及动态管理。以大数据与审计产业学院或实践教学基地为据点,展开多层次合作,追求更大的协同效应,比如共享师资人力资源进行教材开发、双主体授课、科研攻关等,通过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成果转化,是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课程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