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及表演分析

2022-10-31郑田田

戏剧之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闽剧行当受众

郑田田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闽剧初期在角色分行上较为简易,即生、旦、丑组成“三小戏”,随着时间推移,京剧、徽班分行,角色分行更加细致完整,生行、旦行、净行、丑行得以细化为老生、小生、武生、花旦、青衣、老旦、大花、二花、文丑、武丑等。贴生行当特点及表演所涉及各类专业知识较广,是闽剧文化中比较鲜明的组成部分,了解闽剧贴生行当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闽剧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一、闽剧成型及发展概要分析

(一)起源及发展

要了解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需对闽剧成型及发展过程有大致认知。闽剧最早起源于明朝末年,直到20 世纪初期,闽剧逐渐发展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剧种体系。从地缘层面来看,闽剧作为我国福建地区的主流剧种,本身在唱腔、音律上别具一格,表演形式自成一派,诞生了许多颇具代表性的闽剧艺术表演大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闽剧艺术发展进入新纪元,各类推陈出新的剧目探索,使之在群众舞台上大放光彩,受众群体得以进一步拓宽。如今放眼世界,闽剧也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得以广泛流传,世界各地华人对闽剧基本都有一定认知,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闽剧影响力仍在逐年扩大。

(二)闽剧文化地缘属性

闽剧源自福建,过去也叫福州戏,从专业层面来看,闽剧前身即儒林戏,属于明末福州民间音乐和外来声腔交互结合的文化产物,唱腔比较婉转流畅,旋律多有宫调特质,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地方风味。明末清初,福建地区战乱频发,至清康熙年间各地区逐步趋于平稳发展后,民间戏曲得以在当时繁荣发展,这段时期直至辛亥革命前夕,以儒林戏为首的一众民间戏曲都处于高度活跃的发展形态。也正是这一时期,儒林戏在福州人蒲三善的宣扬传承下,逐渐组成了较为专业的“儒林班”,闽剧的行当划分、表演体系得以初步确立,随着时间推移,儒林班受到徽剧、京剧唱腔影响,闽剧体系进一步细分完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闽剧在党政方针指导下,开始呈现多元创新探索的局面,其间也涌现了一批艺术素养极高的闽剧大家,再次丰富了闽剧行当专业细则及表演理论。

二、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及表演分析

(一)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

1.闽剧贴生行当特点即贴生本身有较为明确且独立的个体身份属性,在表演形式上人物角色风格较为突出,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从专业角度出发,闽剧贴生行当在角色定位上比较重要,即对应剧中男主角,其对于演员基本功要求极高。纵观闽剧发展,贴生行当在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本质上可看作是撑起一部闽剧的“核心骨架”。在很多著名闽剧中,贴生角色会受到观众喜爱,以我国比较知名的闽剧大家詹剑锋为例,其纯熟的贴生表演手法,使之塑造出的角色人物,无论在风格独特性,还是言语尖锐性上,都别具一格,给广大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2.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还体现在,其在戏剧表演语言层面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缘属性,比如闽剧表演不同行当所采用话语虽然都是福州话,但在发声、腔调上存在一定差异,比如生行所言韵白,在丑行口中则以平白来体现。这种差异化,福州民众称之为平话,即平时生活中大众日常交际语,所以由此可见,闽剧贴生行当在语言层面要求贴近民生,同时又要具备生行的韵白特点,人物角色层次感比传统生行、丑行更加多样,这也是其深得广大基层受众青睐的一大特质。

3.从观众视角出发,很多闽剧受众群体之所以去听闽剧,也是想回味感受戏曲腔调中的风土人情和属于当地甚至“家乡”的人文气息,而闽剧中的男主角生行所念韵白虽算是福州地区方言,但对比丑行口中平白而言,在“接地气”上仍然有差距,但丑行做男主角的闽剧剧目比较少,观众也较为熟悉、喜欢生行担当男主角的剧目,这种审美观念已经成为广大闽剧受众的共识,贴生行当由此应运而生。这也要求当前闽剧贴生行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实践中也要尽可能吸收各家之长,使之在剧目演绎中做到韵白与平白流畅切换,深入发掘角色自身个性,靠近、贴合受众情绪,凸显表演过程,既可以表现无拘束的市井气息,又可以体现庄严而沉稳的正剧风味,保障艺术风格多元化,以此来丰富人物情感同时满足当今广大受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4.从娱乐性质的角度出发,闽剧一直以来追求让观众获得愉快的体验,可以乘兴而至、随兴而归,所以围绕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些典故,产生了一系列比较幽默、亲民的剧目。这些民生向剧目中的贴生便是反映此类剧目特色的核心所在,比如《甘国宝》便是其中的标杆,此剧男主角最开始并未上过学堂,所以其前期在剧中念白多为平白叙述,十分贴近民间生活,中后期男主角做官后,便改说韵白,强调转折完全是为剧情服务,观众也不会感到突兀,反而随着表演推进,可以收获完整的感官体验,使观众的情绪可以得到有效调动。

5.以《甘国宝》中的桥段为例,男主角在台湾当上了九门提督,其回乡除荣归故里外,也有试探自家表姐是否仍怀过往嫌贫爱富之观念,所以便提前打扮成鞋匠,全程都以平话示人,但凡本土观众都可以听懂,后续表姐果然将其赶出家门,此时其便知晓表姐仍未有任何改变,便转为韵白,这不仅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反而借此将剧中人物特点、各种情绪风格充分予以展现,加深戏剧张力同时也反映出贴生角色应是才智双全、市井与朝堂气质并存的个体,其不应局限在一种风格、个性层面,要有层次和“人”的多面性,但传达给观众的本质需是“友善的”“正向的”。所以由此所延伸出的当今闽剧贴生行当的又一大特点即人物需接地气同时又有丰富多元的情绪反馈,不做样板化、模板式的角色塑造。

(二)闽剧贴生行当的表演分析

1.闽剧贴生行当的表演,在生行类型细分上有老生、小生、武生之别,但具体到实践演绎环节,贴生除演员所扮演角色为男性之外,表演风格受限性相对较低,在演员基本功过关的基础上,贴生需要深入揣摩受众多元需求以及戏剧情节设置,突出情绪递进,诠释戏中角色人物经历。以很多闽剧剧目中常见的“小生”为例,此类角色通常年纪较轻,常以富家子弟或者书生身份示人,这个过程中演员便可将之做“贴生”表演处理,比如富家公子或者文弱书生,在和不同阶层对话时,不必时时说韵白,像与下人调侃、言语时便可用平白交流,以贴近民生,在谈论正事或者与身份地位较高的剧中人对话便可采用韵白,根据戏剧剧情,面对不同人物切换韵白、平白,不仅可以丰富角色人物内心情绪,还可使之风格、戏剧张力尽数得以展现,加深观众印象同时进一步提高受众欢迎度。

2.以《墦间祭》为例,男主角本身上过学堂、受过教育,会讲出“家无流浪子,官从何处来”的话语,观众自然不会感到稀奇,但其有一妻一妾,妾还是妻子表妹,而在妾快要发现男主化作乞丐乞食前,其妻迅速挡在男主身前,为其挽回颜面,男主甚是感激,深觉悔恨,遂与妻言誓,自此之后浪子回头,认真过活……这个人物角色本身的情感经历比较复杂,加之自身富有一定学识,再观其现实生活的遭遇,这种反差感,无论是生行抑或丑行演绎,都很难将其内心情绪进行完美呈现,而运用贴生行当进行演绎,则可将其复杂的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剧中男主角与妻子吹捧自身时,舞文弄墨间以韵白讲述:“男子汉、大丈夫志气昂藏”,扮作乞丐讨食时,则以平白口吻唱起行乞歌:“庇佑啊哩奶奶啊荣封几世哩,头戴啊哩凤冠呐身穿霞帔喽”。这不仅诠释了人物经历的不同阶段,展现了鲜明的内心情绪变化,也能促进观众深入理解剧情走向,从而真正沉浸在该剧目中,跟随角色的演绎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深刻体会到闽剧的艺术魅力。

3.闽剧贴生行当的表演,需要演员掌握流利的韵白、平白话术,同时自身在表演上,要按照剧情走向、观众需求,尽可能融入生行中的各类角色特质,以此创造出有记忆点、风格独特的人物。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闽剧贴生行当表演已经得到闽剧观众的广泛认可。闽剧贴生行当表演要求演员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人物塑造必须在为戏剧剧情服务的基础上,合理创造,比如贴生中的“小生”可以一本正经,但不经意间也可接入丑行的“活泼幽默”个性来丰富演绎角色各种内心情绪,以此塑造出更加精准、生动的戏剧人物。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助于促进我国闽剧文化的传承。

三、闽剧贴生行当表演体系发展方向

(一)演员需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

闽剧贴生行当是闽剧发展的结晶,其表演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完善,但为了确保闽剧贴生行当表演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关专业演员必须对闽剧贴生行当有深入、客观认知。闽剧本身作为一项从明末发展至今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演员在留住其传统精髓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特性,在表演层面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演员在基本功达标的前提下,对生行不同角色唱法、唱腔、表演要有系统性理解,并归纳角色演绎特质,演绎贴生角色前,先提前练习,从咬字、发音、转音上进行创新,并依据自身经验调整演绎节奏,根据角色在戏剧发展中的转变,切换行为、情绪、念白,让角色完美契合剧情桥段,并将表演侧重点和不同阶段分工做好提前调整,防止机械化、套路化构造人物形象的情况出现,确保闽剧贴生特点及表演艺术性、感染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注重对表演质量的合理把控

在闽剧贴生行当表演中,演员必须注重对表演质量的合理把控。换言之,演员在进行贴生表演时,需从舞台层面出发,对服化道、自身能力、舞美效果、舞台角色情绪转换等都要有提前的假定预设,彩排时要对各种影响舞台及自身表演的因素进行全方位归纳整合。从促进闽剧贴生行当表演体系可持续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的角度出发,闽剧演员必须注重对表演质量的合理把控,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表演水平,从而确保闽剧文化得以在当今时代得到有效传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及表演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闽剧贴生行当的特点即贴生本身有较为明确且独立的个体身份属性,在表演形式上人物角色风格较为突出,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且人物需接地气同时又有丰富多元的情绪反馈,不做样板化、模板式的角色塑造;表演上根据戏剧剧情,面对不同人物切换韵白、平白,来丰富角色人物内心情绪,使之风格、戏剧张力尽数得以展现,加深观众印象同时进一步提高受众欢迎度;以此塑造出更加精准、生动的戏剧人物,达到传承我国闽剧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闽剧行当受众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花衫”行当考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