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创新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2022-10-28孙欣沛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8期
关键词:江苏省江苏基础设施

孙欣沛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创新基础设施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彰显国家战略科技部署,强调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既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又为新兴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助力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力量。2020年国家发改委对“创新基础设施”做了明确解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21年8月江苏出台《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强调“部署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进一步聚焦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范畴。

然而,江苏对于创新基础设施的部署规划、建设路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管理,大多依赖经验性的总结,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指导。从一定层面上讲,管理机制问题成为制约江苏创新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江苏科技创新实际,研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及科学布局的带动作用、完善保障措施的支撑作用、健全组织管理的优化作用等,既为江苏创新基础设施专题研究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支撑,又为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高质量、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1 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江苏聚焦国家战略和前沿科技发展需要,围绕支撑江苏产业高端化发展,布局建设了一批创新基础设施。从创新链来看:前端支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中端支撑技术中试和工程化的有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后端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提供科技服务的有科技资源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截至2021年年底,江苏建有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4 480家,其中国家级86家,成为支撑江苏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见表1)。

表1 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1 国家平台创建取得新进展

目前,江苏已建有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筹建生物育种安全钟山实验室1家,其中,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概算获得国家批复,全面启动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通过验收,研制的“昆仑”超级计算机性能达世界顶尖水平,在江苏省内排名第2,国家排名第8;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成功承接了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领域应用平台及服务体系研究与构建”专项项目,致力于构建全球第1算力的战略型信息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试验装置和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培育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了mRNA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已在南京、苏州两地同步启动建设;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特种合金、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也通过了专家论证并上报科技部[2-3]。

1.2 顶尖科研人才培养迈向新台阶

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固定科研人员超10万人,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8 000多人,各类国家级人才近1 000多人。以重点实验室为例,2021年,新晋两院院士10位,累计培养院士64人(约占江苏省院士总数的55%)。“十三五”期间,仅江苏重点实验室就有103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7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0个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9人获“何梁何利奖”,11人跻身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领衔科学家(江苏省共13名),56人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基础设施俨然成为顶尖科研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1.3 关键核心技术攻克获得新突破

紫金山实验室研制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OS工艺毫米波芯片、全球首款全栈异构的高性能服务器等成功应用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中;姑苏实验室“固态纳米孔DNA测序仪”项目获得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的“三维存储芯片堆叠集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攻克资源虚拟化级网络切片关键技术,成功研制超级基站5G样机,并与商用终端对接测试,成为国内5G基站协议栈重要开源贡献者;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突破了充电设备安全保护的器件级关键共性技术,B型漏电保护传感器、直流常态绝缘监测模块等产品开始进入量产。“十三五”期间,江苏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7 78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26 000多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8 000余篇。

2 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四五”以来,江苏积极优化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与建设,已建国家级平台的数量跻身全国前列,但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相比仍有差距。江苏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缺乏标志性的国家级平台,“有高原无高峰”一直是江苏的一大痛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国家战略力量超前布局不足

面向国家战略的平台布局起步晚、建设数量少,江苏尚未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数量,江苏(4个)远不及北京(12个)、上海(9个)、合肥(7个)。

2.2 战略性投入力度不够

江苏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平台培育。“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新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9项,省财政投入约3亿元,平均单个项目3 300多万元。与兄弟省市相比:上海以兜底政策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设施的投入力度也是相当大,其中投入80亿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浙江之江实验室建设的总投入在1 000亿元左右;青岛市和中车集团每年仅运行经费投入就有2亿元[4-5]。

2.3 运行管理不够顺畅

江苏已建创新平台多为承担单位的二级部门,其用人机制、经费使用等运行管理受到承担单位的限制和束缚,不仅导致开放运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甚至在研究方向的选定、研究路线的制定方面也缺乏自主权,制约平台向更高层次发展。

2.4 整体支撑效能发挥不足

缺少国家级平台的引领示范,在原创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顶尖科学家培养、产业赋能提升等方面的支撑效能发挥不足,主要体现在前沿技术、交叉学科的科研力量不足,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不多,对产业和区域的整体支撑效能不强。

3 优化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3.1 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基于《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应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增长极、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和统筹开展科技公共服务为主要方向,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建设形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区域融合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4个层次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见图1)。

图1 江苏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构架

(1)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过程中,对标国家标准和前沿科技,预研筹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培育新建江苏省实验室,重组整合重点实验室。

(2)区域融合创新平台。组织整合创新要素,支持建立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地方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地区、沿海、沿江等区域建立重大科技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城市群创新示范区、跨区域产业联盟等。

(3)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区域产业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新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引领带动产业向高端水平发展。

(4)公共服务创新平台。聚焦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和服务,部署建设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科学数据中心、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3.2 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功能定位

3.2.1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于以争创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为目标,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聚国内外高端资源,搭建国际一流科研平台,支撑高水平原创研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科技创新高峰,引领江苏未来创新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

3.2.2 区域融合创新平台

区域融合创新平台定位于聚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系统部署建设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区域间各类创新平台协同共建和联合攻关机制,提升区域间创新资源共享水平,实现创新功能之间的叠加增效、创新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创新机制之间的协同融合,打造区域性的创新高地。区域融合创新平台包括地方综合性科技中心、区域创新高地、跨区域产业联盟、城市创新网络等。

3.2.3 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聚焦江苏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提升壮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以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根本,以提供产业发展源头技术供给和孵化、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目的[6],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产业基础高端发展、产业链自主可控,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支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包括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3.2.4 公共服务创新平台

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定位于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原则,开展资源共享和基础支撑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系列服务,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支撑服务科技创新全链条。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主要包括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4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驱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

4.1 高起点打造创新基础设施标杆引领机制

对标世界前沿,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江苏[7]。努力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江苏省实验室上升至国家序列,提升江苏“高度”;加大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和世界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在苏建立分支机构,培育承担国家重大平台的主体;落实好在苏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聚焦国家急需和江苏优势,谋划新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以基础前沿成果转化、多学科交叉为导向,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海洋工程、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碳材料、智能网络等江苏优势领域,布局培育一批重大设施预研项目、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8-11]。

4.2 优化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联合科技、发改、教育等部门,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的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重大设施的建设规划布局,协调各方关系,同时将重大设施建设情况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明确建设运行持续稳定支持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探索省、市联动投入机制,从前期培育、立项建设到建成运维持续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三是加强设施的优化考核。根据设施类型,建立分级分层管理机制和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考评机制,完善各类设施的建设与评价体系,定期(3年或5年为期)进行绩效评估,科学应用考评结果。

4.3 完善创新基础设施效能产出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制定针对性强的创新制度。在涉及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共享、知识产权、政府采购、成果转化等方面,与时俱进优化创新政策,并督促各类创新政策的落实落地,切实增强设施建设主体的自主权。二是加快科技金融对设施建设的扶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引导和扶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意向和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参与设施建设,给予长效的投融资支持。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基础设施设立人才激励政策特区,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机制体制,为从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开辟“绿色通道”,努力整合优质资源,创造条件引进与培养杰出科技人才;努力落实各项创新人才政策,稳定发展创新人才队伍。

4.4 探索创新基础设施多主体联合共建机制

创新基础设施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投入多、回报难以预期,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实现自我造血,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参与意愿并不高,但是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主要在企业。因此,在政府的引导下,应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的,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及实施,探索多主体联合共建机制,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科学研究,共建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产学研政四方联合,形成“学为产业所需,产业为学所依”新格局,加快技术积累和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5 结语

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支撑江苏科技强省建设。因此,基于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面临的瓶颈,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提高紧迫性认识,持续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切实落实各项创新政策,不断释放创新活力,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健康发展环境氛围。

猜你喜欢

江苏省江苏基础设施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数读江苏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数独江苏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数读江苏
江苏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