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问题”设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10-27江苏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主问题空山意象

◎江苏/李 叶

古诗词的教与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平时教学中,古今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陌生性和学生年龄小、阅历不够等因素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文本解读能力的不足和教学设计的局限,教学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笔者从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研究中受到启示,认为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贯穿课堂,用尽可能少的,既对学生思维有启发作用又能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更聚焦、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逐点讲析知识、逐项训练技能把诗歌肢解的弊端,有利于整合语文学习中的各项要素,是促进师生有效对话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和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核心素养中所说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余映潮老师提倡的阅读教学中设置充满魅力的“主问题”,使语文教育工作者体会到恰当精彩的“主问题”贯穿课堂时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是,如何在落实教学目标和立足文本的前提下,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难点。

一、古诗词教学中“主问题”的概念和内涵

首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得上是“主问题”?余映潮老师在他的著作《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里这样阐释: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话题”“活动”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根据这个概念,结合古诗词文本的特征,笔者归纳出古诗词教学里的“主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简化教学头绪,学习内容指向明确。其二,引起师生有效对话,具有贯穿课堂的凝聚力和支撑力,问题解决的同时即三维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也就是说,诗歌教学的“主问题”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文本和学情的基础上的教学智慧,通过这一两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恰当的“入口”,这个“入口”能够促使学生体会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发掘古诗词深刻的内涵,理解古诗词情感和主旨。

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一)在标题处设计“主问题”

标题相当于古诗词的眼睛,往往是古诗词中信息最丰富的文字,甚至潜藏着许多玄机。如果说古诗词鉴赏是画龙的话,那么对标题的分析就好比点睛。有时候借助对古诗词标题的分析就能初步了解文本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所以,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词的标题设疑。

比如,李白的古体诗《月下独酌》,诗仙把酒问月,诗中情感一波三折,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典型体现。如何让学生进入诗中浪漫又有些许悲凉的境界?在诗人变化的情感曲线中,理解其孤独和及时行乐的追求?教师可以充分研究揣摩题目和整个教学的联系。诗歌题目传达出了两个显性的信息:“月下”“独酌”。既交代了环境,又点出了诗中两个重要的也是李白最喜爱的意象:月和酒。因此,学习这首诗可以围绕以下两个“主问题”进行:1.诗人独酌的环境如何?2.诗人独酌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变化呢?师生通过对独酌环境的分析及对诗人情感脉络的把握,结合赐金放还的背景,就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和内涵。

再比如,在执教杜甫的《旅夜书怀》时,“主问题”可以这样设计:1.从“旅”字说一说这是一段怎样的旅途?2.从“夜”字看一看这是一幅怎样的夜色?3.从“抒怀”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到感受雄浑苍茫的景物特点和动静结合的写景艺术,再到诗圣杜甫暮年漂泊中不变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在清晰明确的教学线索中落实教学目标。

(二)在诗眼或者核心意象处设计“主问题”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理清古诗词脉络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根据“诗眼”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主旨层面和深层意蕴。

在教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时,会发现诗里的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等意象都是学生熟知的景物,几乎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但这些寻常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就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如何从这些普通的意象到达诗佛王维深邃的心灵世界,如何让学生明白“眼中之景即心中之景”,需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寻求领悟诗歌主旨的“密码”。在众多的意象中,诗人提笔就落下“空山”二字,而实际上,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等皆为空山中存在或发生的,这一切都在印证“空山不空”。那么,弄清楚这个“空”字,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空山”也是王维诗作中经常出现的物象,是构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原型,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解读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可忽略的就是“空山”这个意象。

在引导学生初读诗歌和进入审美情境后,教师提出“主问题”:诗人提笔便落下“空山”二字,这真的是一座空荡荡的山吗?如果不是,那“空山”里有什么?当对“空山”中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有了准确的把握后,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抛出第二个“主问题”:“空山”这个意象有何深刻的含义?根据上一步骤对空山中意象地分析,得出这是一个清幽空旷而静谧的山水天地,一份看淡名利、随缘自适的隐逸情怀,一种观照,物我两忘、澄淡情怀的禅悦之境。

在探究核心意象内涵的过程中,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学生也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甚至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对话,完成了与诗歌文本彼此接纳的过程。再比如,在执教杜甫的《登高》时,可以抓住诗眼“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来分析杜甫到底有几重悲伤。从自然的秋景到人生的秋意再到家国之秋,学生可以层层深入,触摸杜甫的仁爱之心。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诗史”到“诗圣”的走向中,对杜甫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也使学生体悟古诗词情感的能力得到增强。

(三)在诗歌的难点处设计“主问题”

从文学文本三层面理论看,相比较语言层面,诗歌的形象层面和价值层面往往更具复杂性。就古诗词教学来说,我们要带领学生在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中,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的想象性再造,还原抒情主体的形象或者挖掘文学形象客观上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故而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古人也说“诗无达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诗歌的价值性解读常常成为教学难点。

以豪放词著称的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婉约词《青玉案·元夕》为例,词人通过对元宵夜的刻画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又扑朔迷离的意境画面:想要在暗香浮动的元宵灯会上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在“千百度”的寻觅而“无果”的失望之际,却在“蓦然回首”时于灯火稀疏的冷僻处发现了那个她——一个自甘寂寞,不同流俗,遗世而独立的冷美人,于是内心充满了“柳暗花明”的狂喜。词中最经典的句子莫过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此句也被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奉为古今成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即没有千百度的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而实质上是一首政治抒情词。其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及审美价值是非常突出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把审美意象“那人”作为教学探讨的难点,设计以下主问题:“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她美在何处呢?词人为什么要寻这样一个人?“那人”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整个教学,从文本中“那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其他人对比得出的特点,到传统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伊人”“美人”形象,再到词人的现实处境,学生在“主问题”的带领下,有目的地阅读诗歌,寻根溯源,理解这是一种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追求自己独立人格的自我写照,正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样的“主问题”设计使学生走进文学欣赏的层面,对文本的隐性信息进行挖掘,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也与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上的“对话”,为对文学形象进行再创造积累经验。当他们以后读到现代诗《雨巷》时,就能调动这种感受从而体悟诗歌的深层内蕴。

(四)在诗歌与众不同处设计“主问题”

一些诗歌,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诗歌的语言或者风格特点,接触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往往也是诗歌教学与鉴赏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设置主问题,既能聚焦难点,不分散师生的注意力,又能直击内核,抓住鉴赏的关键。

柳永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词作大多数是交织着浪子之愁、寒士之吟的词人之歌。不过,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却被称为“不减唐人高处”,词中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可以与苏东坡的词作相媲美。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围绕两个“主问题”进行探究:其一,柳永为何而愁?当学生根据下片分析出这是一种思乡、求宦、怀人的羁旅愁情时,教师可提出第二个“主问题”:这样的一种愁情,是柳永词作擅长表现的,可为什么这一首被后人评价为“不减唐人高处”呢?这样师生从“唐人高处”的评价上体会词作的上片,分析柳永笔下的雄健之境。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开始就写出了自己凄楚悲伤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刻画了词人心中的凄冷、迷茫、孤独,特别是几个叠词的运用,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那么,在这里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主问题”:“叠字的运用产生了什么效果?为整首词营造了什么气氛?女词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这样不仅抓住了这首词语言的特色,又通过对词中意象地分析和把握,让学生体会词中忧郁的情感,从而走进词人凄惨苦楚、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三、“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要具备以下两种意识:

(一)具备学生意识

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不应该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从哪些角度设计问题,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思考和探索,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运行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提升。

(二)具备文本意识

立足文本是设计“主问题”的基石。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漠视教材”,缺乏“文本意识”甚至“丢弃”文本的现象,而“主问题”设计要有效,需要教师的语言功底很深厚,更要求执教者贴着文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技高一筹,在已有自己独到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找准切入口,设计出指向明确的问题。当然还得要考虑问题是否具有深度、梯度、层次性,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表意明确,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等。

阅读是常新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是绿意盎然的。就古诗词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进行实践与探索,目的是通过具体实例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设计有效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也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合理发展做个小小的注脚。

猜你喜欢

主问题空山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空山
空山断章(二章)
空山
来自林间的风
远方(组诗)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