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舆论的泛政治化批判倾向之批判

2022-10-25黄明理

关键词:政治化舆论政治

程 璐 黄明理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一、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倾向:非政治原则问题政治化的僭越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社会事件经过网络传媒的讨论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当下的自媒体舆论中,网民对不同的公共事件的讨论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批判的倾向。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是一种被泛化、极端化的网络政治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混淆了不同性质矛盾的本质界限,将社会发展中因思想分歧、学术争论以及价值偏好等产生的矛盾简单地归结为政治原则问题而进行批判。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的特征及其后果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对社会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过度抽象化。所谓过度抽象即自媒体舆论将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为抽象的政治原则问题。近年来,大众化的自媒体平台迅速发展,人类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已逐渐形成,网络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舆论场域之一。事实上,社会生活中许多冲突的产生原因与应对方式并非政治原则问题,也并非需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道德约束、市场经济规律等自发秩序的运行便可起到调节作用,如果政治的边界被无限放大,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后果。但是,“头脑的激情”总是使一些人不去深究事情的真相和真正的原因,而是将批判的矛头简单地指向政府和党员干部,甚至上升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例如,环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环境污染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因而面对环境治理这一问题,需要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但是泛政治化批判者利用自媒体舆论力量将环保问题引导成政治问题。而将环境问题上升成一种“政治正确”就泛化了政府的责任,一旦环境治理变成了一种“政治任务”和“政绩表现”之后,就很容易带来一些不计成本的政治行为,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样抽象的归因方式,会造成看待问题的片面化和标签化,在解决问题时忽视问题产生的真正的具体原因,从而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还会徒增新问题,即产生不应有的政治忧虑和怀疑。

第三,批判话语的全盘否定化。自媒体舆论的泛政治化批判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非直接利益冲突”,它一方面反映社会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被认为是“弱者的武器”,另一方面这种异化的网络政治表达,带有泛化与极端化的全盘否定式批判特征。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者习惯于站在政治道德制高点上,对社会现状做过于悲观的评价,将网络热点问题的产生原因简单归结为政治因素,并以理想主义高标准进行政治幻想,这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对社会现状和中国政治生态的否定。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突然爆发,网络舆论中出现一批欲将新冠肺炎这一自然灾害披上“人祸”外衣的泛政治化批判者,有些人将道听途说来的谣言随意放大,故意制造理想与现实间的对立,编造看似真情流露却戴有政治有色眼镜的日记,而这份日记不仅是对中国抗疫成果的否定,也最终变成了西方世界攻击中国与中国人民的武器。再如,当我国抗疫取得了其他国家所难以企及的成效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将病毒政治化,散布政治病毒。还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故意隐瞒事实,数据不实,或者认为,中国的抗疫成绩是建立在专制和侵犯人权基础上的。而一些自媒体舆论不仅不积极用事实去驳斥这些错误的舆论,反而做这些错误舆论的传声筒和应声虫。

二、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倾向生成的社会背景

政治本是大众之事,自媒体时代媒体主体的全员化趋势为政治民主化创造了空前的条件,而自媒体的政治批判又成为政治民主的重要表现。自媒体舆论由政治批判走向泛政治化批判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第三,网络意识形态价值多元化使主流媒体的价值权威性和感召力弱化。在自媒体出现之前,主流媒体主控舆论的话语权,意识形态是一元领导的同时也是一元主导,主流媒体的根本使命是从正面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其意识形态倾向是辩护性的。而自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垄断与控制,自媒体条件下具有多元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声音获得了现实的传播途径。为了吸引眼球以求得新闻效应和实现其获利目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性(党和政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者,自然成为评判和批评的对象)声音渐成其舆论主调,又由于其完全不同于辩护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所谓新闻性而为大众所乐道。自媒体非主流意识形态经常使用碎片化的信息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对比、解构、污名化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大众的沟通中,主流媒体更强调主流价值内容的传播数量和传播频次,而大众的参与度、接受度、满意度则容易被忽视,相关宣传很容易被当作政治规训而遭受怀疑。另外,主流媒体引导、调控自媒体舆论的能力较为薄弱,处理问题的方式多局限在被动回应上。从功能上来看,主流媒体的言论的辩护性特征使得其话语形式主要以非批判的形式存在,主流媒体相对严肃的传播内容也因此缺乏活泼的呈现形式,而自媒体舆论正好与之相反,通俗易懂的批判式表达更具有新闻性进而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并引发共鸣。

三、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倾向的纠治之道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泛政治化批判倾向有着进一步蔓延和加重的态势,正确对待和应对这一问题,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学习,推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与科学批判观的树立。当前中国存在多元与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态,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叠加呈现,此背景下,批判成为当代中国时髦的甚至是主导性的话语方式。自媒体舆论中网民的批判性思维呈现出泛政治化批判倾向,是需要进行再批判的。首先,要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修养,培育科学批判观。马克思主义批判观强调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观是站在公正无私立场上的具体而秉持科学和理性的批判观。除此以外,客观有效的批判还需要科学方法的保证。批判者本身需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以及正确处理理性与感性情绪、科学批判与道德批判之间关系的能力。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者的批判更多的是流于现象化和情绪化的批判,科学维度的批判被弱化,政治维度的批判即所谓的道义性的批判被无限强化,因此,这样的批判并不能实际地解决问题。另外,在当代中国,舆论越来越受资本操控,其经济理性、工具理性被无限放大,价值理性被轻视。与此同时,网民普遍缺少科学的思维理论武装,所以,表象化、情绪化、片面化的泛政治化批判才会存在滋生的空间。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批判观教育,提升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水平,培育科学理性的批判观。其次,要树立唯物辩证的思维理念。唯物辩证的看待和分析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网络公共事件中充斥着各种假象、表象和谣言,让人很难看清社会问题的本质,如果想要真正揭示和抓住问题的实质就必须自觉运用好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自媒体舆论泛政治化批判者更多的从个别网络热点事件出发将个别问题上升为普遍问题的高度进行批判,这样的批判看似是从事实出发,实则是从个别实例出发,个别实例并不具有最普遍最基本最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属性的性质,而批判者却善于用以偏概全和泛泛之谈去放大社会阴暗面,这是唯物辩证思维缺失的表现,因此,应该积极培养辩证思维,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猜你喜欢

政治化舆论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娱乐到革命:论中央苏区时期乡村戏剧的“政治化”实践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批判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被“政治化”的欧洲歌唱大赛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