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第 52 届获奖作品

2022-10-22编辑刘东鸣谢后浪出版公司

摄影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白鹳胡安秃鹫

编辑:刘东 鸣谢:后浪出版公司

本次大赛作品类型涵盖引人入胜的野生动物行为、扣人心弦的自然景观、错综复杂的细节以及发人深省和令人难忘的纪实报道——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歌颂了地球上的生命,也提醒人类要时刻减轻对自然界的施压。

2016 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

·Tim Laman

绞杀榕缠绕在高耸于林冠之上的宿主树上,一只年幼的雄性红毛猩猩沿着绞杀榕最粗壮的根攀爬了 30 米。这一幕发生在西加里曼丹古农帕隆国家公园茂密的热带雨林中,这里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为数不多的受保护的猩猩栖息地之一。为了摘取果实,这只红毛猩猩爬回到这棵树上。它很清楚在自己这片广阔的领地上有哪些绞杀榕可能会结出果实,而且已经在这棵树上饱餐了一顿。蒂姆知道它会回来,更重要的是,想到达树冠层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手脚并用爬到树顶。这样一来,在等待的三天里,蒂姆自己也得靠着绳子爬上爬下,把几台GoPro 相机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上。通过远程控制,他不仅能以开阔的视角鸟瞰下面的森林,还可以从上方看到红毛猩猩的脸。观众可以俯视这只猩猩和它下方的森林家园,这正是蒂姆长久以来设想的画面。

GoPro HERO4 BlackF2.81/30sISO 231

TIM LAMAN

身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兼摄影记者,同时也是本项赛事的往届获奖者,蒂姆·拉曼相信通过摄影来提升公众意识能够对自然保护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蒂姆从事的长期项目包括利用照片和视频研究极乐鸟,以及与妻子谢丽尔·诺特(Cheryl Knott)和她的古农帕隆猩猩项目(Gunung Palung Orangutan Program)合作,记录野生红毛猩猩。蒂姆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名下有多达 20 个专题,其中大部分和雨林有关。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有着最高的标准,因此我很荣幸能够担任这项赛事的评委会主席。当然,你可能已经提前偷偷瞄了一眼本书中极为出色的图片,对这一点早已心知肚明。而我眼下的目标,是向你灌输一两个想法,带你围绕这一摄影主题开启一段旅程……没准还能激励你拿起相机,投身摄影。

— 刘易斯·布莱克韦尔(Lewis Blackwell) 2016 年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评委会主席

·Iago Leonardo

EOS 5D + 20mm F2.8F111/320sISO 400Ikelite开阔的海洋无以藏身,然而突颌月鲹—这个名字可能源自它们形状“陡峭”的头部,以及位置靠下的嘴巴和“高高在上”的大眼睛—却是伪装界的大师。最新研究表明,突颌月鲹的皮肤细胞中拥有一种能够反射偏振光(沿一个固定方向振动的光)的特殊血小板,让其自身在捕食者和猎物的眼中近乎透明。这种血小板对偏振光的散射程度取决于鱼身和太阳的角度,隐身效果比简单的镜面反射更为出色。尤其是站在攻击或追杀的角度来看,这种巧妙的伪装特别有用。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突颌月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血小板或身体来增强伪装,从而在海洋起伏不定的光线下发挥最大功效。雅各获许在墨西哥坎昆附近的孔托伊岛自由潜水,突颌月鲹的隐身功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一群仿石鲈与月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ago Leonardo

马加利斯堡的南非秃鹫保护计划中心建有一座人工筑巢悬崖,这对于获救的秃鹫而言是件幸事,哪怕在习惯于翱翔苍穹的南非兀鹫看来,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仿制品。受伤、中毒或致残的秃鹫无疑会在野外死亡,那些不适合放归大自然的秃鹫将在 VulPro 的诸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教育、研究、宣传和游说。这些秃鹫此生可能再也无法自由飞翔于非洲的平原和沙漠之上,然而作为人类行为的受害者,它们能帮助当权者认识到:非洲秃鹫的生存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而后者又是维系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

M Typ 240 + Summicron-M 35mm F235mmF161/750sISO 800

·Walter Bassi

E-PL1 + 60mmF141/100sISO 1002Sea & Sea YS-110

只要稍有干扰,扇形蠕虫就会缩回到皮质管里。在意大利近海潜水时,瓦尔特尝试小心翼翼地靠近,不让自己吹出的气泡干扰它们,并确保在不惊吓到它们的前提下使用闪光灯拍摄。这个管状物有 20 厘米高,是蠕虫用黏液、沙子和碎砾来构建的,蠕虫的螺旋形触须从开口处伸出,将有机物质从水中过滤出来。长期以来,瓦尔特一直很欣赏扇形蠕虫“迷人的舞蹈”,这种“舞蹈”常见于地中海一带有天然屏障且营养丰富的水域。最终,他接近了这只正在进食的蠕虫,并将它的身形填满了整个取景框。“这是一种催眠术,”瓦尔特说,“你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投向画面中心,然后图形看上去像是在动。”

···Juan Jesús González Ahumada

EOS 6D + 100mm F2.8F8133sISO 100

那一晚,许多盲蛛出没于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松林之中。胡安去到那里,想要捕捉这些奇形怪状的蛛形纲动物的特色。它们在夜间狩猎,依靠四对修长的、分为七节的腿阔步行走,捕捉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有时也会食腐。虽然盲蛛长有一双眼睛,但在黑暗中,它们的第二对腿—比其他腿稍长,上面分布着感觉器官—会充当引导的触角。胡安将镜头对准了树根上的一只盲蛛。他用手电光从后方照亮了它,勾勒出长腿的剪影。在一次长时间曝光中,他不停地开关手电筒,从而记录下了盲蛛的动态形象,它们的腿处于持续运动之中。胡安无法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到相机显示器,因此在事后发现盲蛛的动作充满了整个画面时,他激动万分。

·Bence Mát

本采一开始以为红嘴鸥抓着的是一根长长的芦苇。毕竟,现在正值小昆沙国家公园的候鸟繁殖季节,这个位于匈牙利的生物圈保护区是数万只候鸟的家园。本采忙于调整构图和对焦,根本没去探究那根“芦苇”的底细。直到后来查看照片时,他才发现红嘴鸥的爪子被卡在了一个塑料衣架里。“这些海鸥主要在国家公园外的垃圾堆里觅食。我经常看到它们陷在一堆垃圾里,”本采说,“但最常缠住它们的还是那些丢弃在湖边的渔线和鱼钩。我看到这只可怜的鸟在这一带又飞了两天,后来便消失了。”

D700 +300-800mm F5.6600mmF81/800sISO 1000;

·H.Ganesh H. Shankar

这只红领绿鹦鹉很不开心。当它返回印度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又名婆罗多布尔鸟类保护区)时,却发现树上的栖身之所早已被一只孟加拉巨蜥占为己有。鸟儿立刻行动起来,试图赶走这个鹊巢鸠占的家伙。它不停地啄着巨蜥的尾巴,每回持续数秒,直到巨蜥退回洞里。每当巨蜥想出来晒太阳时,鹦鹉就会发起攻势。这种对峙持续了两天。但是鸟儿的动作很快,每次不过几秒,再加上树枝也很高,因此加内什不得不背着光拍摄。最后,红领绿鹦鹉偃旗息鼓,离巢而去,也许是去开拓新的家园养育幼鸟了。这种印度鹦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逃出圈养的红领绿鹦鹉已经在许多国家繁衍生息。在欧洲,它们又名环颈长尾小鹦鹉,常常被指控与币鸟,甚至蝙蝠等一些当地物种争夺巢洞,但反过来,像椋鸟等鸟类则在赶跑长尾鹦鹉方面颇有一手。

D810 + 200mm F2F51/500sISO 4005540LS+0707 FSB-8

·Stefano Unterthiner

D3S + 200-400mm F4350mmF81/400sISO 400

斯特凡诺的家乡位于意大利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的奥斯塔山谷。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一直在拍摄这一带“荒凉而艰险的环境”。在连续几天的雨雪交加之后,斯特凡诺意识到群山将会被低垂的云雾笼罩。于是他一路跋涉,来到这里。只见巍峨的山脉前矗立着一片有着近 250 年树龄的古老落叶松林。山上的变质岩青苔密布,而松林似乎与变质岩的裂缝和褶皱融为了一体。斯特凡诺原本的拍摄目标是羱羊(为保护羱羊,意大利于 1922 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即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而那天,他幸运地瞥见了一只胡兀鹫,尽管它的身影在低矮的云层中几乎无迹可寻,然而巨大的黑色翅膀、苍白的下腹和长长的楔形尾翼显示,这毫无疑问就是胡兀鹫。一个世纪前,胡兀鹫在阿尔卑斯山一带已近乎绝迹,但一项长期的再引入计划使得胡兀鹫重新在此地安居筑巢。在斯特凡诺取景时,一群山鸦沿着山脊的曲线出现了,而胡兀鹫就在它们身后若隐若现。这一幕捕捉到了这片“荒凉而奇妙之境”的魔力。

···Juan Jesús González Ahumada

EOS 6D + 70-200mm F4+ 1.4208mmF7.110sISO 100

尽管炼油厂充满噪声,污染严重,而且常常灯火通明,但这些白鹳还是视其为一处理想的高层育儿室。在非洲南部越冬后,白鹳通常会回到同一个巢址,每年它们都会给巢穴添上一些树枝,因此有些鹳巢直径甚至会超过 2 米。图片中的这一对白鹳选择在西班牙南部一座炼油厂旁边的电力塔上筑巢,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举动,它们很有可能会撞上电线后触电身亡。胡安在附近一座小山上找到了理想的观察点,从那里眺望,炼油厂尽收眼底,白鹳身影清晰,但他还需要有合适的衬托来改变场景,其中包括另一对在较低位置(左下)筑巢的白鹳。胡安多次往返此地但都无果,直到有一天下午,暴风雨即将来临,他孜孜以求的戏剧化天空有望出现。当夜幕降临,炼油厂华灯初上,滚滚废气在阴云密布的映衬下显得异常醒目。这就是胡安翘首以待的时刻。

猜你喜欢

白鹳胡安秃鹫
走进“欧洲白鹳村”
[西班牙]胡安·格里斯作品五幅(局部)
为什么秃鹫的头上没有毛
秃鹫的视力
毛遂自荐的秃鹫
变成什么好
送子白鹳神话缘何而来
德国白鹳村家家筑鸟巢
飞天超人——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