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2022-10-20程水凤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5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攻击行为精神障碍

程水凤

江西省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西上饶 334000

由于癫痫(epilepsy,EP)患者长时间服用抗癫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癫痫症状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的影响,EP患者常被误解、歧视,导致患者出现心理负担或负荷过重,负面情绪累积,由此引发EP患者伴发精神障碍。EP伴精神障碍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如自残、伤害他人甚至自杀等,不仅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自身及医护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有数据调查显示,精神障碍患者在房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15.3%~53.2%,且其攻击行为发生率为正常人的4~6倍,若不对患者攻击行为进行提前预防或制止将危及他人生命。目前,我国缺乏对EP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高危因素的探究,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及分析EP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本研究将对EP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EP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EP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②病程≥1年;③患者年满18岁;④基线资料完整者;⑤患者或家属提前了解本试验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②不配合试验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HFD-00-NN)。

1.2 方法

①攻击行为评估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OAS)评估所有患者的入院后2周内的攻击行为及种类,包括语言攻击、物体攻击、自身攻击及对他人攻击,每项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值范围为0~4分,从没有攻击性到攻击性最强,并可对每项评分进行加权,语言攻击分×1,对财物的攻击分×2,自身攻击分×3,体力攻击分×4,4个分量表加权累及构成MOAS总分,分数越高攻击性越强,其中MOAS≥4分为发生攻击行为,纳入发生组,反之则纳入未发生组。②基线资料统计:性别(男、女)、年龄、婚姻状况(已婚、未婚、离异、丧偶)、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中专或高中、大专及以上)、职业(有、无)、社会支持(良好、低下)、攻击行为史(有、无)、首次入院(是、否)、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 kinase,CPK),其中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估两组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的利用度3个维度,1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共计40分。其中SSRS评分>50分为社会支持良好,≤50分为社会支持低下;CPK水平测定:入院时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雅培C-8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PK正常范围为26~140 μ/L,>140 μ/L则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120例EP伴精神障碍患者中,共45例(37.50%)患者发生攻击行为,75例(62.50%)患者未发生攻击行为。

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支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攻击行为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是否首次入院、CP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例)

2.3 EP伴精神分裂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攻击行为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攻击行为史、婚姻状况是EP伴精神分裂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3)。

表2 变量赋值情况

表3 EP伴精神分裂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反复发作的EP可使患者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易伴发精神障碍。EP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在面对或处理问题时常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做出各种极端行为或攻击行为。当EP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若发生攻击行为不仅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而且增加疾病负担,阻碍治疗进展。有报道称患者既往经历包括婚姻状况、既往攻击史、童年经历等与攻击行为发生有关,表明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存在多方面原因。姜珺等对北京市精神分裂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阳性和阴性症状等为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精神分裂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非固定,来源于多方面,基于此,本研究对EP伴发精神分裂患者的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0例EP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经MOAS量表评定,共45例患者发生攻击行为,75例患者未发生攻击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支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攻击行为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是否首次入院、CP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谓外显攻击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或自身身心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破坏性行为。EP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可能由心理、外界行为所引起,而人格改变、精神障碍是导致EP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攻击行为史、婚姻状况是EP伴精神分裂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究其原因可知,现阶段由于人们对EP相关知识和了解不足,加之患者在发病时出现的强烈反差,使部分人群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出现逃避、歧视等现象,导致社会支持度低,对EP伴精神障碍患者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在本研究中,受教育程度也为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与2020年甄文凤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认知能力差,缺乏对药物控制病情和及精神状态的重要性的理解,导致患者不按时服药或拒绝服药从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接受教育少的患者存在对外界健康教育内容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仍停留在表面,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还与攻击行为史和婚姻状况有关,这表明既往的行为与遭受的事件会对患者造成影响,使患者心理负担增加,从而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率上升。因此,社会应加大对EP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提升EP患者完善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提升社会支持度与患者认知水平。患者居家治疗或住院时应及时了解患者过往,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排解,以减少攻击行为发生率。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攻击行为史、婚姻状况均为EP伴精神分裂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高危因素,社会应重视对EP伴精神障碍的知识宣传,提升患者教育水平和社会支持度,密切关注患者动态,以减少攻击行为发生的情况。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攻击行为精神障碍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四川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