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水画的皴法程式

2022-10-17王栋

书画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皴法山石程式

文_王栋

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三级美术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传统山水画皴法程式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山水画皴法程式的不同类型、皴法程式的来源与作用、皴法程式在运用中所呈现的形式美感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皴法程式对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作用。

所有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不同的绘画形式能带给观赏者丰富多变的视觉感受,而用来表现这种视觉感受、具有一定规则、相对稳定的绘画技法,即可被认为是绘画程式。画家在这种绘画程式的运用中,不能仅仅对这种形式进行单纯重复,而是要在重复中寻找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共性的统一,才能展示出传统绘画程式的艺术魅力。

皴法是传统山水画中塑造山石重要的技法之一,而皴法程式则是指运用皴法形成的特有的图式、样式。这里的所说的皴法程式不仅指皴法本身的固定的笔墨样式,而且包含了在运用皴法用笔用墨完成画作的整个过程,也指整体皴法构成的画面图式。画家通过皴法的程式运用将多变的自然形象条理化、符号化、规范化,从而把千变万化的山石、丘壑的规律梳理出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中。画面中不同皴法符号运用的变化、叠加等,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皴法程式。

一、皴法程式的类型

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斧劈皴和披麻皴是两种重要的皴法程式,它们在发展中相互影响,互相吸收。各个时期的山水画家根据这两种山水画皴法变化发展,演变出很多同类型的皴法程式,在此做一个分类。

“斧劈皴”体系的皴法程式萌芽于唐代,成形于五代,荆浩、关仝多用小斧劈皴等表现坚硬的北方山石。至北宋,李成、范宽继承发展了五代荆、关的皴法,使得钉头皴、雨点皴、豆瓣皴等斧劈类型的皴法成熟起来。南宋时期是“斧劈皴”发展的高峰。画家李唐在《万壑松风图》(图1)中使用的斧劈皴与北方的自然风貌非常契合,手法也更加纯熟。继李唐之后,马远和夏圭在使用斧劈皴上风格突出。马远运用斧劈皴时将原有的斧劈皴用笔拉长,形成一种细长形的笔触,后人形象地称为“钉头鼠尾皴”或者“长斧劈皴”。而夏圭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用笔水墨淋漓,画面效果轻快通透,这种皴法后人称为“拖泥带水皴”。到明代,戴进、吴伟、唐寅等画家在斧劈皴的使用上颇有成就。至清代,龚贤进一步发展了“豆瓣皴”。

图1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图2 董源 潇湘图

二、皴法程式的来源

画家通过长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以及艺术实践,归纳出不同山石类型的表现方式,又结合个体的审美追求,经过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皴法程式。皴法程式的形式感,是画家在“外师造化”的艺术实践中将山石的物理属性进行笔墨化,并对山石样式及规律进行的绘画技法的总结。画家对不同类型的山石特点进行提炼,并在创作中通过将个性化的笔墨方式与自身的美学追求、审美情趣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笔墨语言。今天我们从很多存世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面貌的皴法程式:董源等用披麻皴程式表现植被丰富的南方山峦;范宽、李唐等则用斧劈皴程式塑造出了坚硬、雄奇的北方山峦。

山水画皴法程式是画家对自然山石物象的笔墨化,源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是一种写意性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观察方式。这种方式既是对自然山石面貌的重现,也是对其本质的理解与归纳。画家通过对山石常态的概括以及对本质的提炼,发掘出不同山石的典型特征。对山石常态的绘画技法概括具有普遍性,是画家感性经验的外化,而对山石本质的提炼具有典型性,是分析、感悟形成的理性发现。画家通过常态发现本质、表现本质,才能表现出山石皴法的精神内涵,对山石特点进行典型性的艺术表现才是皴法程式的最终目的,而这种典型性就形成了山水画的皴法程式。皴法程式是对自然物象的一种高度提炼与概括,具有符号化的抽象意味。这种高度概括的皴法程式正是画家创作中“外师造化”,同时又“中得心源”的结果。

山水画的皴法程式具有“师造化”和“得心源”两重性。“师造化”,画家要去对自然物象进行描摹,寻找山石的共性;“得心源”,画家创作时笔墨要体现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特点。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山石共性的归纳与提炼,再结合自身的艺术理念、笔墨习惯,将山石的特征以抽象的程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程式经过发展变化、组合归纳,进而发展出更多艺术表现,使包含着矛盾对立的长短、虚实、疏密、正斜、大小等笔墨符号在重复中获得变化与统一。在创作中,不同的山石物象带给画家的感受也不同;在处理皴法程式的变化与统一时,每个画家在创作中运用的习惯、方式等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山水画的多种面貌以及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皴法程式的作用

(一)皴法程式运用可使山水画的用笔、用墨变化更加丰富

画家运用皴法程式,结合不同用笔用墨的方式及表现技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山水意境的营造。皴法的程式化运用是对皴法中不同形态的点、线、面的反复使用和皴擦,皴点成线,皴线成面,皴法用笔的不同会产生各种大小、长短、宽窄不同的笔墨形态,也会产生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反复皴擦可以使山石层次更为丰富,画面的墨色效果更加饱满厚重,进而展现出山水画的意境美。画家通过对不同皴法程式的组织,可以让各种皴法的用笔、用墨变化更加丰富,突出画面的主体,以表现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皴法程式的不同运用可以让画家形成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

不同画家使用同一种皴法创作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这种皴法演化出的不同艺术效果常常成为某一画家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如荆浩用斧劈皴来表现北方雄伟厚重的山体特征,李唐虽然也是用斧劈皴表现北方山石的特点,但是二者山水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完全不同。马远、夏圭在山水画作品中对斧劈皴的程式化运用则更加简练,使得画面更具空灵感。董源在山水画作品中运用繁密的披麻皴来表现草木葱郁、灵秀的江南景致,而我们从《富春山居图》中可以看到,黄公望对披麻皴的运用形成了与董源完全不同艺术风格。还有范宽在山水画创作中运用豆瓣皴,用笔苍劲,表现出了北方山石的浑厚。而到了龚贤的画面中,豆瓣皴使用得更加密集,而且他以积墨见长,画面愈加苍秀沉郁,南方山水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皴法在不同画家的笔下,纷繁变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画面风格,所以对皴法程式的不同运用,对于画家找到自己的表现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三)皴法程式的不同运用能够丰富山水画的表现

皴法程式的不同使用,不但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风,还让山水画有了更多的表现性。皴法程式的运用不仅赋予山水画造型以写实性,更提升了画面的写意性。从五代两宋对写真的追求,到元明清对写意性的表现,再到当代对皴法符号的程式化运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点、线、面各种皴法程式的融合与组合使得画面效果更加丰富,这是当代山水画家对皴法程式运用不断深入探索的结果。

四、皴法程式的美感

其一,线条美。山水画中很多皴法程式是由线条组成的。如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等皴法在程式化运用中,便形成了特点各异的线条样式。披麻皴表现为长直线与短直线相互交错的形式美感,解索皴则展现了长短曲线组合形成的形式美感,而荷叶皴、折带皴等又分别展现了皴法程式中线条的另外的几种变化。这些变化或放射或波动,或转折或升腾,充分展现了线条的节奏韵律,体现了线条在画面中独有的美感。

其二,组合美。皴法程式是对不同皴法的运用,其中就包含点、线、面的不同组合。在皴法运用中,点、线、面攒三聚五,或近或远,组合方式千变万化,形成了大小、多少、疏密、深浅、长短、粗细等不同的组合美感,成为画面中极其重要的艺术因素。

其三,质感美。皴法程式来源于自然,是为了表现不同山石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表现手法,通过运用不同的皴法程式表现不同的山石典型特征。在创作中既可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结构,又可以体现山石凹凸起伏、奇绝怪异的造型特点,以及山石表面或粗糙或细腻的各种纹理,形成了山石不同的质感美。

其四,用笔美。中国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笔,表现不同皴法程式用笔也不相同。以披麻皴为代表的线性皴法,用笔多以线条为主,既有流畅舒缓,也有提按顿挫;以豆瓣皴和斧劈皴为代表的点性和面性皴法,用笔不但有疏密、急缓,而且有大小、轻重的变化。皴法程式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用笔的不同特点,体现出用笔的美感。

其五,用墨美。山水画的墨法在皴法程式的运用中,表现得极为丰富。塑造山石,除了运用相应的皴法,皴法程式的完成还要结合勾、擦、染、点等技法。在具体创作中,除了画家所掌控的墨色效果以外,常常还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破墨、积墨、浓破淡、淡破浓等不同的效果,产生墨色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展现出山水画用墨的各种美感。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家所总结的各种皴法程式,不仅仅是单纯真实地再现自然。这些具有符号化的皴法程式不但是画家对各种山石形态特点的总结与归纳,而且反映的是画家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具有抽象的美学意味。对传统山水画皴法程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对当代山水画家在新时期如何进行创作和创新,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皴法山石程式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耗仿真分析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
山行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山行
浅析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学习要点
浅析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学习要点
浅谈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发展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