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影像的力量守护自然

2022-10-16

今日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丝猴雪豹牧民

文|本刊记者 周 琳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藏族牧民次丁拍摄的雪豹宝宝供图/野性中国

1964年出生的奚志农笑声爽朗,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谈起这些年野外拍摄的动物们,眼里总是泛着光。穿梭游走于高山之巅和森林秘境,他用镜头捕捉自由翱翔的鸟儿、“雪山精灵”滇金丝猴、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隐匿山间的雪豹……

如今,奚志农有着很多头衔,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家,“野性中国”工作室(Wild China Film)创始人,第一个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的中国摄影师,成功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等等,而让他魂牵梦绕的始终是大自然间自由奔走的万物生灵。

滇西北,梦开始的地方

奚志农出生于云南大理小城巍山。儿时,因为母亲工作调动,他来到昆明,离开了幼年熟悉的环境。他说,当时感觉自己像被生生拔出了土壤,又像鸟儿失去了自由,时刻渴望着逃脱牢笼,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1983年,一次机缘巧合,他跟随云南大学的团队拍摄科教片《鸟儿的乐园》,并担任摄影助理的助手。由于当时摄影器材和拍摄技术的限制,他们无法近距离拍摄鸟儿。那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学习摄影,去拍摄那些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

滇金丝猴母子图/奚志农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信息渠道非常有限,摄影器材更是昂贵而稀缺。为了实现梦想,奚志农借来相机钻研拍摄技巧,还三天两头地钻进省图书馆,仔细研读每一期的《大自然》杂志。

“这本杂志在1980年创刊,也为我敞开了一扇走入大自然的门”。奚志农告诉记者,这本综合性的科普读物不仅介绍自然界和各种珍稀物种,还讲述着动物保护、科学考察、人类与环境等广泛的话题,潜移默化地在他心底播种下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千里寻摄滇金丝猴

“雪山精灵”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物种,终年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带,每个家族至少需要100多平方公里的觅食与活动空间。由于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2008年,滇金丝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名录。

早在1992年,一项为期三年的滇金丝猴研究项目在云南西北部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展开。这里的高寒原始森林是滇金丝猴的家园,却因为冬季长达半年之久,给科研和拍摄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奚志农迎难而上,开启了六进白马雪山、千里寻摄滇金丝猴之旅。

这不仅是对技术和体力的挑战,更是对耐力的考验。“直到第三次上山,我才有幸在野外第一次见到了滇金丝猴!”奚志农感慨地说,自己永远记得那天的日子—1993年9月15号,深藏闺中的滇金丝猴家族终于出现在他的镜头前。大公猴端坐在冷杉树上慢条斯理地吃着松萝,两个母猴依偎在两边,其中一个抱着可爱的婴猴,另外两只幼猴在旁嬉戏,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

奚志农忙脱下外衣垫在石头上,搁下机器,让激动的心情稍微平复些。他迅速开机,将焦距调到最长,一按开关,磁带开始匀速地转动。取景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猴子,他的双眼却被泪水模糊了,近两年的期待和寻找,终于梦想成真,太不容易了!“直到电池秏尽,磁带走完,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块石头,抱着同伴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回想起那一幕场景,仍然十分的真切。

经过三年锲而不舍的拍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播出,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滇金丝猴生活状况,因其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诸多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还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新闻周刊》《时代周刊》《BBC野外生活》等杂志,中国野生动物的生存与保护开始走入国际视野。

雪豹和她的朋友们

如何让个体行为带动更多人参与,通过影像的力量唤醒公众对野生动物、对自然保护的关注和共同行动,是奚志农一直思考的问题。2002年,他创办了“野性中国”。

奚志农在野外拍摄的工作照供图/野性中国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说,自己一直在探索、尝试和成长。2004年,奚志农代言佳能摄影产品,随后将酬金全部捐出,购置了一批摄影器材,并启动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向一线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人员、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提供摄影器材和专业指导。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自然保护组织、社会摄影爱好者,甚至青少年都参与进来。奚志农又发起了两项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力的计划:“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和“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大会现场,奚志农担任主编之一的《生命的力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百年》被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一抢而空。书的封面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雪豹宝宝,探出头好奇地盯着摄影师的镜头。

“这张照片拍摄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这里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奚志农说,2015年,他初次来到昂赛乡,就被这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所吸引。第二年,他再次到来昂赛,并结识了当地牧民达杰、次丁和更求曲朋。后来,他们都成为了“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的一份子。

被新年第一缕阳光染成金色的小藏羚羊图/奚志农

参加“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的牧民摄影师。供图/野性中国

“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但是很多本土特有物种很少被影像记录。”奚志农说,随着这些牧民摄影师的加入,奔跑的岩羊、雪中的藏狐、哺育幼崽的雪豹……都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在苍茫的高原上,雪豹灰白色的皮毛成为天然的保护色,只有长期生活在那里的牧民朋友才具有一种天分,可以用肉眼迅速识别野生动物,这让奚志农羡慕不已。“他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甚至用普通数码变焦卡片机就能拍到雪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懂得如何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奚志农计划着,让这些热爱摄影的青年人成为种子,在高原上催生出更多牧民摄影师。

为此,他为牧民找来了专业相机和镜头,教会他们调节光圈,办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现在,有40多位牧民参与进来,”奚志农说,他们拍照片,拍视频,拍自己与野生动物遭遇的“第一现场”,也通过取景器重新审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7岁的藏族小姑娘英平康卓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也迫不及待地加入进来。她一动不动地趴在山坡上,拍摄川西鼠兔在长满地衣的岩石后露出的小脑袋。“动物与环境结合得很好,构图也很有表现力,”奚志农笑称,第二代牧民摄影师已经成长起来了,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生物多样性记录和保护的队伍。

从彩云之南的滇金丝猴家庭,到青海玉树三江源的雪豹母子,再到被新年第一缕阳光染成金色的小藏羚羊……近40年的时间里,奚志农一直用他温暖的镜头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的神奇动物,以及这个国家无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声。

猜你喜欢

金丝猴雪豹牧民
滇金丝猴 森林“精灵” 灵动世界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嘲弄别人可不好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雪豹这只猫
商人买马
金丝猴的日记
雪豹,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