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坛经》隐喻句式英译研究

2022-10-15卿琛曾繁健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名作欣赏 2022年29期
关键词:明喻英译本禅宗

⊙卿琛 曾繁健 [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引言

“禅宗典籍之王”《六祖坛经》(亦简称《坛经》)中,六祖惠能主张“识心见性”“定慧一体”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禅理念,其思想丰富,文化价值极高,且禅宗语言大多借用隐喻的方式,对抽象晦涩、不可言说的禅意进行阐释。因此,为促进以《坛经》为代表的中国禅文化的传播,让国外读者更好地参悟其中的禅宗机理,领会隐喻的深意,《坛经》隐喻的英译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背景

据考证,《坛经》的中文版本不少于三十种,其英译本也有二十多种,其中已知最早的英译本为1930 年中国人黄茂林所译。随后的1960—1970 年和21 世纪以后,欧美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禅思想流行热潮,这两个时期的《坛经》大多为外国人翻译。同时,《坛经》 的英译本本身既是英语翻译,也是对《坛经》 的英译研究,这在国外译者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其英译本的序言和后记中一般都有关于《坛经》 翻译的注释和对问题探讨的论述。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界对《坛经》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起初侧重于版本、历史和六祖惠能生平等外部研究,而后转为《坛经》蕴含的禅宗教义、学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大致而言,研究禅文化的海外学者不少,但遗憾的是对《坛经》本身的文本英译、语言学上的特点以及翻译过程所采用的方法策略等研究相对不多,且专门研究《坛经》并在此领域有重大突破、发表过高层次著作和高水平论文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坛经》英译本的再版和禅学大师对其的广为传播,已然让禅文化在欧美地区心手相传,遍地生花,“禅”逐渐为海外学者所吸收,成为一种信仰,抑或是一种生活方式。“隐喻”是禅宗文化里传播最广、禅味最足、释理最深的禅学要素,故文章以前人研究为基石,从宗宝本《坛经》隐喻句式英译契入,这对于拥有丰富“隐喻”形式的禅文化研究来说,无疑将会有所裨益。

三、《坛经》隐喻句式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为方法,借助Nvivo12 计算机质性辅助软件,“通过赋值编码与分类,对文本的显性与隐性信息进行解构”,然后把这些裂解的信息回归整体,进行拟定的质性研究。在隐喻句式的识别上,除了参考Geoffrey Leech 的“隐喻规则”公式、游维和周昌乐的隐喻形式化模型公式之外,还借鉴了Pragglejaz Group 的隐喻识别法以及Charteris-Black 的隐喻批评分析法。

首先,将宗宝本《坛经》中英文版本材料电子化,以适应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 的格式要求。宗宝本《坛经》作为现存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写本,自然成为研究的源语文本。除此之外,本文从诸多宗宝本《坛经》英译本中抽样选取了Bhiksuni Heng Yin(恒贤比丘尼)英译本、John R.McRae(马克瑞)英译本和Thomas Cleary(柯利睿)英译本为样本(下文分别简称为“恒译”“马译”和“柯译”),从译者的不同文化身份来分析。三位译者中恒贤是深耕于禅文化的专业人士,马克瑞为海外知名学者,柯利睿是对禅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文化传播者。

其次,在类目设计上,优先假设《坛经》中存在的主要隐喻句式:机锋隐喻、梵语隐喻、寓言隐喻和偈颂隐喻,然后借助Nvivo12 计算机质性辅助软件,展开逐字逐句的汉英对读,从中识别和归类主要隐喻句式,通过一系列的赋值编码与分类,统计得出相应的数据,并进行内容分析与描述。

最后,从Nvivo12 质性数据中,推导论证《坛经》隐喻句式英译的表达规律和一般范式。经研究发现《坛经》中存在大量隐喻句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机锋隐喻句式、寓言隐喻句式和偈颂隐喻句式。通过考察比较《坛经》源语及其三个英译本目标语中的隐喻句式,包括其隐喻表达规律的发现、总结及其英译原则,建立《坛经》英译本文本知识架构的体系。

四、《坛经》隐喻句式英译

《坛经》源语中存在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隐喻。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隐喻意义无法准确传达,所以大多译者采取直译的方法。但经对比发现,宗宝本《坛经》三种隐喻句式在各自的英译过程中,“直译法”产生了灵活的变异,分别表现为机锋隐喻之“注译”(即直译+注释)、寓言隐喻之“直译+意译”、偈颂隐喻之“化译”。三种隐喻句式都倾向于采用明喻转译法,将隐喻转换成明喻,达到近似直译的表达效果。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直译法为《坛经》隐喻句式英译之灵魂,而注译、直译+意译、化译和明喻转译等译法皆为其变体。

(一)机锋隐喻之“注译”

“参禅斗机锋、迷离又模糊、朦胧模糊语、相得益彰了。”钱冠连曾在 《汉语文化语用学》中指出:“传统语言学最多也只对文字的训诂引起注意,对它(机锋行为)的言语运用也不会加以理睬。这就非常可惜,禅宗研究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角度,语言研究少了一个非常活跃而有独特价值的领域。”《坛经》中包含许多敏捷而深刻、貌似不落迹象却意义深刻的语句,故名“机锋”。“机锋隐喻”是禅文化语录中的一种机智问答和精神交流,正如惠能所主张的“不可说,一说即错”。因为高深玄妙,难以言明说透,所以只能采用机锋隐喻来阐释其深邃独特的禅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机锋”训练,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经研究,机锋隐喻的喻体大多为日常之景物和行为,充满了生活气息,如:“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是五祖弘忍与弟子惠能的对话,“米熟也未”隐喻惠能是否悟道;“犹欠筛在”的隐喻意义为:惠能自称早已开悟,就差弘忍大师的点化。对比三个抽样英译文本,柯利睿采用直译法,而恒贤和马克瑞选用“注译”,分别通过在段后注入大量解说评论和句内文字后加括注“the hulls from the grain”,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筛米”的含义,同时也进一步增添了惠能有待五祖点化,如同谷粒脱壳而出、破茧成蝶的隐喻含义,从而将机锋言语间的隐喻深意更全面地呈现给英文读者。又如:“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以杖击碓三下”隐喻三更时分去见五祖弘忍。三个英译文本都采用了注译(直译+注释),恒贤选用的是“直译+评论”,即在直译整个隐喻句后,另起一段进行评论解说。马克瑞和柯利睿均采用了“直译+括注”,其中马克瑞选用的是括注+i.e.,即“i.e.,the third watch of the night,about 1:00 A.M”;而柯利睿采用括注“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此译法皆为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接通目的语和源语的关联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规避“直译”或“等值翻译”造成的“隐语”意味的缺失。

(二)寓言隐喻之“直译+意译”

布莱克(Black,M)认为寓言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或视觉形象,其第二特性的意义部分隐藏在字面或可见的含义里。一方面,寓言可看作是一种超扩展的隐喻,另一方面,寓言亦可视为一种由领悟隐喻寓意向有意识地理解虚构情境的转变。《坛经》是一部包含大量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和名言俗谚的禅宗宝典,如“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等等。其寓言隐喻的喻体主要类型包括了人、动物、生活用品和自然景观。有些寓言隐喻会标明出处,有些则属于暗引,既不注明出处,也不引用全句,只是灵活拮取相关历史故事,用以阐释深奥的禅宗思想,或褒或贬,或颂或批,尽在言下。其中的寓言隐喻大多采用“直译+意译”的英译法,直译是为了保持原文隐喻特征,更加直接地体现中国传统隐喻方式和文化内涵;意译主要针对于那些寓意深刻又藏头露尾、难以实现映射对等的部分。虽然这种译法可能会导致文化意象有所丢失,但用词简洁达意,有效地消解了禅宗隐喻性语言传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让英语读者轻松体会到其中“隐喻”的寓意。

(三)偈颂隐喻之“化译”

偈颂,又名“偈佗”或“颂”,类似于传统文化中的韵文或律诗,每句的字数从三字到七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根据Nvivo12 的内容分析,《坛经》中共有三十余首偈颂,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短的四行,长的数十行。一般来说每两行内容互补,韵式上双行押韵。其中的偈颂隐喻虽然形式活泼,不拘一格,能为诗、为骈或为散,无常体而有常趣,但其所要传达的禅文化与其他隐喻句式是一致的。偈颂隐喻的喻体亦为寻常事物,如花、船、圆镜、大雨、牛车等。《坛经》中偈颂隐喻的英译以化译为特点,所谓“化译”,是将源语译成目的语时,既不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源语的风味,使其躯壳虽然换了一个,而精神依然故我,这便是翻译中的“出神入化”。因为偈颂隐喻形式和韵律独特,所以在无损原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化译”,再现原偈颂的意义、韵美与意境。如“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该偈颂“一华开五叶”中的“五叶”有两重隐喻含义:既理解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五位禅师,亦可理解为其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此处的“五叶”可使用异化的方式来凸显文化他者,传达一种异域文化。柯利睿的译文“One flower will open into five petals”中,在“无损原意”的基础上,将“五叶”化译为“five petals”,并且增加了“Forming”,这样处理既考虑了源语隐喻的禅义,保留了原偈的句式结构,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特点,还原其音韵之美;又兼顾了英语读者的接受理解能力,在传递意义和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四)三大隐喻句式之“明喻转译”

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坛经》的三大隐喻句式都有采用明喻转译法,将隐喻转换成明喻。如机锋隐喻中的“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羊鹿”分别隐喻“羊车”和“鹿车”,即声闻乘和缘觉乘;“根”隐喻“悟性”或“禀赋”。柯利睿将“羊鹿等机”英译为“for potentialities like the goat and the deer”,该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采用联想的方式,通过增加标记“like”来显化原文中的隐喻含义,建立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同质寓意关系,将隐喻转换成明喻,帮助目标读者减少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的障碍,更加容易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又如偈颂隐喻中的“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在“无损原意”的前提下,运用明喻翻译隐喻,保留英汉两种语言的意象相通点。“大圆镜智性清净”可译为“The knowledge like a mirror is purity of nature”,禅文化的智慧如同镜子一样,让人“识心见性”“幡然开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镜子”这一文化意象所表示的涵义没有太大的出入,所以译者采用“明喻转译法且保留意象”的翻译方法,在传达原文文本字面意义的同时,尽可能地传达其隐喻内涵。

五、结语

《坛经》中的隐喻句式不仅是其思想体现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传达禅学信仰的重要元素。于禅师而言,语言既是阐释禅理的“囚笼”,又是教导学人的媒介,因此,《坛经》中大量地使用隐喻语言来对禅学进行说明,一方面实现了“不落言荃”,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让人去感悟禅文化的真质。经研究发现,《坛经》中的隐喻句式主要分为:机锋隐喻、寓言隐喻和偈颂隐喻,并通过译例分析其翻译方法特点,主要包括注译、直译+意译、化译、明喻转译等,这些译法皆为直译之变体,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坛经》为代表的中国禅宗典籍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明喻英译本禅宗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灵 山
落叶禅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