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新路径
——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

2022-10-14镡鹤婧,李娜娜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化家风

书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

作者:潘玉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132-0

出版时间:2012 年12 月

定价:58 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是福建师范大学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推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文库,由潘玉腾编著,《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辑,该书是潘玉腾教授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012 年出版发行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著作,共九章。该书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深刻,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现实研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参考读本。本人在开展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及价值研究”(L19BKS008)课题中研读此书,深刻体会到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指导作用,深刻感受到家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发挥的基础性的作用。

一、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特点

1.批判继承性

对马克思相关著作中家庭思想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马克思家庭思想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不断吸收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扬弃。一是对摩尔根家庭思想的批判继承。在家庭思想的阐述上,摩尔根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与摩尔根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有关。摩尔根唯心主义的苗头首先在他的《古代社会》这本书的标题中首先展现出来,政治观念、家族观念等概念范畴才是摩尔根研究的目标,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则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家庭发展的真正动力。通过对摩尔根家庭思想的批判继承使得马克思家庭思想更加完善从而为后人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对费尔巴哈婚姻家庭思想的批判继承。历史性原则进入不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人对宗教的需要就是对他人的需要,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感性的人,需要爱和友谊,他所说的“人”显然是超历史的抽象的人。费尔巴哈的爱是他的宗教观在其直观唯物主义中的延伸,在马克思看来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群体。1856 年马克思写给燕妮的信中写道,爱情不是宗教的人的爱,也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三是对洛克德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洛克的教育思想以他的“白板说”和自由思想为前提,他认为通过后期的教育影响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洛克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绅士教育为核心,进行既符合人的天性又要适当的时候给予约束的教育。但是洛克所要培养的也只是同马克思之前的敏锐的哲学家一样假定的抽象的个人,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新型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绅士”,所进行的只是少数人能够接收到的“绅士教育”,不能够实现大多数人的自由,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2.教育性

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具有教育性,包括教育目的的正确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教育方式的巧妙性。一是家庭教育目的的正确性。马克思的小学时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的,他的父亲亨利希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对马克思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亨利希在1836 年写给远在波恩的马克思的信中叮嘱马克思,高尚的品德远比金钱更宝贵,亨利希以培养善良天性和人道主义的世界观为目的,并放到了家庭教育的首位,因此后来马克思早早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一点在他的《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得到了体现。二是家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在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的同时,马克思父母对其生活、学业、健康和理财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教育。马克思的母亲提醒马克思不要把保持个人卫生看成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希望他能够设法去掉危害身体的坏习惯。亨利希则在信中强调,没有比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更为可怜的,这是一位父亲对远在波恩的孩子健康状况的担忧。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巧妙性。一个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成功,不仅依赖于教育内容是否全面,更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巧妙运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不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马克思父亲亨利希在与马克思的相处过程中更多的是与他进行平等对话,马克思在父亲面前也从不隐藏他的观点,两人经常通过书信进行交流,亨利希对马克思的生活学习、思想变化也是事无巨细地关心。马克思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父亲叮嘱他不要喝酒,却在到了柏林大学后给他寄酒,看似互相矛盾却足以体现其教育方式的巧妙性。

马克思家庭思想体现出的家庭教育总的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并渗透智育和体育于其中,以教导方式的巧妙性支撑教导子女方式的全面性和正确性确保目的的实现。

3.伦理性

马克思家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马克思与家人之间良性的家庭关系值得我们学习。对伦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要从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以及对他人影响进行把握。一是亲子之间正确价值观的传承。马克思的母亲是一名荷兰人,甚至到离世的时候都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德语,繁重的家务导致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都是由亨利希承担的,但是马克思母亲从未缺席父子之间的每一次通信。马克思父母对他青少年时期的正确价值观的传承使得马克思能够在少年时期踏实学习积累才学,为以后形成正确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二是夫妻之间相互扶持和睦共处。在马克思看来好的爱情能够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燕妮长时间的异地分离并未使得他们的感情退减半分,他们用朴实又动人文字来寄托两人的思念,传达拥抱的温度。尽管两个人婚后过着并不宽绰的生活,但是两个人相互辉映互相扶持,共同的理想为他们的爱情保驾护航,他们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三是对他人建立和谐家庭的影响。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家庭的异化关系,认为在资本主义家庭中人不能够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有效发挥,以及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获得和占有。主要表现在男女对立以及以金钱为价值观主导的价值观导向。马克思倡导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要被解放天性,而不是被压抑和制约着。马克思父亲亨利希对马克思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体现在了之后马克思与妻子和睦相处以及对待子女的正确价值观引导上,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他人建立和谐家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马克思家庭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当代价值

和谐家庭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健全和谐美丽社会的奠基之笔。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家庭思想并与我国当代家庭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完善对于当前我国家庭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和睦家庭的创建。

1.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忽略了马克思家庭视角的研究则不能对马克思理论有完备而严密的把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加油泵,推动国家这个列车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应该不断发展与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建设呈现出的新内容、新特点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不断向前发展所必需的理论品质,从而为家庭教育理论奠定理论基石。对于中国特色家庭文化建设来说,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性,在家庭教育的其他环节上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上注重言传身教,为当代家庭教育做出了典范。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是指导当代家庭建设中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南。

2.实践价值

一是有利于树立和谐幸福婚姻爱情观。家庭中主要包含了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马克思的家庭思想以及所传递的正确的婚姻爱情观,能够使我国家庭建设中能够以爱为基础,这种爱不仅仅是配偶双方,还在于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是整个家庭能够融为一体的爱,这样的婚姻爱情观才是科学正确的。二是以好家风维系家庭的平等与和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的环境下,我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单元,家庭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家庭思想与家风家教体系之间的融合具有很大价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家庭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要求,以家庭为切入点,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马克思婚姻家庭观与家风家教文化的葳蕤蓬勃发展。三是锤炼青年硬核本领筑牢理想信念。马克思早在中学时期就有了崇高的理想,正值青春的马克思就能够把人类的幸福与自我的完美结合起来,可见他理想之崇高。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青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时期,青年要将理论学习融入基层建设让创新激荡发展的春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总之,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及其指导下赓续绵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思想,是指引我国建立和谐文明家庭的风向标。我们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得我国和谐家庭的创建更加葳蕤蓬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薪火蔓延,以此完成党提出的建设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汇聚更多正能量,丰富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家庭幸福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化家风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感性·大众化·启蒙——20世纪80年代电影娱乐功能的合法性证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