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PD患者肌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2-10-14贾兰芳李雪梦王欢欢孙秀娜韩昊洲王景福王波

河北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肌少症腹膜年龄

贾兰芳 李雪梦 王欢欢 孙秀娜 韩昊洲 王景福 王波

肌少症是一种肌肉消耗综合征,主要以骨骼肌的质量、力量减少及功能减退为特征。最新的欧洲共识(EWGSOP2)[1]定义肌少症是一种可能增加跌倒、骨折、身体残疾、死亡等不良后果的进行性、全身性骨骼肌疾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肌肉衰竭,常见于老年人。目前肌少症在老年人的患病率为4.8%~31%,预计2060年时患病人数将增至5亿人[2],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中,肌少症发病率高达13.7%~73.5%[3]。在腹膜透析中肌少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一项对年龄(80.2±7.1岁)的老年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肌少症患者占69.5%,且男性和女性患病率无差异(分别为71.1%和65.0%)[4]。肌少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是乏力、衰弱、跌倒、伤残、失能,与患者的临床结局密切相关[5],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本研究纳入123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调查肌少症在CAPD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延缓疾病进展提供新的干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规律接受CAPD治疗时间>3个月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23例,其中男60例,女63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2.42±11.67);中位透析龄34.23(19.33,58.20)个月。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周岁;(2)规律腹膜透析时间>3个月;(3)病例资料完整;(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能行生物电阻抗测定者:如安装起搏器、心血管支架植入、人工关节置换或截止手术等;(2)无法完成握力器检测者:如严重外周血管病、关节炎等;(3)有急性感染和肿瘤病史;(4)无自主活动能力或昏迷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入选者年龄、性别、身高、原发病、并发症、透析龄、透析方案(透析频率、透析液种类、剂量)、超滤量、残余尿量。计算总尿素清除指数(T-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残余肾功能(RRF)及体重指数(BMI)。

1.2.2 实验室指标:腹膜透析患者复诊时采集空腹血,完善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血钙(Ca)、血磷(P)、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OH)维生素D[25(OH)D]、血肌酐(CRE)及尿素(UREA)。同时将前1 d留取的透析液及尿液(残余尿量>100 ml患者)各100 ml送至实验室测定肌酐、尿素氮,残余尿量≤100 ml患者的尿肌酐、尿素氮分别计为0 μmol/L、0 mmol/L。

1.3 营养状况评估 使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法评估患者营养状况:首先进行病史的询问,内容包括:体重改变、饮食情况、胃肠功能、功能活动、有无应激反应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检查大腿前侧的四头肌与肩部三角肌,观察这些肌肉的体积与弹性情况以及踝水肿的存在。营养评估结果分为营养状况良好(A)、轻-中度营养不良(B)、 严重营养不良(C)。

1.4 腹透相关指标 记录患者透析处方、24 h尿量和24 h超滤量。入选患者均接受标准腹膜平衡试验检查。测定4 h透析液肌酐与血肌酐浓度比值(dialysate to plasma ratio for urea at 4 hours, 4 hD/Pcr)评估腹膜转运特性。计算残余肾功能 (residual renal function,RRF)。

24 h尿量(ml)÷1 440÷2。

1.5 肌少症参数评估

1.5.1 肌肉质量:使用德国费森尤斯牌人体成分分析仪(BCM)测定入选者的瘦肉组织指数(lean tissue index,LTI)和脂肪组织指数(fat tissue index,FTI)。具体方法:室温(22~26℃)下,患者复诊当日留腹2 L腹透液,静卧5 min,将4个一次性电极片放置在横跨同侧掌指关节(红)、腕关节(黑)、踝关节(红)、跖趾关节(黑)皮肤处,相邻电极片距离≥3 cm,连接导线,输入患者性别、年龄、身高、空腹体重及血压后进行测量。

1.5.2 肌肉力量:使用国产家庭用电子握力计(广东香山衡器)测定握力(handgrip strength,HGS)以评估肌肉力量。测量方法:复诊当日,患者端坐位,选择优势手持握力器,测量3次,取最大值。

1.6 身体活动能力 采用4 m步速测定的方法评估身体活动能力。测量方法:患者复诊当日在不借助任何外力情况下,以平时步行速度直线行走4 m,记录所用时间,计算步速。

1.7 肌少症诊断标准 根据EWGSOP 2对肌少症做出的最新诊断标准及相关数据截点:(1)肌肉力量下降:男性HGS<27 kg、女性HGS<16 kg;(2)肌肉质量下降:男性LTI<9.2 kg/m2、女性LTI<7.2 kg/m2;(3)4 m步速<0.8 m/s。符合(1)和(2),即可诊断肌少症,(3)是诊断严重肌少症的指标[6,7]。

2 结果

2.1 持续非腹膜透析患者肌少症发生情况及单因素回归分析 123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肌少症25例,发生率20.33%;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在年龄、透析龄、SGA、HGS、LTI、FTI、E/I、BMI、ALB、25(OH)D、hs-CPR、GLU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HBG、TCH、TG、Ca、P、PTH、RRF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肌少症与非肌少症组间比较

2.2 腹膜透析患者肌少症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肌少症为因变量,以年龄、透析龄、SGA、HGS、LTI、FTI、E/I、BMI、ALB、25(OH)D、hs-CPR、GLU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D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透析龄、SGA、HGS、LTI、BMI、hs-CPR。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疾病,涉及肌肉质量和功能的加速丧失,导致患者活动受限,骨折风险增加,自理能力减退,生活质量下降,住院率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CAPD患者随着肾功能的衰竭,易出现肌肉力量降低、选择性肌肉结构改变和肌肉萎缩,容易导致肌少症的发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毒素蓄积而引起的厌食症、酸中毒、贫血、慢性炎症、激素紊乱可导致蛋白质吸收受损和肌肉萎缩加重,肌少症发生率可以高达49.4%[8]。因为肌少症诊断方法较多,各方法的诊断截点不一致,目前CAPD患者肌少症患病率并没有1个比较明确的范围。本研究对1年内随访的123例CAPD患者研究发现,共发肌少症25例,发生率为20.33%,男性患者发病率为18.3%,女性患者发病率为22.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透析龄、SGA、HGS、LTI、BMI、hs-CPR。是CAP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因素。肌少症在CAPD患者中并不少见,应提高认识,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和透析龄的增加,肌少症发生风险越高。随年龄增加,机体内与年龄相关的激素如胰岛素、雌激素、雄激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的变化参与肌少症的发病。尿毒症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透析时间延长,长期处于慢性炎症、内分泌紊乱状态等多种并发症持续状态,普遍存在食欲减退,营养吸收利用障碍及不足,加之运动量减少,增加了肌少症发病率的概率,也是肌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营养状态与肌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良好的营养支持不仅能够增加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肌肉含量,促进肌肉生长,提高患者肌力,增加腹膜透析患者的运动量,减少并发症。腹膜透析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丢失比较多,一次血液透析可造成6~8 g氨基酸随透析液丢失[9],CAPD患者每日腹膜透析氨基酸的丢失量为2 g[10],结合腹膜透析患者饮食中对蛋白尿摄入量存在限制,常导致氨基酸摄入不足,从而增加透析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营养不良是肌少症发生的有力预测指标,Beaudart 等[11]随访336例老年人4年,发现营养不良老人出现肌少症的风险较非营养不良老人高出4倍。一项荟萃分析中显示,维持3个月及以上的营养干预能提高患者肌肉含量、肌力,减少肌少症的发生[12]。对于合并肌少症的腹膜透析患者,积极的营养支持不仅能够增加肌肉含量,同时可以明显提升肌力。

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处于微炎症状态,而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加会导致骨骼肌纤维束质量下降、肌肉弹性减低、蛋白质含量减少等多种因素,造成整体肌力减弱。研究显示,炎症状态可以通过激活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计核因子κB等途径加速骨骼肌萎缩[13]。也有研究表明,抗氧化、抗炎可用于肌肉减少症的早期预防[14]。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普遍处于微炎性状态和氧化应激状态,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肾脏病患者的死亡率,透析患者因肾脏替代治疗能力有限,毒素水平蓄积,加重了机体的炎症状态,从而使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此外,炎症水平也被认为是机体衰老的重要生物标志物[15]。本研究中发现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炎性因子hs-CRP水平是肌少症发病率的相关因素之一,因此尽早干预和改善微炎症状态可以减少肌少症的发生,提高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可改善改善肌肉的新陈代谢,减少或延迟肌肉再生的下降,同时减少和改善肌少症的患病率。运动包括抗阻力运动、有氧运动及呼吸肌肉训练,都可以在不同程度提高肌肉含量,改善肺功能,增加运动的耐受性。在一项高负荷抗阻力的对照研究中发现,高负荷阻力训练可以改善透析患者四肢骨骼肌含量及体能状态[16]。定期的抗阻力训练可以管理体重,降低脂肪含量,减轻肌肉质量损失[17]。本研究发现,握力与肌少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提高肌力可以减少跌倒、骨折及血栓的发生率。有效的体力活动,尤其是阻力锻炼可以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发展,也有研究发现,高强度阻力锻炼较低中强度阻力锻炼更能显著提高肌肉含量和肌力,对腹膜透析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起到患者的一定的防治作用[18]。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CAPD患者肌少症发病率的研究,证实年龄、透析龄、主观营养评估、握力、瘦肉组织指数、BMI、 hs-CDP、残余肾功能是腹膜透析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透析中心应积极开展早期筛查和防治,通过不同程度的肌肉训练,延缓和防治肌肉流失,提高肌肉含量、质量和力量,可以减缓甚至不同程度降低肌少症的发生和进展,改善肌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对健康大中国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肌少症腹膜年龄
小腿围在肌少症筛查中的研究进展
咱爸妈的腰背疼可能是它闹的
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钙黏素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过瘦要当心肌少症
肌少症与衰老
国内首个腹膜假黏液瘤治疗规范发布
年龄歧视
人类的内脏是简单堆在肚子里的吗?
算年龄
年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