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我法
——周京新作品赏析

2022-10-13刘泽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收藏与投资 2022年9期
关键词:纸本水墨笔墨

刘泽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清代画僧石涛曾提出“我用我法,无法而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要打破前人立下的规矩,画出自己的个性。观周京新老师的作品,便不难发现其独具匠心的新题材和新画风,这与石涛的想法不谋而合。周老师近几年的作品将水墨人物中“水痕白线”的技法举一反三地引入花鸟鱼虫、山水园林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周老师对中国画三大主题无所不通,究其根本,是其剑出偏锋的才情和神出正宗的睿智。本文将从周老师近年创作的人物、荷、鱼鹭、园林、杂化、争上游和紫藤几大主题进行赏析,一探其对中国文化的通变之道。

一、人物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人物画最讲究的就是得其神。人是一个生命体,是有激情、有感受、有灵气、有神采的,求气韵就要面对面真实地去感受,再通过写意的精神以及纯粹的笔法予以呈现。

周老师的人物写生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极具表现力的“水痕白线”技法、书写性和塑造感结合的写意精神上。观其作品,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在其笔墨的肌理和水色晕化中交相叠印,强化了人物和笔墨的双重存在。在中国画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冲击下,周老师依然坚守水墨的底线和写意的精神,以最普通的笔墨纸砚“以写入画”。人物如同一尊尊气宇轩昂的雕像一般,将观者的视线引到一个由“疏相”与“特貌”所交织起来的极富当代视觉性的水墨形象世界里。周老师的写生人物作品重点是写真我,其真我呈高格,寄心境,持修养,合天地自然生生造化。

人物写生系列246 cm×125 cm 2015年

荷系列68 cm×68 cm 纸本水墨 2017年

二、荷

从唐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到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尤其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花圣洁、宁静、清新的形象呼之欲出。画荷立意自有依傍,却难再出人意表。

周老师的荷花系列,荷叶姿态雅逸,荷花、莲蓬出枝奇肆,翠鸟动态敏捷,为空静的画面平添意趣,一显水墨禅境。

“水榭风微玉枕凉……淋浪淡墨水云乡。”观其作品,虽然依旧是雅致轻灵的水墨基调和飘然不群的文人品格,却不再拘泥于文人或院体的传统画法窠臼,而是通过独具微妙色阶和肌理的个人笔墨语言,表达自我的审美意趣和即兴灵感。不论是轻摇曼舞的荷叶,还是细如发丝的花蕊,抑或生机灵动的鸟羽,处处皆苦心经营、逸笔翩翩,令观者于恍惚中重温周老师笔下的水墨交融,并由此幻化出花叶婆娑、鸟鸣清空的画面和意境。

1.鱼鹭系列 154 cm×83.5 cm 纸本水墨 2016年

三、鱼鹭

鱼鹭系列可谓逸品,周老师搦笔濡墨,挥笔自如,鹭亦翩翩,鱼自浮游,却又不拘泥于写形状物。他将中国绘画艺术的意境和“大象无形”发挥到极致,遥看白鹭窥鱼处,意态悠闲,野趣横生,足以使观者神游其中。

本来,画面中鱼与鹭于天地之间正在上演着“生死时速”的一场搏击,猎手的敏捷与猎物的仓皇形成生动对比,在描绘鱼鹭稍纵即逝的体态和动势时,周老师恰到好处地采用了解剖与透视手法,于看似平静的画法中暗示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画面给人一种壮美的观感。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周老师同样也是天生的“猎手”,他通过感官的观照攫取自然之美,并通过看似波澜不惊的理性绘画方式“猎取”生命的本质。惊心动魄的情节,竟然以如此宁静的空灵画面和清澈的笔墨构成,给了观者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体验。

周老师妙用炉火纯青的“现代没骨”语言,悉心探求万物之始,仰观俯察造化演变,在展现生命的本真状态方面独具灵性。

四、园林

园林是古人将自然造化与心象结合的完美典范,是身心融于自然的栖息之所,是画家彰显笔墨的理想境界。中国园林妙在古雅含蓄,以有限空间涵容无限风景。

周老师以精练的笔墨表现出精心选择的园林景象:湖石、曲廊、屋檐、小亭、树木等,画中清波涟漪、烟云弥漫,冲淡清和、含蓄空灵的壶中天地尽在眼前。

周老师注重墨分五色和笔墨的燥润虚实变化,对画中“水性”尤为敏感。用水的量变化了便会改变用墨的常规形态,生发出水性化的笔墨形态。水中含笔,墨中含水,笔、墨、水相融而又相离,水的气息充盈着笔墨,使墨色更加丰富、润泽、恬淡,水墨氤氲,生机盎然,在水性和笔墨恰到好处的相互制约中,形成了周氏特色的“骨法”和笔意,于沉凝中而益显空灵。在这里,水已不仅仅是笔墨的调和剂,而是与笔墨并驾齐驱的形式元素,彼此形成了如影随形的相生关系。

2.沧浪亭 34 cm×138.5 cm 纸本水墨 2018年

3.杂花系列 34 cm×138.5 cm 纸本水墨 2018年

4.争上游 34 cm×138.5 cm 纸本水墨 2018年

画园如同造园,取其精粹是其要旨。造园要在自然风景中取精用宏,而画园则尤需对园林景象精益求精。本已奇妙的人间造境被浓缩在宣纸上再造奇妙,于此则可见周老师的画外悟性:对于园林的高低错落、曲直藏露、左右揖让、前后借景,一一了然于心。于是观者在其作品时,可体味到其中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宜分则分,因势利导,妙笔生花,咫尺千里的无穷韵味。

五、杂花

周老师曾这样阐述作画真谛—画中之趣,可雅,可俗,可矜,可谐,可隐,可显……切不可无趣,无趣则无画,做人亦是如此。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运之于笔,成之于心,杂花系列作品的巧妙之处就体现在画中取象与造境的不同凡响。周老师花鸟画善取局部特写,画中聊聊物象可数,却彼此环环相扣,具有相互紧密契合的构成关系,其精当直逼八大山人。

他的花鸟画轻灵而鲜活,松动而自由,处处显示出蓬勃生机和盎然活力的生命节奏。这已不是寻常意义的绘画,而是一曲曲无声的乐调,如同行云流水般欢畅的心灵轨迹,为人们提供了直指人心的独特的视觉享受。

摈弃了勾勒的线条,周老师的水墨抒写另辟蹊径而具有别样的艺术感染力—大象有形,而大美无形。

六、争上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文化的象征意义博大精深。无论是庄子濠梁之辩,还是民间历代盛传的“鱼跃龙门”传说,无不寄托着积极向上的美好寓意,而后者又通过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广为传播而经久不息。鱼同样也是文人画的重要选题,八大山人笔下的瞪眼鱼就是刻骨铭心的精神印记。

紫藤系列 46 cm×69 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周老师此系列作品,以“争上游”为题,画中鱼儿列队出游,颇成阵势。以层次微妙的淡墨画鱼身,配上浓墨画眼可谓画龙点睛,精神焕发。画中鱼儿身姿矫健,逆流而上。虽无八大山人或庄子赋予鱼儿的悲喜情态,但自有周氏笔下从容不迫的开合气度,显得自由自在。

周老师以其“水墨雕塑”手法塑造鱼的身段,墨韵水痕既生成了舍弃西式明暗光影的体积感,又呈现出晶莹剔透、恍若浮游于水的透明感。

画中主体之外大片留白,不见一丝一缕波纹,却具江湖浩瀚之境—正因为周老师通过淡墨画鳍,使其时隐时现,曲笔挥写的水草上下颠簸,造成了动感错觉,从而赋予观众流水潺潺、满幅烟波的想象空间。

七、紫藤

此系列作品以飞鸟、蜜蜂、蝴蝶、鸣虫与紫藤营造“动静结合”之情境。画法虽为水墨写意,但如鸟羽蝶翅、虫足蜂芒以及枝叶藤蔓等着力于精微处,则丝毫不让工笔。无论纵笔横斜,还是用笔精到,笔墨传情写神是其画法精髓所在。

周老师将其“墨法”延伸至花鸟领域,视角主要倾向于与传统“折枝花”异曲同工的“近距离”特写,集旷达与微妙于一体,以写入画而臻于妙笔生花之精致,尽显一派矜持、清雅、自信的风流意态。

禽鸟形态饱满,神采奕奕;蜂蝶振翅迷蒙,如在眼前;昆虫晶莹粉嫩活灵活现。藤蔓交织缠绵、乱而不杂,花序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再加“墨分五色”之妙用及其“水痕白线”之升华,水墨紫藤不着一色,尽得风流。

八、结束语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周京新老师在处理客观物象的同时运用了其独特的周氏笔墨,珠联璧合而不见丝毫罅隙,自成一家。周老师这些作品摒弃了“师古人之迹”的迂腐,确立了“师古人之心”的正道。观其作品可以体会和感悟到传统中国画写意笔墨的自然法度与科学精神。周老师为中国画另辟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新天地,也必将为中国画史续写熠熠生辉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纸本水墨笔墨
张睿作品
《岩高千尺虎》
水墨
水墨人物
张顺琦作品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谐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