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山区公路深厚软土填方路基处理措施研究

2022-10-06钟俊辉王丽君

水电站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填方路堤沟槽

钟俊辉,王丽君,何 鑫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731)

0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南区域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和完善,公路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由于区域山地居多,路线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山区低谷软土地带通过,山区软土路基主要有斜坡软土路基、层状软土路基和谷间锅底状软土路基3种形式,山区软基具有其自身的工程特点,包括软土厚度变化大、富含有机质、软土底面倾斜、下卧硬土层较薄等[1-3],而深厚的冲洪积软土成为路基设计的重难点之一,处理时应区分对待,处理措施不仅与经济性有关,而且如若处理不当,运行时很容易出现路基沉降和稳定性问题[4-7],因此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采取合理的路基处理措施。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西南地区,设计等级按照一级公路加市政配套标准,主线设计全长8.91 km,主线设计速度80 km/h,辅道设计速度30 km/h。

项目软土路段为填方区段,填方高度为2.5~16.0 m,路段处于山前平原过渡段的浅丘沟槽地带,地表呈宽缓的U型槽,沟槽横向宽80~120 m,纵向长1 080 m,该段汇水面积大,左右山丘冲沟内地表水均汇入该U型沟槽内,沟槽内地势低洼,现为冬水田。冬水田内的冲洪积土层主要为粉质黏土,沟槽两侧既有的农业水利排水边沟排水不畅,局部淤积严重,无法正常排水。现场地形地貌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现场地形地貌

该段覆盖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黏土,沿沟符呈带状分布,沟口和沟槽中心深,靠山边浅,土层厚0.0~17.4 m。地表硬壳层厚度0.0~5.0 m,呈可塑状,软弱层内有可塑状黏土夹层,土质不均匀。沟槽内土层纵向变化较小,厚度12.0~17.4 m,但横向受沟槽底部基岩面形态起伏而起伏,变化较大。沟槽中心底部分布有灰黑色泥炭质土,呈带状或透镜状分布。下伏卵石土或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基岩起伏较大,基岩面埋深5.0~18.0 m。下伏硬卧层力学性质好,承载力高。地质纵剖图见图2,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

图2 地质纵剖示意(单位:m)

根据地勘资料显示,本项目下部软土深厚,且软土呈现出层状、锅底状和斜坡软土状,分别对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研究。

2 深厚软土路基处理

本小节主要针对层状软土路基和谷间锅底状软土路基的段落,进行相应区段的地基处理分析。

2.1 路基处理前计算分析

主线K2+840.00 m~K3+500.00 m段均以路堤通过,填方高度为2.5~16.0 m。选取其中典型深厚软土断面K2+940.00 m(锅底状见图3)、K3+100.00 m(锅底状)、K3+400.00 m(层状见图4)进行分析,采用理正岩土软件6.5版进行稳定性和沉降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2。

图3 K2+940.00 m断面示意(锅底状软土)(单位:m)

表2 软土地基处理前稳定及沉降数据

依据规范JTG 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路堤稳定性安全系数不小于1.30,一般路段路基工后沉降量应不大于30 cm,从表2可以看出,这3个典型断面的稳定性和工后沉降均不满要求,故需对深厚软弱段地基进行处理。

采用3种常规路基软土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1)竖向排水体处理法;(2)加固土桩复合地基法;(3)刚性桩复合地基法[8]。

2.2 路基处理方案分析

2.2.1 竖向排水体处理法

规范JTG/T D31-02—201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以下简称 《公路软土技术细则》)规定:竖向排水体适用于深度大于3 m的软土地基处理[9]。项目采用SPB-1或SVD-1型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固结联合法,排水板采用SPB-1或SVD-1型,间距为1.2 m,正三角形布设。采用“理正岩土计算6.5PB4版”计算,当路堤填方高度超过6 m时,稳定性和工后沉降不满足规范要求。

对于填方高度不大于6 m的深厚软土地基段可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固结法,该法造价低、经济性好,施工时,应保证足够的预压期。

对于大于6 m的高填方深厚软土段,主要对比2种方法:加固土桩(搅拌桩或旋喷桩)和刚性桩(素混泥土桩)。

2.2.2 加固土桩方案

由于存在软塑灰黑色泥炭质土透镜体,土层有机质含量10%~30%,局部含量高达50%左右,采用搅拌桩(或旋喷桩)加固时,水泥在该层土体中可能不凝固或发生后期崩解,风险较高,故不推荐采用该法。

2.2.3 刚性桩方案

刚性桩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地基上荷载较大、变形要求较严格的高填路堤段、桥头或通道与路堤斜街段,采用工艺成熟的素混凝土桩,桩径0.5 m,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间距2.5~3.0 m,桩体伸至基岩面或其他持力层0.5 m深度,桩顶设置边长为1 m的正方形桩帽。该方案可行,在区域运用较多。

2.3 加固处理后计算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不同加固措施,选取地基加固处理后典型深厚软土断面K2+940.00 m、K3+100.00 m、K3+400.00 m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见下表3。

表3 软土地基处理后稳定及沉降数据

通过表3可发现,处理后的3个断面稳定性均大于1.30,工后沉降量均小于30 mm,均满足规范要求,说明以上选取的地基处理方法可行。

3 斜坡软土路基段

山区软土形式还有一种:斜坡软土地基,即软土位于倾斜的硬质土或基岩上,K3+160.00 m~K3+340.00 m段属于该种地质形式,底部基岩横向坡度一般10°~15°,最大25°,路基最大填高为9.1 m。以K3+200.00 m作为典型断面(见图5)进行分析,该断面基岩横向坡度为25°斜坡上存在厚约6.8 m的软塑粉质黏土。

图5 K3+200.00 m断面剖面示意

采用规范法和有限元法分别对该断面进行计算,相应的计算软件为Geo5和Plaxis,计算模型见图6~8,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4。

图6 Geo5路基稳定性计算模型

图7 Plaxis路基处理前稳定性计算模型

图8 Plaxis路基处理前稳定性计算云

表4 处理前稳定性计算结果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填方路堤推动坡脚的软土,沿基岩和软土层交界面滑动,规范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92和0.98,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软土处理。

该基岩斜坡段地基主要有2个问题:路基沉降和陡坡稳定性。考虑3种方案进行对比:(1)素混凝土桩+坡脚反压;(2)素混凝土桩+路基侧向支挡;(3)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10-11]。

3.1 方案一:坡脚回填反压

反压护道是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较经济的方法,重点在于宽度和高度的确定[12]。软土细则规定:反压互道最大高度不宜超过路堤高度的1/2,以K3+200.00 m为例,该断面填方高约9.0 m,坡脚设置反压护道高度取4.0 m,坡率1:2.0,宽度10.0 m,为保证护道稳定性和沉降,填方以下相应设置素混泥土桩(进入持力层0.5 m),具体断面见下图9。经计算,路堤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

图9 反压护道断面示意(单位:cm)

从图9可看出,反压护道宽度达到20 m,黑粗线外为农田,业主反映征地困难而且反压体下新增素混凝土桩,增加了造价,故不推荐反压护道法。

3.2 方案二:路基侧向支挡

填方以下相应设置素混凝土桩(进入持力层0.5 m),减少路基沉降。在路基倾斜方向外侧填方平台上设置一排桩板墙作为侧向约束,桩径1.5 m,桩间距5.0 m,桩长10 m,嵌固深度约5 m,经过计算分析,该法可满足路基沉降和稳定性要求,但抗滑桩造价较高,抗滑桩施工较慢,经济上和工期上均不占优势。

3.3 方案三: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

填方以下相应设置素混凝土桩,在路基坡脚外扩两根素混凝土桩,桩径不变(0.5 m),基底软土区域桩间距为2.5 m,桩嵌岩深度由0.5 m调整为2.0 m,具体断面见图10。

图10 路基侧向支挡断面示意(单位:cm)

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力学参数可按下式计算[13],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力学参数为黏聚力c=50 kPa,内摩擦角φ=6.10°。

Csp=mCp+(1-m)Cs,tanφsp=mtanφp+(1-m)tanφs。

(1)

式中:Csp、Cp、Cs分别为复合地基、桩和桩间土的黏聚力,kPa;φsp、φp、φs分别为复合地基、桩和桩间土内摩擦角,其中桩为100°;m为桩土面积置换率。

采用有限元法和规范法同时对方案三进行稳定性分析,相应计算软件为Plaxis和Geo5,前者计算模型和结果见图11和图12,后者与图6一致。有限元法采用强度折减法,规范法将桩和土整体考虑成复合地基。有限元法路基处理后位移计算云见图13。

图11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断面示意(单位:cm)

图12 有限元法路基处理后稳定性计算模型

图13 有限元法路基处理后位移计算云

表5计算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强度折减法还是规范法计算,处理后的稳定性均大于1.30,能满足规范要求,说明该方案可行。

表5 处理后稳定性计算结果

从实际、经济、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采用方案三:素混凝土复合地基处理。

4 结 论

通过上文研究,针对本项目条件得出了以下结论:

(1)本项目深厚软土层段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和沉降均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处理。

(2)对于填方高度不大于6.0 m的深厚软土区域,采用堆载+竖向排水板法进行预加固可满足规范要求。

(3)对于填方高度大于6.0 m的高填方深厚软土区域,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可满足规范要求。

(4)位于斜坡软土段的填方路基,从经济和实际方面比选,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增大软土的压缩模量和抗剪力学参数,沉降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猜你喜欢

填方路堤沟槽
柔性表皮与微沟槽耦合作用减阻效果数值模拟
嵌入式反压护道作用下软基路堤稳定性研究
基于数值模拟的2种条纹沟槽减阻特性对比分析
铁路浸水路堤优化的边坡稳定分析
开槽施工钢筋混凝土管道的临界沟槽宽度
一种具有多形式钢片结构的四季胎
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演变规律宏细观研究
填石路堤强夯施工技术及路基响应研究
除夕夜忆花屋塆
道路路基工程填方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