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2-10-03孙文清高群英康学建郭红雷

现代园艺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绿道公园规划

孙文清,高群英,康学建,郭红雷

(1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2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43)

绿道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景观设计行业,是指以自然要素为基础,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绿道建设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且能有效遏制城市蔓延,符合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求,对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古迹也有重要意义。因此,绿道建设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1]。

1 绿道相关理论研究

绿道英译“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 和parkway 这2 个词汇,表示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通道。但在不同的环境下,绿道有多种多样的含义,我国2016 年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提到绿道概念: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该定义充分突出绿道的线性生态空间与生态廊道的属性,阐明绿道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导则中提出将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环境景观地貌的不同,分为城镇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根据绿道的规模、在区域中所占的地位等因素不同,将绿道划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2]。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公园运动时期(19 世纪)。绿道发展历程中,公园运动代表了绿道思想的萌芽。“公园道”概念被认为是现代绿道概念的基础,奥姆斯[3]提出这一概念后规划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被众多学者认为是最早意义上的绿道,这一绿道被人们誉为“翡翠项链”,设计者利用城市道路将波士顿的若干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这条绿色项链。同时期的查尔斯·艾略特在波士顿城市群区进行了系统且庞大的绿道规划,此时的绿道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但“公园道”建设本身就已呈现出沿河流、道路等线性空间分布的特征,只是其在功能上仅以连通性和审美价值为主,生态价值局限在增加城市居民接近自然的机会。后期随着时间的积累发现,公园道对缓解马迪河流域的污染问题有很大的作用,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自此以后,绿道的理论和实践在欧美国家不断深化。

2.1.2 开放空间规划时期(20 世纪)。随着社会进步,绿道建设受到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关注,人们对绿道的期望开始逐渐向“道路”方向靠拢。随着自行车隔离道的普及,沿着铁路廊道或河流沿岸的路径被重新开发,以满足人们对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慢行路径的要求,此时的绿道建设相关概念已初具规模。因此,在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如何做好空间规划,有效开发开放空间。Henry David Thoreau 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绿道网络规划中,尚未被破坏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非常重要,应得到保留,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埃利奥特[4]提出了名为“保护植被和森林景观”的研究方法,即“先调查后规划”,这一理论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绿道规划。

2.1.3 兴盛时期(约1985 至今)。这一时期“绿道”一词出现越来越频繁,1987 年,“绿道”这一命名被正式提出,美国总统委员会发表的《美国户外运动报告》中提到了“绿道网络”的概念[5]。在理论方面,各类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在实践方面,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城市、区域等层级的绿道实践,许多成功的绿道规划案例将会为接下来的绿道建设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随着绿道的发展,除了之前一直比较重视的为公众服务,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外,绿道的教育、防洪、促进经济发展等功能也逐渐受到重视。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绿道雏形出现。从先秦起,对雏形“绿道”的建设就开始流传下来,始于汉而盛于唐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异常繁荣的茶马古道、隋唐盛世和明清都城的繁荣见证南北大运河等。我国的绿道建设可以分为2 个阶段。

2.2.1 引入绿道理论。国内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对绿道的研究最早是付斌先生刊登在《世界建筑》上的《日本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一文。研究前期,我国主要研究国外绿道建设进行资料。国内对将“greenway”的翻译正式译为“绿道”,是在1992 年发表的《美国绿道简介》[6]中,对绿道进行了概念性的叙述,但未给出绿道的实质性要求。到1997 年,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等人在对中山市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建国后的绿道建设情况,系统分析一些城市道路,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反规划途径,为国内的绿道研究打下基础。而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的国内绿道,多以慢行道、公园、绿化带等散落形式小面积出现,为我国绿道建设的阶段性发展奠定了基础[7]。

2.2.2 绿道建设发展。2005 年,对浙江省绿道规划的研究,是我国第一次正式、系统的绿道规划思考,为之后珠江三角洲绿道等大型城市群绿道建设提供了引导与思路,从此开始,国内一些大型城市纷纷对绿道建设进行实践性研究,至2009 年,其他各省纷纷加入对绿道规划的行列,各城市的绿道建设呈现欣欣向荣之态[8]。虽然我国绿道发展较晚,但发展态势迅猛,到如今已有多个城市建成了系统协调、符合所属地区的绿道网络系统。

3 城市绿道网络构建实例

3.1 国外绿道网络构建实例

1991 年新加坡正式提出绿道,建设时主要从2 个方面考虑:一是连接公园,形成统一的、使公众更易到达的公园用地网络。二是营造自然廊道,保障鸟类繁衍。新加坡绿道的特殊之处是整个城市处于高密度环境,不仅要保证密集的居民可休闲使用,也要保护动物们在市内的生存环境。绿道系统主要是通过城市内的绿色缓冲带连接公园与其他开敞空间。同时,鸟类和其他动物可安全地在城市内移动,保障了生物物种多样性。其规划主要体现在绿道景观设置、公共设施改进、生态设计和环线建设方面[9(]见表1)。

表1 新加坡公园绿道举措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改善内部绿地空间紧缺的状况,在进行城市修复时,决定将改造重点放到绿地的保持与更大化上。结合当下形式,日本没有选择大量的聚集利用绿地,而是“反其道行之”,将绿道建设在高度发达的市中心,巧妙地结合绿道建设与商业开发,形成了大胆、新颖的旧城更新改造模式。优秀的改造例子有北海道札幌大道和港北新城绿道(见表2)。

表2 日本绿道优秀实例举措

3.2 国内绿道网络构建实例研究

珠三角绿道作为国内大型城市群绿道建设的初次尝试,是我国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珠江三角洲绿道网针对地理生态资源现状采取针对性举措(见表3)。并提出以“多目标、多功能、多样性”为原则建设绿道,设计出发点要做到满足“三大需求”和“三大功能”。“三大需求”即城市建设转型需求、关注民生需求、满足生态需求,“三大功能”即做到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城市无秩序扩张;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宜居建设;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以上原则基础上,建设整体由6 条主线、4 条连接线、22 条支线和18 处城际交界面以及4410km2的绿化缓冲区5 部分组成珠三角绿道网的总体布局。通过绿道建设有机结合区域内的各类自然节点、人文节点等节点与河流、交通路线等线状要素,形成一个连通的绿色网络。做到保护生态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拥有更多休闲游憩的场所,促进广东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10]。

表3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措施

4 研究趋势

目前,绿道已进入了全球化发展时期。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都已开始尝试建设不同层次的绿道,绿道建设的多功能、多价值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我国的绿道交通建设相比国外起步晚140 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理论研究上,绿道系统理论和绿道综合评价机制尚不成熟。尽管绿道建设在我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实践内容主要停留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中的景观元素设计,由于绿道建设涉及的部门较多,交叉领域较为复杂,如何科学规划和管理绿道,如何保障城市绿道系统整体性、可持续性建设,如何将绿道建设转化为促进城市形态健康发展的引导要素,仍是我国当前绿道建设探索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方面,对于绿道网络系统规划的研究还不充分。绿道建设前期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设原则,当前绿道建设不仅需要具备复合的功能和多元的内涵,还要帮助城市实现环境平等性、社区可居性和生态韧性等多重目标。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多尺度生态空间网络构建,是我国当前绿道网络系统研究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点。

猜你喜欢

绿道公园规划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三河一山”绿道成为新的“打卡地”
在公园里玩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