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遗产视角下的未名湖燕园建筑价值探析

2022-09-28唐伽拉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未名湖燕园世界遗产

唐 琳 唐伽拉 陈 杰

世界遗产视角下的未名湖燕园建筑价值探析

唐 琳 唐伽拉 陈 杰

[北京大学]

校园景观文化遗产是现有世界遗产较少涉及的领域,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意义有待保护与挖掘。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燕园建筑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谐的中西交融、高超的艺术造诣、协调的景观格局,代表了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文章通过将未名湖燕园建筑与同类世界遗产进行类比,探讨其可能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并在探索未名湖燕园建筑世界遗产潜力的同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世界遗产; 未名湖燕园建筑; 校园景观; 遗产价值

一、引言

大学这一机构最早出现于公元1088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学术教育机构,大学不仅以育人、科研为己任,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文化宣传、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功能,这让校园也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与市民活动的场所,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其作为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的可能性。北京大学作为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作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北京大学校园建筑与整体景观,从建筑特色、建筑功能、景观格局等方面体现了北大的校园传统,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北大精神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历史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中将世界遗产定义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1]现行2021版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为世界遗产遴选制定了十条价值标准,一项遗产在评选过程中,必须符合其中一项或多项标准才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从世界遗产角度关注校园建筑、景观的价值及其的相应保护措施,早在本世纪初美国的盖蒂基金会便提出《校园遗产保护倡议》,宣布于2002—2007年间资助85所大学去管理和保护其校园内重要的建筑、景观及遗址[3]。中国学者对该领域也逐渐开始了一些探索,李咏华等在混合遗产视野下经过对自然遗产的评价和考量,认为之江大学旧址符合混合遗产标准,并提出了兼容性的整体保护措施[4];张天洁等以弗吉尼亚大学校园为例,探究其将历史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保护理念和措施[5]。由此可见,具有历史价值的校园迫切需要世界遗产视野的价值挖掘和保护利用措施。

二、未名湖燕园建筑概况

北京大学主校区即燕园校区位于北京西郊的燕园,这里珍藏着久远的历史记忆。早在金代,这里就是京郊著名的风景区;明代又有米万钟、李伟修建誉满京城的勺园与清华园;清代又成为皇家帝王的“赐园”;1922年—1929年,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校董会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对该地块进行规划设计以供学校迁入。未名湖燕园建筑群于1926年基本建成,其用西方传来的现代建造技术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临摹,并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是中国近代校园规划及建筑创作的珍品与典范。

燕园建筑群以未名湖为中心,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主要轴线(图1)。由西进入,西校门、校友桥、贝公楼依次展现;贝公楼南北分别是档案馆、民主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化学南楼,往东是钟亭,越过湖则到达第一体育馆;贝公楼东南有南北阁、俄文楼;贝公楼东北有作为昔日男生宿舍的德斋、才斋、兼斋、备斋以及作为外籍教授宿舍的体斋、建斋。南北轴线则穿过石舫,在其左右分布作为昔日女生宿舍的静园各院,最终在第二体育馆结束。另外在燕南园和燕东园还建设有教工宿舍,其样式甚至建筑材料都源自西方,居住条件一时冠领京城。燕园建筑风格主要为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群组基本以三合院进行组织,总体布局合理,单体尺度适宜,与古典园林保留下来的山水地形地貌结合紧凑。建筑物层数多为二、三层,主体用黛瓦红柱、白石台阶、浅灰墙面,细部如檐下为混凝土仿制斗拱梁枋、山墙及构件施以彩画;次要建筑则取传统民居和园林建筑形式。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外观仿照北京东郊的通州燃灯塔,建为八角密檐式砖石塔。燕园内尚留若干明清旧园遗物如翼然亭、临湖轩,也有从圆明园及周边园林流出来的石刻小品如翻尾石鱼、华表等。

1952年,北大从沙滩校址迁到燕园,新建的建筑注重与原有建筑相互协调,另外格外强调对燕京大学老校址的保护,未名湖燕园建筑群也得以保存如初。未名湖燕园建筑群在2001年时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校园遗产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体系[6],标志着我国校园遗产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

未名湖燕园建筑群核心保护范围为5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为81.49公顷,包括建筑遗迹34栋,文物遗迹、碑刻、墓葬、雕像等29件,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 燕京大学遗址

在历史、艺术、生态以及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们是燕京大学历史及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平的物质载体,是中国教育史、文化史、对外关系史等多方面的重要例证,并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建筑创作较成功地融合了西方校园格局与中国传统院落布局及园林山水,较好地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运用了西方建筑技术;其引入的校园规划理念对后来国内开展的校园规划工作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燕园的校舍作为燕京大学历史的物质载体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燕大校友群体的记忆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

(二) 京郊赐园遗迹

主要价值可以概括为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历史价值方面,它们是中国古代北方私家园林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遗存,是我国北方造园史上的珍贵例证,记录着清中晚期至民国初期的重大历史变革;在艺术价值方面,这些遗迹体现了清末中国北方传统园林在造园上的艺术成就。鉴于以上双重价值的贡献,后来的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更富有历史及人文韵味。

(三) 历史遗迹、遗存

未名湖周边遗留的历史遗迹、遗存,不少来自如圆明园等著名的历史园林中,它们不仅在对这些园林的考古研究上有较高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还因为见证了一段惨痛的民族历史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些遗存大多数都工艺精美,有些甚至能称作艺术精品,具有相当高度的美学艺术价值。同时,作为可供欣赏凭吊的历史遗物,还能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这些文物可以与北京大学的爱国底色一并勾绘出一片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 北京大学人文环境

作为未名湖燕园建筑现今的环境基础,北京大学的校园风貌见证了新中国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外文化技术交流、高校教育发展以及各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另外北大校园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集成、完善了墨菲先生早先的规划设想,形成了完整和谐的校园空间环境,并在部分新的发展区域形成与之协调的新环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北大独特的校园环境使得已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及科技先进性的北大这一文化概念的载体,寄托着无数人的怀念和向往,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图1 未名湖燕园建筑的双轴线布局

(底图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三、未名湖燕园建筑的世界遗产价值

(一)与相似世界遗产对比分析

截至2022年初,世界遗产名录中共录入1154处世界遗产——包括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以及39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但其中涉及校园景观的遗产仅有四处。目前,校园景观遗产在申报世界遗产时属于文化遗产范畴,而文化遗产的认定主要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为依据,即,标准(i)创造性价值、标准(ii)交流价值、标准(iii)见证价值、标准(iv)类型典范价值、标准(v)环境价值和标准(vi)关联价值[7]。

自1987年夏洛茨维尔的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作为第一个校园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全球共有4处校园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1),分别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大学城的核心校区、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科英布拉大学——阿尔塔和索菲亚和夏洛茨维尔的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这些大学校园的普遍价值集中表现为符合(iv)类型典范价值:如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大学城的核心区彻底地使用现代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设计校园,显著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工作环境并融入了城市区域;而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在物质上摹刻了现代理想都市的愿景,并折射了城市的特质;科英布拉大学则通过与城市市区的恰适融合,阐释了一种新的校园类型;弗吉尼亚大学直接与杰斐逊的精神理想有关,其校园建筑受到他对古典建筑和哲学研究的启发。

表1 校园景观类世界遗产清单

未名湖燕园建筑同以上四处校园景观类世界遗产相比,同样都是集中了校舍、体育设施和开阔地的综合校园景观,具有相近的优秀品质。

而在价值内涵方面,不同于其他遗产,它既延续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并与中国古典园林遗留的丰富的文化景观相协调,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以及艺术价值。

在历史文化方面,拥有未名湖燕园建筑群的北京大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机构中都具有特殊意义,它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在中国的诸多重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也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引领潮头。

在景观特色方面,除了历史建筑之外,未名湖燕园建筑范围内还散落着众多石雕、石刻等石刻文物——或源流于皇家工艺、或记录着校友轶事。它们一同讲述着不同历史时代的生动故事、记录了一代代人的成长经历,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地域特色。

(二)可能符合的标准

根据未名湖燕园建筑群的特征,可以对照《实施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操作指南》中的六条遴选标准,至少可以对应地阐述出标注(ii)、标准(iv)和标准(vi)的价值。

世界遗产标准(ii)——交流价值:对某一段时期内或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文明具有价值,对建筑、工艺、规划或景观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来自大洋彼岸的建筑师墨菲巧夺天工般将西方的现代校园规划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布局方法、造园手法糅合在一起,是一次冈峦起伏、流水萦回的大学校园建筑新诗篇。中西方交流带来因地制宜、轴线交织、散点布局、院落规整。[8]它是墨菲系统调研完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故宫建筑群后一次完整且富有新见解的创作,其规模在同时期建设的一大批新校园中也首屈一指,其大学校园建筑与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融合更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图2)。也就是这些优点,让燕园未名湖建筑群成为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代本土建筑师。它见证了一个时代中西建筑的交流融合,其背后更是中西文明在彼时的交流融合。

图2 1926年燕京大学校园规划鸟瞰图(图片来源:《从废园到燕园》[9])

世界遗产标准(iv)——类型典范价值: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未名湖燕园建筑既采用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手段,又借鉴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图3),每一座建筑单体再巧妙融入古典园林遗留的丰富的文化景观,如此传统十分深厚、景观极其优美的校园,在世界范围都是非常罕见的。[10]中国传统复兴样式的建筑曾于上世纪风靡一时,民国更是被定位为官方样式。新中国成立后在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师的推广下,传统屋顶加上现代屋身的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族风格。精细如燕园建筑群的中国传统样式建筑风格可能不会再出现了,但这类风格的探索意义与历史意义仍然极富价值。

图3 未名湖燕园建筑之一:化学北楼(唐伽拉 摄)

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园,同时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得不扩建新的建筑群。新建筑群延续了原先的格局,实现了历史的延续和风格的一致以及空间的完整,融洽的连接了两个重要时代的校园格局。

燕园校区在2018年百廿校庆之际成立了燕园自然保护小区,是全国首个开设在高校内的自然保护小区,也是北京市首个自然保护小区,2021年“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案例还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片水土成为了诸多种飞鸟走兽的一片绿洲,使得它们能在忙碌嘈杂的现代都市中得以繁衍生息。同样,作为学习生活于燕园中的北大师生,也常常被这片环境宜人的园子倾倒。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历史景观是北京大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

世界遗产标准(vi)——关联价值:不是单独的一项标准,而是关注是否与文化艺术、思想潮流、名人轶事等等有直接关系。燕园建筑群的关联价值十分广泛:首先是其本身的建筑艺术与布局手法引领一时文化艺术的潮流;再者,无论是时为教会高校翘楚的燕京大学还是后来搬入燕园的北京大学,都对近代中国甚至全世界思想潮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名人轶事方面就更不用多说,于这片热土上的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师生,紧密地与国家命运联系、与学术前沿合拍、与时代潮流齐进,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综上可见,未名湖燕园建筑有其多重典型性,可望进一步挖掘其丰富的遗产价值。

(三)突出普遍价值

在以上国际对比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未名湖燕园建筑的突出普遍价值初步提炼为:未名湖燕园建筑由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主轴线串联而成,包含清代以来多个重要历史时期的34座历史建筑及29件文物遗迹,见证了西方的现代校园规划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布局原则、园林意境融合交流,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此外,无论是时为教会高校翘楚的燕京大学还是后来搬入燕园的北京大学,都对近代中国甚至全世界思想潮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未名湖燕园建筑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以及艺术观赏价值。

四、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北京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文物保护知识的低普及率,给未名湖燕园建筑群的保护带来一定压力,刻意或无意损坏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令关爱校园的师生倍感痛心。因此,当下必须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标准要求,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赋予未名湖燕园建筑遗产活化的新时代内容。

第一,严格保存遗址。北京大学一直高度重视校园文物保护工作。早在2006年就编制完成了《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该规划是全国首个关于高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后经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准。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一直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来严格执行。

第二,传承校园风貌。首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未名湖燕园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展示特色的文化,让师生感受到校园景观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强化群体的文化自信与爱校情怀。其次,需要加强对师生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关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危机意识,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三,加强遗产活化。校园景观作为一种活态遗产,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类遗产的保护利用要尽量做到活化。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促进文创产品开发等:一方面加强遗产价值挖掘、促进考古学等学科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从而增强保护与利用遗产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北京大学是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11]保护好北京大学内的燕园文物,就是存续北大的历史,是守护北大人的精神,更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脉。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注意发挥文物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让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让北大古朴的校园与璀璨的文物共同构建成为一座桥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未来。

[1]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R]. Paris:UNESCO,1972.

[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EB/OL]. (2021-01-01)[2022-04-08].https://whc.unesco.org/document/190977.

[3] 盖蒂基金会.校园遗产的倡议[EB/OL]. (2001-10-01)[2022-04-08]. http://www.getty. edu/foundation/initiatives/past/campusheritage/.

[4] 李咏华,项亚量.混合遗产视野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初探——以之江大学旧址为例[J].中国园林,2010,26(02):42-46.

[5] 张天洁,王凯来.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历史校园保护历程探析——以世界遗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11):32-37.

[6] 吕舟.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6 -198.

[7] 季宏,王琼.我国近代工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探析——以福建马尾船政与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J].建筑学报,2019(01):84-89.

[8] 孙华,陈威.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03):37-43.

[9] 唐克扬.从废园到燕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48.

[10] 姚远,任羽中.作为集体记忆的新中国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传承与利用[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44-46.

[11] 郝平.燕园文物中的历史记忆.中华读书报[N].2018-4-18(17).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未名湖燕园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未名湖的秋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情系燕园六十年》评介
游燕园(新韵)
秋天的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冰场对外开放
燕园的山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