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2-09-28王亚莉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

王亚莉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2)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黄河作为华夏子孙的母亲河孕育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所在。作为黄河重要的流经区域,河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沿黄村落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河南乡村的发展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发生很大变化,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提高,璀璨的黄河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的被年轻受众传承和喜爱。

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已明确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后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决定确立了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河南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现状分析

河南位于华夏中心地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核心地位。黄河是中华名族的母亲河,黄河五千年历史的变迁产生了著名的河南仰韶文化和灿烂的商周文化等,并积淀了如少林文化、炎黄文化等很多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虽然非常突出,但在如今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媒介方式的快速更新,使其在传承方面仍面临一些现实因素的挑战。只有通过详细分析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发展现状,才可以总结出影响其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更好的思考如何将传统的黄河文化进行创新式的焕发生机,扎实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1.1 村民缺乏对黄河文化的深度认识和共鸣

通过调查发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场地面积不足,缺乏文化站、村级图书室、黄河文化宣传专栏等有效的黄河文化宣传阵地。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娱乐方式被彻底改变,大家更倾向于短时间内实现自我愉悦和自我价值,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西方开放自由的文化渗透对我国谦逊包容的传统文化带来了较大冲击,尤其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内涵丰富的黄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临大众对其认识不全面、关注度不足、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尴尬局面,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未被当地人重视,甚至出现断层无人传承的困境。目前急需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设施专项资金的投入,规划文化站点、图书室和文化小广场等,投放黄河文化相关的纸质书籍、报刊、电子期刊、视频等,普及村民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和参与度。

1.2 黄河文化的开发挖掘度有待提高

河南地处华夏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因常年战乱四分五裂经济发展匮乏,时至今日演变成中国的重要粮仓。由于客观原因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散布在偏远的郊(县)区和乡村,这些文化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基本独立存在,无法统一进行规划保护和深度开发;有些文化资源还分布地下,缺乏可视景观使这些遗产的开发形式只停留在文物古迹本身的开发和景区环境的治理这些显性资源的层面上。诸如此类因素造成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度不高,无法建立优质的精品文化资源品牌从而导致文化传播力不强。

1.3 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固化落后

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电视、报纸、杂志这些传统的媒介已逐步落后,全新的传播媒介正在重塑文旅行业的形象和竞争力。而目前大部分乡村黄河文化资源的传播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这对于习惯网络学习的中青年人群来说,已严重阻碍了黄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播技术将给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和互动。

2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向受众传播信息依靠互联网技术和高科技数字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常用的传播渠道有网页、数字电视、聊天交友软件、短视频APP等。相对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新媒体具有相当优势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并能精确的快速锁定受众群体,大大提高信息推送的服务效率。新媒体技术将为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传承开拓良好的机遇,应大力提倡乡村振兴要用新媒体视角讲好“黄河故事”,把黄河精神深度融入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2.1 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新媒体时代扩大了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打破了时空范围的限制,不但增加了传播的影响力,更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文化需求。通过直播、抖音、微信、微博等人们常用的这些APP 终端即可体验丰富的文化汇演直播、文化科普视频、文创小品品评等活动,还可适时参与评价互动,增强其体验感和参与感。

2.2 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并非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两者进行充分的补充融合,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在工作之余更青睐于碎片化时间的充实和放松,因此短视频、小动画、微网页等比较受欢迎,这为黄河文化的线上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途径。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成为文化传播者同时也以弘扬者的身份去愿意把有趣的、生动的文化内容分享给身边的人。

2.3 数字化技术手段层出不穷

新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3D三维建模技术、5G网络、VR和AR虚拟现实、染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古老的、晦涩的传统文化演变成精妙绝伦的舞台节目,使人们在沐浴传统文化的同时得到精神的享受。如河南卫视成功除权的《唐宫夜宴》节目,运用5G+AR新技术打造逼真的舞台环境,使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随意切换,实现舞蹈人物与实体场景的互动,大唐盛世文化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放大,技术的加持更使节目效果倍增。

3 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策略

3.1 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助推乡村文旅产业

关于河南沿黄乡村黄河文化的文献资料不少,但角度各异内容不够系统,这样不利于实现黄河文化系统的挖掘与创新性发展。目前我们需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找准黄河文化的关键元素,深挖其中的精神内核,并通过老少皆宜的通俗表现形式呈现,唤起民众的情感共鸣,携手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此外,传统文化精神虽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有些内涵过于含蓄难以一时被理解,应加强对黄河文化情感因素的分析,并将传统黄河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增加与当代社会和大众现实生活的联结,提高受众群体的认可度和接纳度。黄河文化应注重紧跟社会时事热点和当代伟大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相融合,使受众产生共鸣。如河南卫视晚会《天地之中》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宇航员“航天精神”结合,完美的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飞天梦”,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还表达了中国人对太空现实中的勇于探索和征服,激发大众对宇宙意念的崇敬与向往。

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助推乡村振兴。依托特色明显的黄河文化,在农业生产上使沿黄一带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花生和三门峡、洛阳地区的优质林果发挥生产优势,打造带有地域特色“黄河大米”、“沿黄小麦”。同时结合黄河周边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大力兴建湿地公园、河滩观光带、黄河文化公园,供人们休闲娱乐时并深入认知黄河文化。充分利用沿黄乡村的农耕文化、治黄文化、少林文化等具有明显印记的黄河文化优势,发展具有黄河特色的乡村游和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独具黄河特色的古村落和示范村镇,助推乡村文旅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

3.2 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打造河南“黄河文化”品牌

新媒体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需要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类传播方式,还需要充分依托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移动媒体、动画技术、微视影像、数字终端和人工智能科技等最新的媒介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高科技手段融入传统文化中,以此实现对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互动共通,促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接轨。如河南卫视晚会节目《本草纲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以及实时跟踪等新技术手段,通过空间重构的方式将传统典籍在受众面前铺开,给群众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的视觉盛宴。黄河文化还可以借鉴自2020年起逐渐开始盛行的短视频APP 和直播这种信息传播形式,形成精炼有趣的科普短视频或者以直播方式拉近与人们的距离使其成为公众的兴趣所在和目标焦点。

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国潮风的兴起正是人民重新审视弘扬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这给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丰富的文化资源要逐步向“黄河文化”品牌转化并发扬光大,从而带动其他农村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黄河文化”品牌的培育是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在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扎根河南、面向世界,大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洛阳唐三彩、黄河澄泥砚著名的豫剧等,还有各个地市的庙会、年会这些民俗集会,它们彰显了我省灿烂的文化资源,带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此外著名的殷墟文化、河洛文化、拜祖大典、少林文化、太极拳文化都是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品牌文化,他们以点带面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可观的收入。围绕特色文化品牌还可以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设立IP 主题店、打造黄河文化IP+电商的模式等方式,实现经济转化,使黄河文化真正的赋能乡村产业。

3.3 打造数字化乡村建设工程,弘扬黄河文化教育

数字媒介在传播方式上具有便捷、快速、智能、互动、多样、信息量大等的特点,能够满足乡村建设中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打造数字化智慧工程。充分运用网络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沉浸式文旅等形式,不断推动黄河文化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超高清等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大力提高黄河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是今后传承创新河南黄河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2020 年9月7 日,全国首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数据)中心的成立,就是借助旅游大数据将黄河元素打造成网络热点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加快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改变乡村文化发展仅局限于乡村演出、乡村旅游、节庆文化等的传统模式,推动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数字表演、数字教育等新兴文化业态在乡村落地生根,丰富乡村文化范围和内涵。数字化技术还将乡村经济与文化产业之间实现渗透、融合,不仅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大大增强了乡村文创发展的粘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赋予乡村文化以新形态和新动能。具体而言,引导互联网运营企业如移动移动、联通、电信加大对农村网络建设的投资,推进“百兆乡村”、“光网乡村”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 普遍覆盖,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遥感监测、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乡村信息惠民便民不断深化,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建立完善覆盖沿黄全域的益农信息社服务体系,支持精准作业、精准管理、精准决策等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同时,利用黄河文化数字化工程,完善乡村黄河文化数据资源库,利用黄河文化信息推广公众号、黄河文化传播网站等平台,有效拓宽黄河文化普及的受众范围,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文化教育。不断营造具有黄河文化丰富意蕴的乡村文化建设氛围,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世界影响力,广邀海内外炎黄子孙关注、参与到拜祖大典中,使民众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小学积极推行黄河文化读物、播放黄河文化科普宣传资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利用村民闲暇时间组织其通过参加黄河文化节、黄河文化旅游带等活动接受黄河文化的洗礼。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和践行的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为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也为黄河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数字化的科技引领,使乡村文化振兴有了更加广阔的出路。应找准黄河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连接点,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弘扬和创新乡村黄河文化,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