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学科“双创型”人才培养战略初探
——以浙江大学农科专业为例

2022-09-28陈令梅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创型辅修农科

陈令梅

(浙江大学 浙江,杭州 310058)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国目前现存仍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受地域风土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极大,尚存工效低、成本高、效益差,且已产能过剩等弊端。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型农科人才的培造,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决定性关键。

随着新时代各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推进,尤以2025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高校须向社会输送大量能促成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所急需创新创业的双创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伟大号召,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为新农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为达成这一目标,近些年来,浙江大学农科专业适应人才发展需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农科培养方案中,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推进创新创业的科研训练,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学生对外交流,为全国涉农高职教育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双创型农学人才提供有效参考路径。

2 浙江大学农业学科“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通过若干次的重组和跃升,尤以近期的发展,已成为学科齐全、人才辈出的国内一流、世界驰名的高等学府。浙江大学历来注重科技创新和精研学术,已建成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近年来发明专利授权数、权威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等主要科研指标保持全国高校领先地位,为国内经济建设输送了庞大的优秀人才。

近些年来,浙江大学农科专业定位明确,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引下,构建成“高起点、高目标、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着重培造具有扎实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熟悉生产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优化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创型农学人才,使学生具备优秀的科学素养、创新创业与决策管理的能力,适于现代农业领域与农学有关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乡村振兴等工作。

2.1 立足学科建设,加强交叉培养

浙江大学在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丰富第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第三、第四课堂内容,每年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实习、创业实训以及对外交流活动。具体在农科专业课程设置,一、二年级以通识大类课为主,呈交叉性、基础性、综合性融合发展,为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现专业性,并通过调整和合并,整合了内容相近的课程,增设学科前沿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从2017级学生开始开设《创业基础》、《农业创业概论》、《绿色农业发展与实践》、《园艺专业创新创业研讨课》等创新创业型课程,增设多门劳育类课程,以期为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浙江大学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持续推进“宽、专、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设微辅修、辅修、双专业、辅修学位等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农科专业学生可辅修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核心课程,为新时代智慧农业的发展输送基础扎实的综合性人才。

2.2 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创新性的方法策略和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营造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养成学生有条理质疑问难的自我探索求知能力与批判性思考的习惯。浙江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通过专任教师教学培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午间沙龙、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研讨会、互联网+智慧教学推进会等专题活动,搭建教学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

浙江大学农学院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依托学科研究方向和科学研究成果,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以系和教研室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向基于学科方向的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转变。近三年已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14门课程列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项目。每门专业核心课程设立课程责任教授(首席主讲教师)1名,3~4名骨干主讲教师,其中由课程责任教授负责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质量管控和教学团队内部建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和交流讨论确定新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要求,注重启发性教学,并通过相互听课的方式,有效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参加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等机会,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对于学科前沿领域,引入学生进行专题研讨、邀请省内农业部门或基层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以利提升创新创业“双创型”人才的培造水平。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规律要求高校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农业专业更需要重视生产实践的操作技能,浙江大学农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不仅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在学习环节及学时上给予保证;不仅增加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验学时数,增加专题实践课程强度,还单独开设病虫生物学教学实习和植物保护教学实习等专题教学实习课程。

浙江大学农学院统一成立本科实验教学中心,面积达3800m,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在余杭径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用房近2000m,茶园面积5hm;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丽水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签约,设立了多个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将课题理论和时间活动有效结合,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距离。

在2013 年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大学金华市农业科学院金华水稻农科教学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经费支持下,病虫害生物学、植物保护学专题教学实习将安排更多的野外采集、田间病虫害观察与调研等内容,改变以往单一地点采集标本、或校内实验室内教学实验的局面。同时,在学校西区实验农场内由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统一安排植物保护学教学实习圃,种植各类作物,用于5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病虫害观察与调查。与此同时,农学院和有关部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及专家组,全面负责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工作。

2.4 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创新能力

教育的国际化的目的之一是整合全球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所用。郑尧丽等通过对浙江大学近期对外交流学生的分析发现,对外交流经历能够显著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其中对于短期对外交流来说,大学生对外交流态度和海外校园环境对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最为显著。农业学科领域,尤其是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还是一个跨区域、国际性的问题。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发展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都采取了十分有效的政策措施,各项环保产业也十分发达。因此要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各国在生态保护工作上的先进经验。浙江大学以开放联动、共赢发展的理念,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不断深化与全球顶尖大学的合作。农学部积极开拓与许多国外著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命科学院的2+2联合培养、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的3+2联合培养、暑期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访学、英国爱丁堡大学2+2联合培养、日本东京大学和筑波大学暑期科研、新加坡马来西亚暑期科研等等交流项目,力争为每一位本科生创造开展海外学习的机会。

3 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浙江大学农业学科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的配置,实践能力的保障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全方位打造创新创业农科人才。

3.1 学科建设有成效,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在当前培养模式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综合了计算机、生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为各种智能化的创意设施农业装置的研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发展的需求。近几年学校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和辅修学位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2017届289人,2018届291人,2019届301人,2020 届255 人。2017~2020 年农科本科毕业生786人,其中53名学生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和辅修学位。

与此同时,学校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两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等四个专业获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农学、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等4个专业获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 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园艺学、植物保护被评为A+学科;农学、植物保护两个专业入选了2019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3.2 实践培养成效佳,学科竞赛获佳绩

近三年参与农学科研训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项目数量和质量逐渐提升:2017 年66 项165 人、2018 年71项166人,2019年90项214人;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7年3项,2018年4项,2019年5项,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农科学生科研素养。2019 年,农学院的“水、稻渠成——全球功能性彩稻产业化推广运用领军者”项目获“建行杯”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该项目由浙江大学农学院核农所团队,经20余年的努力钻研,采用定向育种和三系杂交技术,培育出富含原青花素、类黄酮、钙、铁等营养元素的水稻。在云南宜良河湾村,彩色水稻景观已经成为昆明周边创意农业的代表。水稻增产增收,还带动了周边的餐饮、民宿发展。通过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实现“以农带旅、以旅兴农”的文旅融合产业序幕。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并促进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3 学生对外交流效果显著

农学院的学生对外交流人数每学年呈提升态势,2015~2016 学年94 人,2016~2017 学年138 人,2017~2018 学年126 人,2018~2019 学年233 人,交流比例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其中美国占30%,日本16%,欧洲13.8%,新加坡8.8%,马来西亚9%,中国香港台湾地区7.6%。通过推进开放、多元的本科国际化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有效提升了农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双创型辅修农科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建设
农业类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立体裁剪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