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书画的现代化(七)

2022-09-28陈玉圃

美术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书画画家现代化

文/陈玉圃

陈玉圃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

之前我从画道、画理方面谈了许多,间接也谈了点画法,之后又谈了形而上的“我”等,这些都是涉及绘画本质和画家心性的问题。毕竟绘画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文艺方式,哪怕强调写实的作品,画家对现实景物的选择也一定有主观偏向性。画家不是照相机,也不要“与照相机争功”,可以说,心性是绘画艺术的最后底线。

当然,从心性上谈绘画,很容易得出“现代化”的有无,对于绘画、画家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哪一个时间段没有过去和未来呢?譬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可否认,每一个画家都属于自己的时代,无论是坚守,还是改良,都或多或少肩负着如何完善、发展绘画传统的任务。所以,年轻的画家不要消极,认为绘画艺术的未来与自己无关。古人说聚沙成塔,一个人只要能做好自己,尽职尽责,哪怕是一件事、一句话等,他对文化、文明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譬如赐予韩信饭食的漂母、帮助张良的黄石公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若理解为文化的承继、文明的根系,有心的文化人很容易就会得出“我在哪,中国就在哪”的认识,在孔子来说,就是“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画家来说,就是“我自用我法”,“吾道一以贯之”。

于是,对于身处当今时代的我们来说,“现代化”既是一个真实存在,不可规避的时代问题,更是一个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把“现代化”和“传统化”当作对立的两个概念,不纠缠于东、西学的异同,更不要把中华文明的落后和失败归之于传统文化的桎梏,只去研究如何在文化发展中完善自己的文化传统,或许就能发现,所谓的“现代化”,其实就是文化传统不断自新、自救的过程。几千年来,未曾断绝。譬如2000多年前,孔子把文化教育的权利从封建王室贵族手中独立出来,有教无类,使文化群体自尊自爱,觉醒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何尝不是彼时的一种“现代化”呢?近代西方文明和技术对中国的冲击强烈,导致基于小农经济的文化伦理一时无法适应,那一代学人基于面对坚船利炮的恐惧,或者救国救民的迫切情怀,不免把中学和西学对立起来,不是强调“中学为本,西学为辅”,就是要全面西化,值得理解,但不得不说,他们忘记了王阳明反复强调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它根植于人心,根植于家庭亲情!每一个人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姐妹,舔犊之情、孝悌之义是文化传统的基石。可以说,人类不灭,中国文化传统即不会灭绝。

不可灭绝的文化传统,自然会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而自我调整,胡服骑射也好,科技进步也好,其实都只是外在“现代化”,而非深层次的“现代化”。我认为书画艺术的“现代化”属于中国人意识、审美的进一步完善,属于深层次的现代化过程。即现代化的建设在书画领域,不仅仅是技术、材料上进步,更多还应是现代意识的理解和融入。技术、材料上的进步带来了方便,确实要接受,比如墨汁,就比磨墨方便了很多。有些人强调磨墨修心养性,殊不知人心不静,把砚台磨破也是枉然。现代意识对传统书画价值观、审美观的共鸣和影响才需要画家真心体悟。譬如现在人讲自由、公平、正义,等等,怎么把这些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注入书画之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山水画的现代化。

所以,在书画领域,“现代化”不能只是口号,不是你说自己很前卫,或者担任了相关领导,你就天然代表了现代化,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从这点看,中国文艺领域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甚至我们得承认,随着科技的进步加快,经济繁荣的空前绝后,书画的现代化过程,尤其是在现代意识的共鸣方面,它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譬如现在书画界特别讲圈子(关系)文化,以前的画派的有无是由后人总结的,而现在的各种画派却是地方为了利益、权利和商业份额而主动建立的,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和圈子文化的精髓。可以说,讲关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它对“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等概念的视若无睹,甚至市场规律在它面前也无能为力。在“革四王命”之前,一般来说,画家只要画好画,自然会被社会认可,在书画市场中至少有相对公平的境遇,譬如吴镇、黄慎、虚谷等完全没有任何背景,也能多少画出个前程。现在的画坛则不然,画家需要做的画外工夫太多了。宣传、参展、评奖、职称等,没有一个领域没有圈子文化在作祟。所谓的评选制度、绘画规律,乃至市场制度都形同虚设,一切都操弄在有心人的手里。一个人的精力就那么多,在别的地方消耗太大,又哪还有时间画画呢?有关系,就有前程;有势力,就是画得“好”。古人雅集,更多是文人、官僚等雅士相互之间交流文艺心得,互相促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现在雅集就是搞关系,多卖画,简单粗暴,满足口腹之欲,却非要称之为“新”文人。冠名为新,就代表现代化了?有的画家在古人山水程式中忽然加个现代美女、摩托或者佛像等,这就是文艺领域中的“现代化”吗?它既不代表书画文艺的传统,也不是书画传统的“现代化”。

客观地讲,上千年来的山水画传统其实一直在变化,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伟大的画家引领风尚,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等等,现在崇尚的很多“传统样式”都是他们当时“现代化”的成果,而我们呢?面对几十年、几百年以后的子孙,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的“现代化”成就呢?

说到底,古人“无心恰恰用”,并没有去探究什么“现代化”问题,而维系了近千年的山水画传统,却能代代推陈出新,它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近代以来,人们过于着急,心态有些极端,总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艺术规律、社会公义之上,简单粗暴地对待文艺形式。譬如藏家可以指导画家在这里加个小人,在那里添个蛐蛐,画家看在“上帝”的份上,也心甘情愿地修修改改。这样的“现代化”是“有心”的主动引导,强势推行的进程。只是,谁能担保引领、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人没有私心,不会为了利益而讲讲关系呢?

以前吴冠中说要取消美协,此说极端,也不现实。对画家来说,与其放炮,不如踏实做事。从我做起,从一笔一画开始,让书画的“现代化”不再是局限于技术,超越时代,将“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等现代化观念的注入画面。

陈玉圃/竹影婆娑

猜你喜欢

书画画家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酷炫小画家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