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我国谍战剧的创作新意与价值体现

2022-09-26

电影文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谍战剧谍战信仰

肖 军 陈 鹏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我国谍战剧的开端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的《敌营十八年》,此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一大批优质谍战剧登上荧屏,如《暗算》《潜伏》《伪装者》《北平无战事》等。这种取材于革命历史再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优秀的谍战剧作品,在取得不错的市场消费和满足观众观看需求之外,对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回顾反思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国际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各种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着我国国家安全,作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谍战剧在增强观众国家安全意识上有重要作用,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安全(见表1)。

表1 近年来部分谍战剧一览表(1)表格内容根据公开资料信息整理,豆瓣评分统计截至2022年5月31日。

一、近年来谍战剧创作新意

(一)“谍战+”模式多元化

谍战剧发展至今,越来越多地运用了“谍战+”的类型杂糅策略,家庭、情感、职场、青春偶像等不同元素的融入让谍战剧突破原有类型化的发展局面。2015年《伪装者》成功引爆了新一轮谍战剧热度。其后,以《麻雀》(2016)、《隐秘而伟大》(2020)为代表的青春谍战剧异军突起,与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剧相比,这类谍战片演员大多为高颜值、高流量的年轻明星,在剧中融入了娱乐时尚、情感纠葛,剧中主人公们青春、励志的成长历程和爱情故事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但是,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作品中大量出现消费时尚片段、整部剧轻谍战重感情、演员缺乏演技等问题也客观存在。总而言之,青春谍战剧拓展了传统谍战剧的表现形式,其取得的高收视率、高关注度无疑证明了此类剧有着不小的受众群体,但其存在的硬伤也不容忽视。

另外,家庭伦理元素也被加入谍战剧中,涵盖了爱情、亲情等伦理问题,让紧张严肃的谍战故事拥有细腻的生活细节,舒缓了谍战情节的紧张节奏,使得整部剧有了更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例如,《零下三十八度》(2013)讲述了日寇统治下的伪满时期警察厅警察年定邦和女医生常青这对夫妻的抗战故事与情感纠结。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并且双方均不知道对方身份,以此为背景展开情感纠葛,家庭的责任、夫妻的情义,生活与谍战紧密结合让整部剧更具温情。《对手》(2021)中李唐和丁美兮这对间谍夫妇不仅要面对危险丛生的特务工作带来的压力,还要面临着赚钱吃饭、子女教育等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传统谍战下的敌我冲突与家庭生活矛盾交互交织,使剑拔弩张的谍战戏多了些许家庭伦理剧的烟火气。《父亲的身份》(2016)以家庭关系作为叙事框架,以父女亲情的矛盾点作为主线,俞北平有着特工和父亲的双重身份,背负着子女的误解,投身于革命事业。如何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在父亲和地下工作者这两个身份间获取平衡,是该剧的一大新颖之处。

(二)人物塑造立体化

综观早期谍战剧,主人公在设定上多为“高大全”式完美形象,而反派人物则是心狠手辣、毫无人性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式”那种角色人物脸谱化、情节套路化的讲述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当下观众。新世纪以来谍战剧中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变得立体饱满。例如,《黎明之前》(2010)里的主角刘新杰,对于周围同事一直展现出玩世不恭、潇洒随意、与世无争的态度,平衡在各方势力之间,通过酗酒麻痹敌人保护自己,这与以往谍战剧主角严肃坚定的形象有所出入,凸显出了隐蔽战线的残酷复杂。《借枪》(2011)中,还原了一个落魄、市井、幽默、乐观的草根特工形象,为了生存和开展情报工作,熊阔海不得不千方百计筹钱从线人手中购买情报,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甚至把房屋抵押变卖。这样的主角塑造不太符合传统意义上人们对“英雄”的认知,但这就是那个飘零乱世无数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观众也都能从这些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形象里汲取力量,重拾信仰。

反派角色在形象上也被赋予了许多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多面性、立体性。例如,《潜伏》(2009)中的李涯、《风筝》(2017)里的田湖等国民党顽固派,对于国民党高层的蝇营狗苟与自己的理想信仰相冲突时,内心痛苦且挣扎,《黎明之前》(2010)反派谭忠恕阴险毒辣,深通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之术,而对自己的妻子、母亲和兄弟刘新杰却照顾有加。里查德·沃尔特在《剧本》一书中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比可以理解并值得同情的些许人性更能够使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哪怕这些人撒谎成性、诡计多端、有如恶魔。”反派角色突破以往阴险毒辣的形象,人物塑造变得更加饱满真实,人物情感做了更深入挖掘,展现反派的坏与恶的同时显现其内在的悲剧色彩。

此外,谍战剧中的女性现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以往大多数谍战剧中,女性角色的作用要么作为反派,要么以衬托男性形象居多,在剧中的功能较为单一。在《暗算》(2005)第二篇《看风》中,首次将主角设置为女性,黄依依是一名曾留学于美国的女数学家,凭借着超凡的智商帮助701破解光密。在感情上,追求个性自由、敢爱敢恨的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结局的原因,但这个角色具有的一股新时代女性独立的气质,是以往谍战剧女性角色所不具备的。在这之后的谍战剧中,如《伪装者》(2015)中的于曼丽、《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王大花(2015)、《麻雀》(2016)中的李小男和徐碧城、《风筝》(2017)中的韩冰、《了不起的D小姐》(2022)中的D小姐(丁小姐),这些女性角色设计和塑造突破常规,不再是男性角色的附属品,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刻板印象。

(三)时代背景扩展化

谍战剧在21世纪初基本上是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三个时间段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相同的题材背景之下剧情套路难免千篇一律,而反映当代反间谍斗争、贴近当今现实生活的极少。即使是近几年上映的《于无声处》(2015),也是将故事放在了20世纪80年代。究其原因,既有内容创作难度的因素,也有难以过审的风险。可喜的是,2021年接连两部以当代国安为题材的电视剧(《暴风眼》《对手》)开播,将镜头聚焦那些奋战在隐蔽战线的国安战士,在无硝烟的战场上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了使命与责任,甘愿忍受放弃常人的生活,这种家国情怀、大义大爱让人感动。同时也为观众打开了一个了解国家安全的新窗口,让人们了解到即使在当前和平大环境下,汹涌激烈的暗战始终存在,维护国家安全,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四)结局设置悲情化

大多数观众基于道德上的美好愿景,对于任何文学作品都希望能有一个最好的结局,正义战胜邪恶这种设定也被用在诸多谍战剧中。而这一点在近年来谍战剧中有些改变,人物多被设计为悲情英雄,在复杂恶劣环境下完成各种各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却可能落得“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的下场。观众看完这样悲剧化结局之后可能感到难过,但却更容易引人深思,观众更加喜爱悲剧美学中对于人性本身、社会现实的苦难、个人的各种伤痛与无可奈何的共鸣与理解。

《暗算》之《捕风》篇(2006)的主角钱之江,潜伏在军统内部,在被敌人怀疑并被软禁期间经受着来自特务一次次的考验试探,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煎熬,最终为了将情报送出选择牺牲,这样的结局无疑使整部剧笼罩了一种悲壮色彩,让观众产生深切的同情与遗憾。《风筝》(2017)中的郑耀先为了自己的信仰,一生都在孤独与失去中度过,失去爱人、失去兄弟……他这一生喜欢过三个女人:程真儿、林桃以及韩冰。程真儿因暴露地下党身份,在她去找郑耀先的路上被中统制造车祸撞死。与郑耀先结婚数年并育有一女的林桃得知郑耀先是“风筝”后,为了保护郑耀先,选择毁容自杀。而潜伏在我党阵营里最深的“影子”韩冰与郑耀先斗了一辈子,却也因为敬佩对方坚韧无比的信仰而爱上对方,最后也是因为信仰,两人不得不生死相对。而郑耀先唯一留下的孩子却因为工作多次未与其相认。面对爱情、亲情、友情与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选择后者,压抑情欲、舍弃亲情,这样的悲剧情节更体现了主人公的悲壮与崇高。

二、谍战剧彰显的社会价值

(一)现实中需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在包括《和平饭店》《风声》在内的多部谍战剧中,讲述了抗日战争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土安全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大部分观众可能被特殊时期多方较量的戏剧冲突所吸引,殊不知我们更应该深刻体会到,失去了国家安全,民族不复存在,在危急时刻,是共产党人挺身而出,是隐蔽战线上的人默默付出。

在《前行者》中,普通民众都知道共产党人才是为国家安全、为人民安全的政党,选择相信共产党,这无疑传递了正确的观念。而《了不起的D小姐》则是横跨了1930年至1942年,讲述了十余年间重要战争中共产党人的作为,以及爱国者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在凸显主角成长的同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反映到现时代,无论是何种工作,都应该讲求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不是一味索取,而是需要付出。

在欣赏诸多的谍战剧时,观众应该要体会到国土安全、国民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国土安全就没有国民安全,同样,没有国民安全何谈国土安全,而对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二)凸显了国家安全教育价值

在《暴风眼》《对手》等体现现代谍战的电视剧中,反映了包括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维护。在突破传统谍战的现代谍战剧中,往往不像传统谍战剧的戏剧冲突那么强烈,如观众认为《对手》与以往的谍战剧大不相同,没有了明显的斗争较量,反而多了些许家长里短;而《暴风眼》中体现的则是隐藏在大家身边的科技、网络领域的安全问题,但作为观众要清楚非传统安全的危机往往发生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这在无形之中提醒观众危害国家安全尤其是危害非传统安全的行为可能时时在、处处在,就在你我的身边。不仅让观众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还让其深刻体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思想内涵的动态性和包容性,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三)传递了信仰的力量

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甘愿隐姓埋名,深入虎穴,长期潜伏、克制、隐忍,支撑他们的是对信仰的不懈追求,为了民族解放,甘愿牺牲奉献,虽然身处黑暗,但心向光明。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现象开始流行,国民信仰普遍缺失,在此背景下,一部好的谍战剧,能够让观众感受隐蔽战线上革命先辈的强大信仰和伟大人格,进而帮助观众坚定信念、树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谍战剧中所涉及的信仰多是正面角色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而反派的信仰大多是权力、财富。但是从近几年优秀谍战片中可以看出,一些反派同样有着自己的信仰追求,并且丝毫不亚于主角,例如《北平无战事》中的曾可达、梁经纶,《潜伏》里的李涯,既有救世济民的理想信仰,同时也能力出众,保持廉洁自律。但是,他们最终也无力挽救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这样的悲剧设定使得观众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信仰才能救中国。

(四)重温与反思历史

谍战剧往往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讲述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道路上抛洒热血、壮烈牺牲的地下工作者的故事,让观众重温那段历史,唤起他们强烈的家国意识和对和平追求。比如《北平无战事》将背景设置在国共决战一触即发的北平,建丰(蒋经国)为整治腐败、凝聚力量,创立铁血救国会,从贪腐成风的经济战线入手,通过“一手坚决反共,一手坚决反腐”来挽救危如累卵的国民党统治。可无论曾可达、梁经纶等有识之士如何努力来挽救日暮西山的国民党统治,但还是无奈地深陷各大家族势力、党内派系斗争的泥淖,功亏一篑,被历史和人民抛弃。反观共产党这边,为了不让数百万北平群众挨饿,特别指示方孟敖积极配合国民党“孔雀东南飞”计划,而非破坏阻挠,在最后一集共产党和谈代表的那句“让国民党把钱运走,把民心给我们留下”完美回答了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最后胜利、赢得全国人民广泛的拥护。历史不应被遗忘,通过谍战剧帮助我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坚守使命,唤起当代年轻人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展现苦难之下的人性美

优秀的谍战剧不仅有着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剧情,还应当有深刻的人文情怀与理想高度。正如前文所述,当前谍战剧存在不少“悲剧性结局”,隐蔽战线的英雄们都是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人”,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苦难岁月里,人们大多丧失尊严,饱受苦难摧残,那些自我牺牲、甘于奉献的地下工作者,对于人性至真至善的追求显得弥足珍贵。

在《叛逆者》这部作品当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至真至善的人性之光,朱一龙饰演的林楠笙,在左秋明、顾慎言等我党同志的精神感召之下,最终找到组织,找到了真正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赢取胜利的进步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千千万“林楠笙”这样的内心良善的同志抛头颅、洒热血博取来的。他们内心良善,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苦难之下的人性之美所传递出的希望、信仰对于我辈建设祖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谍战剧未来创作的建议

从表1以及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谍战剧的质量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电视剧自身的创作规律以及作为重大题材的谍战剧创作的特殊规律。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谍战剧若干创作建议,目的是使该类剧能高质量发展。

(一)迎合未来,就要尊重历史

谍战剧的创作要尊重历史事实,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间寻求平衡,尽可能逼真地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塑造剧中的人物,设置剧情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观众所信服。当下不少谍战剧脱离基本史实,对历史文化考究流于表面,剧中的场景布置衣着穿搭等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主角频频出入舞厅、咖啡厅、电影院,衣着华丽,在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经费非常困窘,维持奢华生活根本不可能。甚至一些谍战剧为了追求噱头,吸引观众眼球,编造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通过收买、色诱或暗杀等阴暗偏激方式执行任务的情节。而历史上,美人计、利益收买和暗杀是中共地下工作坚决抵制的。这样胡编乱造、不负责任地演绎历史,会误导广大观众对真实革命历史的感知,让观众怀疑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对先烈们的轻慢与亵渎。

(二)拓宽谍战剧的题材内容

随着谍战剧大火,不少披着谍战片外衣的电视剧扎堆出现,同质化倾向严重,从题材选择、故事结构到人物塑造均存在高度重合,采取这种套路批量化生产的谍战剧往往让不少观众“未播先知”,一眼看出整部剧大致内容,丧失观看兴趣。例如《潜伏》中余则成和翠平假夫妻的设定大火后,之后的几部谍战剧中也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麻雀》中的唐山海与徐碧城、《悬崖》中的周乙与顾秋妍、《地下地上》中的刘克豪和王迎香,另外“爱上对手”、反派头目和下属之间均是师生关系、反派与主角是生死兄弟等人物关系设置也常常出现,当大量的剧作纷纷效仿并采取同样的“套路”批量生产时,观众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对此,谍战剧的情节创作、角色关系、细节设置等方面也要努力创新,摆脱陈旧套路,带给观众新鲜感。

当前非传统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政治博弈、军事摩擦、外交攻防等传统安全威胁与传染病疫情、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矿产资源、金融信息、进出口数据、先进科技成果等都有可能成为“境外间谍组织”觊觎的对象,因此谍战剧的题材不一定局限于传统安全领域。除此之外,市面上基本没有涉及国际间间谍攻防的故事,这既不符合当前全球化发展浪潮,也不能适应当前观众多元化、国际化的鉴赏审美。

(三)强化谍战剧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功能

国家安全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间谍”这个词乍听起来与普通人非常遥远,在大多数人眼中,通常只会出现在银幕上,看似神秘而又遥远,但或许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从近年来国家安全部每年公布的典型案例和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境外势力拉拢渗透、窃取情报、实施颠覆活动从未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落地实施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提供了法律依据。新时代国家安全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依托谍战剧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公民国家安全意识,正是当代谍战剧的创作使命和创新动力。

(四)传递共同价值观

近年来,谍战剧突破了以往国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非黑即白、邪不胜正的意识形态问题放到国家、民族这个大背景下,在正视国共两党历史地位的前提下,将国共两党的谍战人员塑造成遵从党派信仰、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叙述二者关系,淡化意识形态冲突,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互信。比如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谍战剧中,《风筝》里的郑耀先和宫庶、赵简之、宋孝安,《黎明之前》里的刘新杰和谭忠恕。而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谍战剧中,则更多出现国共双方以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式的兄弟关系来对抗日本侵略者,如《悬崖》中的周乙和陈景瑜、《借枪》中的熊阔海和杨小菊。1986年战争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坚冰,起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期待未来谍战剧在表现方式和艺术追求上持续探索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五)平衡题材与市场

谍战剧作为一种相对严肃的叙事题材,其价值不能单以市场成绩而论,还要考虑到其蕴含的社会价值,通过讲述谍战故事,引发观众共鸣。但作为大众文化产物的娱乐性无法掩盖,多种元素广泛的加入使得谍战剧创作具有广阔的创新探索空间,拓展受众范围。但是一旦谍战题材被其他元素利用,成为披着谍战外衣的青春言情剧、职场剧、家庭剧,将会失去其自身独有的特性,导致过度娱乐化。谍战剧的本质核心应当是“谍战”加革命历史叙事,一旦被夹带过多私货,谍战剧还是“谍战”剧吗?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平衡题材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放在首位,坚持谍战本位,兼顾传达主流价值观与商业吸引力,避免让革命历史成为戏谑的筹码,打造弘扬民族信仰的时代经典。

结 语

21世纪以来,谍战剧一改以往意识形态化、简单化的创作手法,强调更加多元的创作方向,无论是主题内容、人物形象、时代背景还是结局设置,都表现出新的特征,同时也存在着过度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唯有坚持谍战为本,注重创新探索,谍战剧才能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谍战剧谍战信仰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AI谍变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谍战剧的创新和出路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
DECODING A SPY SA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