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龙泉山守望猛禽

2022-09-25撰文供图乡野走廊课程团队

大自然探索 2022年8期
关键词:龙泉山翼展幼鸟

撰文 供图 乡野走廊课程团队

位于成都市区东南方向的龙泉山脉,是大量猛禽在迁徙途中的停留地之一。乡野走廊课程团队连续多年在龙泉山进行了猛禽观测记录,为人们揭开了龙泉山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看到普通 鵟(kuáng)了!”一声惊呼让观鸟团所有成员将视线集中到天空一块很小的区域。普通 鵟是中型猛禽,它们有5 枚翼指(翅膀末端像手指一样的分叉),每个翅膀下方各有一块明显的深色腕斑。普通 鵟的尾较短,常展开呈扇形,整体感觉较为粗壮,有“发胖”感。

每年春秋两季,位于成都市区东南方向的龙泉山都会迎来许多“过路”的猛禽。尤其是春天,它们从南方出发,前往北方繁殖,龙泉山便是它们迁徙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我们乡野走廊课程团队长期在龙泉山进行各种野生动物的跟踪调查,日行性猛禽是我们的重要观测对象之一。经过长期观测和统计,我们检测到有多达29 种日行性猛禽会在龙泉山活动。

龙泉山为何能够吸引众多猛禽前来?这些猛禽又和龙泉山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普通

为什么是龙泉山?

四川大学梁敏仪等人的研究表明,四川省猛禽的主要迁徙路线有两支,每支又可进一步分为三条,而龙泉山脉刚好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中的一支上。这些猛禽经位于成都北部的岷山等山脉进入四川盆地,后经龙泉山、重庆平行岭等,再进入贵州和云南等地,继续向南。迁徙猛禽中的大多数只是路过龙泉山,偶尔也会有猛禽在这里暂住一晚,第二天再启程。

龙泉山是猛禽迁徙路线上的一站

龙泉山平均海拔570 米,最高海拔1051 米,其中金堂县老牛坡、龙泉驿区周家凉子等地因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大,容易产生上升气流,因此猛禽大多沿此山脉迁徙。

守望趣事

从2020 年3 月起,我们的团队在龙泉山已累计监测到日行性猛禽29种,共2.4 万余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 种,短趾雕和白头鹞更是在成都市内首次发现,刷新了成都猛禽多样性新纪录。

猛禽多的时候,是一波又一波地“组团”飞过,形成壮观的“鹰河”,让人应接不暇。最多时,我们曾一天内就记录了814 只猛禽。在观测到的29 种日行性猛禽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普通 鵟,第1 万只和第2 万只都是普通 鵟,志愿者们称它们为“老万”。团队的朱磊博士给团队定了一个小目标——要在龙泉山数到100 万只猛禽。按照目前的进度,最小的志愿者如果坚持观测,还是有可能完成这一目标的。

在守望猛禽的这几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最初,有四个人站在龙泉山上看猛禽,他们分别是杨小农、朱磊、蒋志友和王惠。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志愿者加入,已经形成了近百人的猛禽守望团,还有国际友人陆续慕名而来。按照分工,这群人在长期实践中自动形成了气象组、数据组、氛围组、公众科普组、美工组、拍照的“老法师”组和保健组……

壮观的“鹰河”

观鸟团发现了猛禽

前面的组别都很好理解,但这个保健组是怎么回事呢?广西和北京山区的猛禽一般飞得较低,观测者用肉眼就能轻易发现它们。然而,龙泉山猛禽飞行的高度之高,在观鸟圈子里面是出了名的,这让这些猛禽在观鸟者看来就像苍蝇蚊子一样。而龙泉山常有的雾气或烟霾更增加了发现猛禽的难度,这对有“飞蚊症”的观鸟者来说就十分不友好了。他们经常隔一阵子就大喊“上货了”,意思是发现了猛禽,其他人在这句口令的号召下东看西看,却没有发现猛禽的踪影,最初汇报发现猛禽的几人这才发现是自己眼睛误把“飞蚊症”造成的鬼影当成了猛禽。于是,每次观猛禽前,这些有“飞蚊症”的观鸟者都会按医嘱服用一剂明目的保健品,擦亮眼睛,免得给出错误情报,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保健组”。后来,但凡一段时间看不到猛禽,大家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的眼睛不太好,也向保健组讨要一剂保健品来吃,大家开玩笑地说,按照这个分法,保健组怕是要被吃垮。

龙泉山观鸟图鉴

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体长54~65 厘米,翼展1.3~1.6 米,翼指6 枚。凤头蜂鹰属于大型猛禽,两翼宽长,跟身体和两翼相比,头不成比例地偏小,显得更尖。凤头蜂鹰主要以蜜蜂等蜂类为食,也会取食蜂蜡和蜂蜜,偶尔捕食其他小型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小型鸟兽。观测到凤头蜂鹰并正确辨认出它们是极具难度的,因为它们是猛禽中的“百变大咖”,以拥有多种色型而闻名,会拟态 鵟、鹗、蛇雕等孔武有力的猛禽。哪怕是观猛禽经验丰富的人,有时候也会被它迷惑。凤头蜂鹰雄鸟虹膜呈深色,尾羽的横斑粗大且对比醒目。雌鸟虹膜呈黄色,尾羽有多道深浅对比比较明显的横斑。幼鸟与雌鸟相似,翼后缘通常缺乏如成鸟那样的明显黑色条带。

乌雕体长59~72厘米,翼展1.5~1.8米,翼指7枚,体形大,两翼宽长,尾短。成鸟全身暗褐色,仅初级飞羽基部有些许浅色痕迹,尾下覆羽浅灰色,与深色身体有差别。幼鸟翼后缘平整,没有换羽迹象,腹部和胫有浅色纵纹,如能观察到背面,可见肩羽和覆羽上有特征性的醒目白色或米色斑点,排列成行,也因此在中国台湾被称作“花雕”,有浅色型,少见。

乌雕

游隼体长38~51 厘米,翼展0.8~1.2 米。游隼在隼科里算得上体形壮硕,它们两翼较尖长并呈梯形。成鸟头部有非常明显的黑色髭纹,就像戴了一个摩托头盔,胸部浅色,腹部和翼下覆羽,密布黑色短细纹,背部为蓝灰色。幼鸟的“头盔”通常不似成鸟般明显,腹部有明显的纵纹,背部褐色。游隼分布广,见于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主要以飞行中的鸟类为猎物,甚至能攻击比绿头鸭还要大的雁鸭类,有些地方直接称其为“鸭虎”。

白尾鹞体长43~54 厘米,翼展0.9~1.2 米,翼指5 枚。雄鸟特征鲜明,头浅灰色,腹部和翼下覆羽白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反差明显,尾羽背面纯灰色,眼鲜黄色。雌鸟背部整体为褐色,胸腹部黄白色,有着非常明显的纵纹,次级飞羽上有醒目的横斑,组成两道明显的横带(算上次级飞羽的深色羽端则是三道),头和脖颈之间有一道窄的浅色分界,整个头从正面看有猫头鹰的面盘的感觉,腰部的白色区域大且明显,眼黄色。幼鸟似雌鸟,头和脖颈之间的分界线更为明显,但胸腹部羽色较深,纵纹不似雌鸟般显著,眼深色。

游隼

白尾鹞

乌鸫的椭圆形翅膀可以进行短距离高难度飞行

信天翁长而窄的翼便于其进行长距离滑翔,还能利用大气湍流加速

普通巨大的翼面积方便其进行高难度飞行并攀附上升气流,还能在局促的空间内快速起飞

家燕的翼能够让它们长时间进行高速飞行

雀鹰体长28~40 厘米,翼展56~78 厘米,翼指6 枚,中小型,翅长、尾长,常振翅之后进行短暂的滑翔,且会重复该动作。雄鸟明显小于雌鸟,背部为均一的蓝灰色,脸颊有明显的红色,胸腹部有红褐色的细密横纹。雌鸟体形较大,背部灰色,胸腹部白色夹杂暗褐色的细密横纹。幼鸟背部褐色,胸腹部有不规则的褐色或深色横纹。

黑冠鹃隼体长28~35 厘米,翼展64~74 厘米,翼指6 枚,翅形独特,靠近身体时明显内收。腹部羽色黑白分明,停息时可见长的黑色冠羽。夏季会在成都平原周边山地繁殖,常大群迁徙。

鹗体长55~60 厘米,翼展1.5~1.7 米,翼指5 枚,两翼甚为狭长,尾短。鹗两翼的形状及比例都像信天翁,这是因为它们都要面对在水体上空飞行时缺乏热气流支持的状况。下体及翼下覆羽白色,醒目。成鸟虹膜黄色,雌鸟通常具有明显的深色胸带,腕斑也更大而明显。幼鸟虹膜橙色,喉部周围多为深色,翼下覆羽为污白色。

雀鹰

黑冠鹃隼

来到观鸟平台

守望的意义

猛禽多处于食物链的上层,以其他中小型动物为食。它们是维系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容易观察计数的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常说,要保护生态环境,但怎样才算保护得好呢?做哪些事情才算是真正的保护呢?

“守望猛禽”是口号,交流与知识积累才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事业中做出的更为落地的努力。

守望猛禽的核心在于守。想要对生态环境做出科学严谨的评价,需要长期的监测结果。10 年、20 年、50 年……持续的监测结果才能客观反映出这个地方真实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在守望猛禽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知识、经验,也发现并举报了一些非法盗猎野生鸟类的行为,为生态保护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让自己身心愉悦,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或许,这就是守望的意义。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守望行动,并且将这份热情延展到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龙泉山翼展幼鸟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植树造林技术
武汉龙泉山历代隐士生活状态与共性特征
龙泉山瓦斯赋存控制因素及综合评价方法
鸟类救助指南
浅析四川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灰头绿啄木鸟幼鸟这样离巢
厦航机队 Fleet
厦航机队
彭泽救助3只领角鸮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