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土地市场交易数据的考察

2022-09-22王春杰黄金升

财经论丛 2022年8期
关键词:效应水平政府

一、引 言

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随着创新投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创新水平在不断攀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2020年我国城市创新全球排名位居第12位,但由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专利问题”“芯片危机”等问题,意味着我国创新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土地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工具

,其配置结构决定了地区创新活动的方向。在现行土地制度、财政约束以及晋升竞争等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扭曲了地区投资结构,大量的生产性投资挤占了创新性投资

,不利于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

。随着经济转型、资源约束以及市场化改革推进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选择也随之发生改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的供地策略逐渐由低价向差别化供给转变,具体表现为依据产业性质特点或企业综合评价设置不同的进入门槛进行差别化土地供应

。如丽江市将具有高成长性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项目设置为优先供地类,土地价格实行“一事一议”原则;温州市实行土地供给与“亩均效益”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等。基于此,针对目前地方政府供地策略发生转变这一现象,考察差别化以地引资策略能否有效促进地区创新发展,这对制定融合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土地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初始参数均为地板厚度30mm;功率150W/m2;室外温度-8℃;相对误差0.001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特性征点温度越来越高。

目前关于地方政府供地策略主要围绕低价以地引资展开,即大量低价甚至零价出让工业用地,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其与经济增长

、官员晋升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以及环境污染

等方面。而与城市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地方政府低价以地引资的制度根源。财政科技支出是城市创新的重要支撑

,而财政支出结构在分税制改革后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受到严重扭曲

,对创新资金产生“挤占效应”,进而不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二是地方政府低价以地引资带来的土地资源错配

,不仅会通过阻碍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产生经济波动、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而且会通过作用于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和工业基础等创新要素显著抑制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

,同时还会通过研发投入、信贷融资约束和产业结构升级等路径影响城市创新创业质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对高技术产业数量盲目追求进而对产业进行过度干预造成的产业产能过剩,会直接影响创新的质量与效率

。然而现有研究未能有效捕捉到地方政府供地策略正在发生转变这一现象,以及不同供地策略对城市创新影响的差异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策略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两者的传导路径展开分析,旨在更加全面地评价土地政策,并为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提供经验依据。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以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为参照系,利用土地交易数据构建指标地价离散度来表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行为,并揭示了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2) 将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等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与城市创新之间的传导路径。余下部分安排为:第二部分为从理论上揭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路径;第三部分为选取变量和构建模型;第四与第五部分为基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启示。

二、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认为,从影响机制来看,差别化以地引资影响城市创新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路径。

(一)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

+

+

+

+

+

(二)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创新活动主要依托于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城市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效应均有利于促进城市创新

。而差别化以地引资能够优化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增强制造业企业集聚效应的释放。具体而言,当地方政府实施策略性以地引资时,往往会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等因素为地区提供明晰的产业选择指南,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聚到优质企业项目上来,在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为产业互补、知识交换和创新成果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引导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特定目标产业的甄选基于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产业关联和协同发展,地方政府可以从优化产业布局、区域合理分工以及注重产业发展差异化等角度来强化土地供给的产业导向,进而促进产业空间形态上的多样化集聚。

2018年异常气候对苹果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针对近年异常气候频繁出现的趋势,苹果园管理也应当顺势而为。

(三)环境污染效应

一方面,实施策略性以地引资的地方政府有选择地引入企业,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制度,形成了环境质量改善的“竞争到顶”效应

。环境指标被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中,促使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过程中不再简单地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为目标,提高了环境治理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比重,而环境建设投资能够显著促进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地方政府策略性以地引资的重点导向,该类型产业在降低单位GDP耗能的同时,可以通过生产工艺改进和治理技术升级提高城市生产率,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

2)建立新坐标系。根据计算的三角形边长,构建计算用三角形,其三角形顶点为M1、M2、M3,把M1点作为新坐标系的原点(0,0),M1及M2构成的边作为X轴,如图3所示,则这3个点在新坐标系下的坐标

三、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

核心解释变量地价离散度(

),通过引入工业用地最低价出让标准来对地方政府差别化供地策略进行测度。具体来讲,当地方政府实行低价以地引资策略时,工业用地价格普遍较低,偏离最低价标准的幅度较小;而当地方政府通过设置企业进入门槛实行策略性以地引资策略时,更易存在“一地一价”的情况,使得工业用地价格偏离最低价标准的幅度较大。计算公式为:

被解释变量城市创新(

),采用由寇宗来(2017)

团队计算出的城市创新指数数据。与已有的以专利数量作为衡量创新水平的方法相比,该指标利用专利更新模型从创新产出端估计了专利的平均价值,能够降低由重复计算带来的测算误差。同时,该专利数据更新及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城市创新的变化趋势。

(1)

本文工业用地均价来自中国土地市场网,在剔除空值、重复记录以及修正异常值后,经整理共获取2007—2016年工业用地交易数据370622条,汇总加权后得到地级市层面上的工业用地均价;其他指标的选取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省的统计年鉴。鉴于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取性,实证过程中对样本进行少量的删减,最终形成277个地级市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鉴于土地市场交易数据到2007年才相对完整,同时当前可获得的城市创新指数最新数据截止到2016年,故本文选取2007—2016年为研究时期。为了避免异方差问题,本文对指标城市创新、地价离散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外商投资规模等均取对数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国际价格的持续上涨无疑对国内市场提供利好支撑,甚至让不少人对尿素出口再度抱有期待。无论尿素能否再度走出国门,中国近300美元/吨的离岸价对国内市场提供的价格支撑是实实在在的。

=

+

+

+

+

+

中介变量如下。(1)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参考汪伟等(2015)

,采取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来表示。(2)环境污染效应(

),参考李勇刚等(2019)

,采用熵值法利用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废水、

、烟尘)构建污染指数进行衡量。(3)产业集聚效应,借鉴袁冬梅等(2019)

,主要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个方面来进行度量:具体而言,定义就业人员数量最多的产业为专业化产业,其在本地区与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比重之比来表示产业专业化水平(

);同时,引入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来测度产业多样化水平(

)。测算方法见式(3)和式(4):

(2)

=

(

)

(3)

(4)

上式中,

表示第

产业产值占

的比重,

∈{1,2,3};

年城市

产业

的就业数量在本地区的占比;

年产业

的就业数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

为19个行业部门。

(二)模型构建

为了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

+

+

+

+

+

由表7结果分析,按选取的最佳工艺进行提取,浸膏得率可控制在36%左右,葛根素含量达到4.07 mg∕g,总体优于正交试验时任何一次试验,证明上述正交试验所得到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最佳,并表明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5)

一方面,刑法要取得合法性,需要公众认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法律规范性文件等均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宪法中最基本的原则是主权在民原则,即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的行使也将服务于人民。我国刑法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职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普遍认同的是非判断标准,立法机关不能否定和违背,否则就背离了人民民主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事务的初衷,也超越了委托人授予立法机关的权限。因此,刑法立法和实施应当重视公众认同。

为了进一步检验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作用路径,本文参考

(1986)

,构建式(6)和式(7)来判断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传导路径:

除了核心解释变量外,本文引入一组可能影响城市创新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1)政府科技投入(

),选取财政支出结构中科技支出占比来衡量;(2)金融发展水平(

),借鉴毛文峰等(2020)

的研究,选取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3)政府干预程度(

),借鉴胡安俊等(2014)

,选用地区生产总值中财政支出的占比来度量;(4)经济发展水平(

),选取各个地区人均GDP来表示;(5)外商投资规模(

),选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来表示;(6)人口密度(

)。

(6)

采取策略性以地引资的地方政府,在供地过程中通过设置高门槛进行“挑选赢家”进而主导资源要素的配置

,倾向于通过甄选出符合地区发展规划的高效率企业,尤其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加快了产业结构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进入门槛抬高了一般性企业的用地成本,在要素替代效应下,倒逼一部分企业主动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途径进行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提高创新水平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产业转移

,将先进的要素、技术等资源在区域间进行再配置,更多地优质资源导向高技术、高效率产业,该升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创新效率提升。

(7)

其中,

为中介变量,分别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产业集聚程度和环境污染水平,式(6)估计了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式(7)估计的是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与中介变量共同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式(5)—(7)则构成了中介效应模型。具体来讲,当式(5)中的

显著时,表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进而通过观察式(6)和式(7)中的

显著性。若

同时显著,表明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等影响城市创新,中介效应为

*

。此时若

显著,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为部分中介变量,否则为完全中介变量。

(三)数据来源

其中,

为地价离散度,

为城市

年第

宗地工业用地出让价格,

为第

宗地的土地等别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中的最低出让标准,

为城市

年土地出让宗数。

其中,

为城市创新,

为地价离散度,

为控制变量,包括政府科技投入(

)、金融发展水平(

)、政府干预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外商投资规模(

)、人口密度(

);

代表城市,

代表年份;

为个体效应,

为时间效应,

为随机扰动项。

四、基准回归结果

表2汇报了基于式(5)的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列(1)—(4)为逐渐加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入、金融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规模、政府干预程度、人口密度等控制变量,并控制城市和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地价离散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下地价离散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即地价离散度越大,地方政府越倾向于采取策略性以地引资,意味着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深秋的一天,老马、老周和我,在刚刚收割的晚稻田里吹风闲谈。突然,一场骤雨袭来,让人猝不及防。老马说,我们快到草垛里躲躲吧。老周说,我不去,那草垛里又热又臭烘烘的,泥土味太重,我受不了。老周说这话时,我偷偷地看了一眼老马,只见老马一脸错愕地看着老周,仿佛刚刚认识他。

五、机制检验

(一)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表3中的列(1)—(3)为中介变量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估计结果。其中,列(1)表明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在1%的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列(2)分析了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列(3)为加入中介变量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后的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同时加入中介变量后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的估计系数与列(1)回归系数相比较小,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之一,即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下通过引导不同产业间的资源配置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进而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

甜瓜喜好强光,但由于冬季和早春太阳光线弱,光照时间短,冬春季甜瓜苗床普遍光照不足,致使幼苗茎细叶小,叶片发黄,容易徒长,也容易感病,定植后缓苗慢,影响产量。应选择新薄膜并注意清除薄膜表面的碎草、泥土、灰尘等,草帘、纸被等保温覆盖物,在不受寒害的前提下,应早揭晚盖,即使在阴天,只要棚室温度能达到10℃以上,仍要坚持揭开草帘等,使幼苗接受散射光。注意久阴乍晴时,草帘等覆盖物应揭“花帘”(即隔一个揭一个);连阴天后的第一个晴天,要避免马上大揭大放,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如果过早揭放,因床土温度不够,根系吸收能力差,蒸发量增大,易发生萎蔫现象。可先在幼苗上喷水,再逐渐揭开草帘。

(二)环境污染效应

表3列(4)—(6)为中介变量环境污染效应的估计结果。其中,列(5)检验了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价离散度对环境污染程度的估计系数为-0.422,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实施策略性以地引资的地方政府在供地过程中更倾向于低污染、低耗能的产业项目,而倾向于低价以地引资的地方政府会放宽环境管制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项目未能及时退出或升级,不利于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列(6)为加入中介变量环境污染水平后的估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水平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呈显著的负向作用。与列(4)基准回归相比,列(6)地价离散度的影响系数有所减小,说明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通过降低地区环境污染水平来提升城市创新水平,进而验证了环境污染程度中介效应的存在。

(三)产业集聚效应

表4为中介变量产业集聚效应的估计结果。由列(2)和(5)可知,地价离散度对产业专业化水平和多样化水平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表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即地方政府实施策略性以地引资时,通过地方政府的选择性供地将产业导向高技术、高效率、高端制造业等方向,提升了城市专业化水平,同时会选择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前后关联性强的产业来作为重点扶持产业,提升了城市多样化水平。列(3)和(6)为加入中介变量后的估计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程度(专业化水平和多样化水平)均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列(1)基准回归结果相比,列(3)与(5)地价离散度的估计系数有所减小,意味着产业集聚效应是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影响城市创新的另一重要传导机制。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从对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机制;其次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2007—2016年的土地交易数据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2SLS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影响城市创新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有:(1)地方政府策略性以地引资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2)进一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是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影响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传导路径。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第一,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策略性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积极构建和完善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地区资源可以导向高生产率企业,刺激企业的良性投资;同时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创新环境的建构,积极培育创新主导产业。第二,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以地引资策略。应注意到部分地区地方政府仍采用的是低价以地引资,一定程度上未能够有效发挥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引进或承接企业项目时,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基础和结构调整需求设置合理的进入门槛。第三,考虑将创新相关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并积极开展税收创新实验为地方政府创造稳定税源,缓解在以GDP增长率为核心的政绩追逐下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城市创新的抑制作用。

[1]闫昊生, 孙久文, 苏玺鉴. 土地要素: 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J]. 经济学家, 2019, (5): 104-112.

[2]刘守英, 王志锋, 张维凡, 等. “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6): 80-92, 119, 246.

[3]吴延兵. 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J]. 经济研究, 2017, (6): 137-152.

[4]谢呈阳, 胡汉辉. 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城市创新: 机制讨论与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12): 83-101.

[5]黄金升, 张耀宇.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用地比价与环境污染[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 91-105.

[6]刘凯. 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10): 80-98.

[7]Xu C. G.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 1076-1151.

[8]张莉, 高元骅, 徐现祥. 政企合谋下的土地出让[J]. 管理世界, 2013, (12): 43-51, 62.

[9]田文佳, 余靖雯, 龚六堂. 晋升激励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基于断点回归方法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19, (10): 89-105.

[10]席强敏, 梅林. 工业用地价格、选择效应与工业效率[J]. 经济研究, 2019, (2): 102-118.

[11]李力行, 黄佩媛, 马光荣. 土地资源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差异[J]. 管理世界, 2016, (8): 86-96.

[12]Zhang W., H. Xu. Effects of Land Urbanization and Land Finance on Carbon Emissions: A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Chinese Provinces[J]. Land Use Policy, 2017, (63): 493-500.

[13]Lee C. Y.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ublic R&D Support on Firm R&D: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Multi-country Data[J]. Technovation, 2011, (5/6) : 256-269.

[14]李政, 杨思莹, 路京京. 政府参与能否提升区域创新效率?[J]. 经济评论, 2018, (6): 3-14, 27.

[15]Chen T., Kung J. K. S. Do land revenue windfalls create a political resource curse?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6, 123: 86-106.

[16]安勇, 原玉廷. 土地财政、扭曲效应与区域创新效率[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8): 36-42, 52.

[17]余泳泽, 宋晨晨, 容开建. 土地资源错配与环境污染[J]. 财经问题研究, 2018, (9): 43-51.

[18]段莉芝, 陈乐一, 李玉双. 土地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7): 64-72.

[19]毛文峰, 陆军. 土地资源错配、城市蔓延与地方政府债务——基于新口径城投债数据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家, 2020, (4): 80-88.

[20]耿强, 江飞涛, 傅坦. 政策性补贴、产能过剩与中国的经济波动——引入产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5): 27-36.

[21]李政, 杨思莹, 何彬. FDI抑制还是提升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17, 39(4): 6-19.

[22]张明志, 姚鹏. 产业政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科学学研究, 2020, (8): 1381-1389.

[23]李勇刚. 土地资源错配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 (10): 35-42.

[24]胡艳, 汪徐.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14): 86-93.

[25]张萃. 产业集聚与创新: 命题梳理与微观机制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10, (3): 1-4.

[26]后小仙, 陈琪, 郑田丹. 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再检验——基于政府偏好权变的视角[J]. 财贸研究, 2018, (6): 87-98.

[27]张平, 张鹏鹏, 蔡国庆.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比较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4): 8-13.

[28]寇宗来, 杨燕青. 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R].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7.

[29]毛文峰, 陆军. 土地要素错配如何影响中国的城市创新创业质量——来自地级市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J]. 产业经济研究, 2020, (3): 17-29, 126.

[30]胡安俊, 孙久文.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 经济学(季刊), 2014, (4): 1533-1556.

[31]汪伟, 刘玉飞, 彭冬冬. 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11): 47-61.

[32]袁冬梅, 信超辉, 袁 珶. 产业集聚模式选择与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来自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口科学, 2019, (6): 46-58, 127.

[33]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 1173-1182.

猜你喜欢

效应水平政府
张水平作品
画与理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
35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