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以冯放个展《殇》为例

2022-09-20王媛

流行色 2022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家

当代艺术诞生于经济飞速发展及社会文明高度繁荣的全球化时代。对于其起源的追溯,中西方一直都持有不同的见解。法国艺术史学家普拉岱尔曾对当代艺术的概念作出阐释:“它是多样的、朦胧的、不断变化着的。艺术表达的手段大大增多,并相互交错。”从时间上划分,当代艺术中的“当代”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意指“我们所在的时代”;在西方语境中,更强调“共享的时代”的蕴涵。当代艺术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那么,对于当代艺术的定义,无论是时间梳理还是概念界定,都应建立在艺术创作主体对当代社会观察的视角之上,将反映当今时代的社会现实状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时代发展为研究导向,视一切与当代艺术相关联的人、事、物为研究对象。

一、《殇》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哲学之问

在当代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高度繁荣阶段需要正视的重要话题。艺术亦不例外,在其不断追求形式语言创新的同时,也在矢志不渝地关注人类的命运问题。

由彭锋策划的艺术家冯放的个展《殇》,于2021年4月17日至5月17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其间,共展出雕塑、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绘画等作品10余件。该展览从候鸟迁徙过程中被捕杀的现象入手,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出诸多呈现鸟类形象的综合艺术品。就此,策展人彭锋在开幕仪式上发言:“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一个物种拥有俯瞰其他生命的资格,尊重与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提出了关于人类未来终极命运的哲学命题。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现象?如何处理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始终是全人类需要面临的问题。

展览的标题“殇”,在现代汉语中的释义为“未成年而死”,出自《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二十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从字义来看,“殇”有二义,一是指未成年者的死亡;二是指为国而牺牲的人。诸上,“殇”字意味着一种惋惜哀伤的悲痛之情,而《殇》这场展览将惋惜的情绪映射到以候鸟为代表的动物身上,引出生态遭受的侵害之殇。所以《殇》的整体情感基调呈暗色,充斥着苦痛、惊悚、绝望的气氛。艺术家试图用不同寻常的压抑情绪感染每一位观者,以控诉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从而揭示生命之痛,警醒人们反思悲剧的源头。

《网》(图1)是该展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作品,庞大的、封闭的、延伸向顶棚的铁丝网,在漆黑的光影背景衬托下显得窒息、冰冷、绝望、哀伤,喻示着人性的阴暗。整个作品用残酷直白的手法表现出鸟的悲剧命运,它们被困于网下,被迫走向死亡。鸟的濒死惨状愈呈张力,人的残忍本性愈呈邪恶。铁网牢笼中的鸟骨大小不一,暗示遭难的鸟类不受年龄、数量及品种的限制,无一侥幸逃脱。随后,进入展馆内部,数十米长的大型浮雕《殇》赫然出现,该作与该展主题呼应,候鸟尸横遍野,经年累月堆成尸海般的鸟骨废墟,令人感到犹如身临炼狱般的绝望。触目惊心的尸骨在强烈地刺激着人们感官神经的同时,也在告诫着人们:它们的今时,极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明日。继续如此,人类终将自食恶果。

图1 《网》

在经过一连串昏暗低沉的伤痛情绪渲染后,《烟》(图2)的出现,似乎给人一种尘埃落定的宿命感。艺术家延续使用展览系列中的鸟类尸骨作为基础和衔接,在遗骸上点燃红色火焰,与空中的白色烟絮相连。而这烟,细看方知是由成千上万片候鸟的羽翼串联编织而成,代表无数鸟类逝去的生命。它们寂然化作缕缕青烟散去,这美轮美奂的“羽烟”是对“美好生命的毁灭”主题的再次强调。

图2 《烟》 (规格:综合材料 430×600×600cm 创作年份:2020年 拍摄于2021年4月17日)

作品《照见》(图3)中,接近8米高的铁架象征着牢笼对鸟类的捕杀束缚堪比天高,使其插翅难逃。艺术家将一只巨鸟的骸骨放大示人,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的内心深处,予以震撼。整个作品的亮点并非空中吊浮的鸟骨,而是最底端的玻璃镜面。铁笼的底端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将鸟的骨架完整地映射到棚顶的墙面上,放大人类捕杀动物之“恶”,隐喻鸟类无法逃脱被囚禁的悲剧命运,以点名作品的主题——“照见”。

图3 《照见》

展览《殇》作为我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作品,充分展现了对破坏生态的历史教训及现实状况的反思。艺术家冯放通过深刻揭露鸟儿所遭遇的“殇”来控诉人类对自然的污染破坏,引出当下社会热度颇盛的环保问题。其实,人类对自身的拷问从未停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以来都是艺术话题中探讨的“常客”。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曾说:“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也是人的一部分。”杜威的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影响,艺术家尝试将其审美理想及创作意图孕育在新颖的艺术形式之中,从而呼吁人们共同思考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及未来的命运。

二、何谓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由个展《殇》了解可以发现,作为当今时代下最前沿的艺术,当代艺术不仅撕掉了受制于传统艺术印象的层层“标签”,且不再受限于特定的领域、种类、风格作为先决创作条件。但是,不能仅以突破传统边界这一件“新衣”就将其概括为当代艺术的风格。它之所以盛行于当今的艺术世界,主要原因还在于当代艺术不同于以往传统艺术的“当代性”。

(一)艺术观念的当代性

美国艺术批评家唐纳德·库斯比曾对当代艺术之前的艺术发展脉络做出了清晰的梳理,他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艺术:“老大师艺术,新大师艺术和新老大师艺术。老大师艺术重视技巧、审美和人文;新大师艺术重视观念,批判和创新;新老大师艺术重视观念与技巧、审美与批判、人文与创新之间的结合。”将与目前时代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新老大师艺术”用来解释当代艺术相对最为合适,因为它继承发展了过往两种类型的艺术理念。当代艺术家在这种“三位一体”的观念融合下,通过借鉴、组合、创新等方式来构建其艺术创作理念,从而促进其艺术活动的完成。在展览《殇》里蕴含的艺术观念富有多重深意,其显性意义在于批判控诉,隐性意义即对当代社会中人类终极命运的深思细虑。这种在观念汇合下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其本质既非机械模仿,也非感性宣泄,而是更多着眼于审视世界,评析现实等。当代艺术观念犹如一个单体观念向整合观念靠拢后的聚合体,是全球化后的人类文明在艺术上的形而上体现。

(二)艺术材料的当代性

材料作为一种物质性媒介,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将创作者观念呈现出来的关键一步。并且,观念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何种艺术观念,就会有何种材料应运而生,且材料还具有反向促成艺术观念生发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眼里,越是原始的材料越蕴含着丰富的能量。其作品《20年的孤独》由未经加工过的自然物质材料创作而成。在旁人眼中是脏乱的废弃之物,在他看来却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有机载体。目前,艺术材料的有机共融已然是当代艺术前卫性的标志之一。“中国艺术对综合材料的接受度丝毫不输西方,对艺术手段的创新层出不穷,跨门类、跨材料、跨文化、跨感官已经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趋势。”冯放的个展《殇》同样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共融性,将传统艺术材料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让观众既可远观,又可近赏。以此见得,艺术材料的当代性将显性的形式与隐性的观念尽可能地进行衔接共生,以最大限度实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三)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当代性

当代艺术层出不穷的表现形式无不与时代接轨,并且越来越重视内在精神的传达。在科技的协助联动下,艺术家的想法在表现的过程中所真正实现的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如此一来,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日趋形成相互交融之势。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之一的新媒体艺术,其多门类跨媒介融合,逐渐形成了体验式、沉浸式及互动式等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的媒介无疑是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中最具新颖性的一种,使传统文化与科技手段进行对话,予以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于2018年开展了由兰登国际主办的大型互动艺术装置作品《雨屋》,具有极强的沉浸式和互动性特点。艺术家运用“3D跟踪摄像头”随时监控体验者的动作,电子感应到观者的坐标后,系统随即关闭相应位置水管的电磁阀,营造出一种在滂沱大雨中却沾不到一滴水的超现实主义的氛围,提供了人与水的互动体验。媒介的变革使当代艺术从空间及时间上创造了更多不同以往的表现力和可能性。与其他作品相较,冯放个展《殇》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观者与装置艺术品之间的距离真切拉近,整个展馆营造出了足够洽和主题“殇”的场景。在气氛的烘托下,让观众能够快速与作品产生互动和共鸣。展览场地兼备装置、材料、影像、音乐、光线、烟雾等技术手段。艺术家冯放通过多感官的视角将物质性和观念性结合,以构建出全方位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尽管当代艺术将技术和观念结合的过程曲折而漫长,但其效果着实令人惊喜。

三、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却在顶峰重逢。’这种相遇和重逢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当代艺术跨越学科多元发展新趋势的有力诠释。”科学技术的介入使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共进融合并存,不必再因架上架下严格的分界线徘徊不定而遭受非议。“面对当今社会的技术条件和创作环境,艺术家可以利用更多的手段进行创作,并对其不同的材料、形式进行组合或者融合,进而更好地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类的终极思考……”再以《殇》作对比,艺术家冯放在创作时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将声、光、电巧妙组合。无论是装置的灯光还是场域的陈设,无不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可以发现,当代艺术下的各式艺术都将或多或少地与科技联姻,并逐渐通过科技手段转变或增添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下的影视、图像、装置等作品,而是综合形式的艺术品。目前,当代艺术正在向这个趋势发展,并且短时间之内不会改变或消失。

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是否应该以“美”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尚未可知,但美仍然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可以在当代审美问题所探讨的范畴之内。以“美”诉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好,以“不美”解释人与自然的失衡也罢,在哲学思辨中,其本质就是人类及其他生物命运的殊途同归。那么,用艺术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应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就如《殇》的主题一般:你、我、它应如何相处?当代艺术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并非像过去一般只停留在描绘环保的云云表象,而是将世间万物的生命之美化于当代语境下的艺术之美,见于身前,且发人深思。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若还驻足于标新立异一味反叛的印象,已然是偏颇片面。如今的艺术创作需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深虑,艺术理论更应保持客观冷静之态存希于远谋。当代艺术家应不依赖、不受制于经济条件和科技手段,时刻保持自省的态度去看待当代艺术,关注当下社会的重要问题,能够让人们通过当代艺术引发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只有不忘初心、与时俱进,方可使当代艺术不被冠以“死去的艺术”“终结的艺术”等概念,才能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散发光芒。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健康观念治疗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