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室宗亲为何为曹操效力

2022-09-20

新传奇 2022年35期
关键词:宗亲宦官势力

王室倾颓之际,总有宗室挺身而出,匡扶社稷。然而东汉末年的宗室人物却一反常态:眼见汉室将亡,这些宗室要么割据一方,以图自立;要么加入曹操麾下,为其鞍前马后,甚至在篡汉过程中出力颇多。刘氏宗亲冷眼旁观,何以至此?

汉末宗室的划分

乱世下的汉末宗室主要分为三方:一是割据势力,主要有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二是亲曹势力,主要有刘晔、刘放二人,他们为曹魏初建出力颇多;三是反曹势力,即以刘备为首的抗曹联盟。

不难看出几个特点:

一、出身问题。除刘虞之外,割据势力的汉室宗亲(包括刘备),都是西汉宗室之后。

二、成名伊始。除刘虞之外,割据的汉室宗亲皆以风评、名声而任职。刘表为汉末“八顾”之一,因党锢之祸沉寂多年;“岱、繇皆有隽才”,却也是“幽滞”之士,故董卓拔刘岱、李傕拔刘繇;刘备亦曾显名于中原。

三、日后结局。除刘备之外,其余割据宗室皆以失败告终。

四、两汉之分。割据势力中,刘焉备受重视,其他宗室却遭受打压;亲曹势力中,刘晔发狂忧死,刘放却“功遂身退”。

事实上,这些特点反映出的正是东汉时期的宗室政策。

从打压到利用

宗室、外戚、宦官是古代帝王身边的“关系户”。宗室即帝王血亲,外戚是皇族姻亲,宦官则是帝王近臣,三大“关系户”之间往往互相制衡。但在两汉时期,宗室却鲜有作为,这显然与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有直接关系。

东汉前期的宗室政策,多沿袭自西汉。据《三国志·孙奋传》记载:“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又按《后汉书·光武帝纪》:“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

由于东汉前中期对宗室入仕有着颇为严格的限制,导致“自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

显然,宗室可以反客为主取代皇权,这才被排除在权力中枢外。因而在汉代,外戚与宦官总是轮番掌权。但这同样对皇权造成了较大威胁。

外戚干政,皇权旁落。前有质帝因一句“跋扈将军”而殒命,后有桓帝初登大统却伏低做小,“不敢谋之”。直到梁太后去世,桓帝这才抓住机会利用宦官压倒外戚梁氏。

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悲哀的是,梁氏倒台后,其掌控的政治权力并未被桓帝全部收回,其中多数转移到了宦官手中,朝堂再次陷入动荡。

眼见宦官弄权,清流名士无不愤慨,他们奔走呼喊,以强硬手段打击宦官,如此激烈姿态,引来桓帝反感,由此诞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在此情形之下,桓帝只好重新起用宗室(且多为东汉宗室),用以制衡宦官与外戚。

据相关统计,从桓帝到献帝,宗室任公卿者接近30 例,出任州牧、刺史者亦有十几例。从东汉宗室政策的变化,不难解读出汉末宗室的微妙态度。

平民化与豪族化

东汉建立后,西汉宗室诸王皆降为侯爵,而刘秀近支宗族却得到荫封,封王者屡见不鲜。换言之,这些出身于西汉宗室的远支宗室虽然在经济上并未受到苛待,却失去了向中央靠拢的机会。

几代下来,西汉宗室以及东汉宗室的一些远支大多沦为平民。所谓“汉室后裔”的头衔,并不能为他们增添多少资本。

因此,诸如刘表、刘备、刘虞等人,之所以能割据一方,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名声斐然,受到知名人士的追捧。只有幽州牧刘虞,其父、祖皆为高官,乃桓帝改变宗室政策后的受益者。

刘虞自然有此忠诚,反观其他宗室,缺少中央庇护的他们,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纷纷转为地方豪族。这些人基于“汉室后裔”而产生的忠汉观念,微乎其微。

因此,汉末宗室人物或是割据一方,或是投奔曹操,这些都是他们为本家寻找新出路的一种方式。割据势力大多企图自立,其代表人物刘焉、刘表,一个闻“益州有天子气”,遂令汉中张鲁隔绝通道,当起了“土皇帝”;一个在荆州构建自己的“乌托邦”,还堂而皇之地“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多行僭越之举。

比较特殊的是刘备,他也属于割据势力,但他的政治立场不同,这也是他能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实际上,包括刘备在内的远支宗室,在中央默许下常年受其他豪族侵犯。因此,平民化的宗室虽也能出任地方官,却无法像其他豪族那样积累起强大实力。故而刘表、刘焉等宗室人物想要割据一方,尚需地方豪族的支持。

刘备亦是如此。但不同的是,他是“反曹势力”中的先锋,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刘备痛斥其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名义,进行各种政治、军事与社会活动。曹操进魏王,于是刘备打下汉中后,便称汉中王;曹丕僭越称帝,刘备遂紧跟其后,称帝立“汉”。

血统之便利,诸多汉室宗亲都有。但名义之高位,却是刘备独有,这正是他能成功称帝的根源所在。

猜你喜欢

宗亲宦官势力
UP!00后新势力
宗亲联谊与宗祠文化传承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中华余氏宗亲总会向洪灾重区湖南省平江县捐款10万元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楚汉争霸
冬日“水润”新势力
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深圳举行首届恳亲大会